孩子啊,记住学会“吃饭”
2016-03-30刘亚勤
□刘亚勤
孩子啊,记住学会“吃饭”
□刘亚勤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朋友彭姐最近家有喜事,女儿要带着新交的男友回来让母亲把把关。怎么考察啊,彭姐犯了难。我们纷纷给她支招:重心灵不重长相;重能力不重文凭;重性格不重家世……每个团体都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只见等我们出尽各种好主意、馊主意之后,长者大姐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和他一起吃顿饭吧。”
啊?仅仅是一起吃顿饭这么再平常不过的事?仅凭在餐桌上的表现就能认识一个人?就能测得出他的修养?就能看得出他的家教?就能认识他背后的家庭?我们将信将疑,我们翘首以待。
考察归来,彭姐脸上的喜悦掩饰不住。看来,经过一顿饭的考核,新女婿等级为优秀啊!彭姐情不自禁地夸赞起来,说从坐姿到吃相,从点餐到言谈,从对家里老人小孩的照顾到对服务员的礼貌,都说明家教很好,素质很高。看来啊,这待女婿要升级为准女婿了。
这大概就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吧。正如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所说:“从仪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的本来面目,往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阵阵祝贺声中,我突然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孩子,假如让他和长者、朋友一起用餐,他的表现能否及格?等他长大以后,不会因为一顿饭的缘故被人拒之门外吧?
防患于未然!看来,有必要教教他“舌尖上”的礼节了。
是啊,想起自己的小时候,望着餐桌上可口的饭菜,即使垂涎已超三尺,也得眼巴巴地等着全家人都已落座,长者吃第一口了,才敢动筷子啊;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当悄悄将筷子伸远一点,目标指向凝视已久的食物时,家长已然轻声呵斥“吃自己跟前的”了……
也是巧合,有天就餐时遇到的几个孩子,真正让我下定了决心:教孩子学会“吃饭”。
那是一家不大的素菜自助餐馆,店主是一个虔心向佛的人,每位顾客进门来,静立门口的他都是双手合十,微笑点头致意。店内收拾得洁净雅致,飘荡着若有若无、叫不上名字的佛曲。虽还不到用餐的点,吃饭的人却也不少,但是整个大厅很安静,让人感觉很是舒适惬意。
打碎这温馨的是由远而近“呼呼哈嘿”的呼喊,两个八九岁大的孩子冲了进来,后面跟着呼唤追赶的两位母亲。俩孩子完全无视旁边排队等候取餐的人们,全然不顾被他俩撞得趔趔趄趄的人们,拿着餐具你追我赶地挑选着食物,动作很迅速,一会儿餐盘里就放不下了,食物零零碎碎掉在地上。店主及时走来,轻轻地清扫干净。
在整个进餐过程中,这俩孩子几乎没有在座位上停留过,一直追逐嬉闹,大呼小叫,跑回来吃一口,转身再跑,循环往复。两位母亲不断地大声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吃口再玩,却没有听到一句不要吵闹、安静坐好的教导。
从两位母亲爽朗的大笑声和略带炫耀的交谈中,我不由得听到了以下信息:这是两位“优秀”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当着班干部,还训练着奥数、上着新东方,更培养着各种艺术特长。
可是,从周围人不满的眼神看来,这俩熊孩子,甚至这两位母亲,还应当报名参加礼仪班。
旁边,也是一对母子。母亲一看就很温柔,自己吃得很少,只是细心地将饭菜搅拌好,放进小勺,轻声细语:“宝宝,张嘴,张嘴。”宝宝慢慢张开嘴,母亲迅速地把饭菜送到宝宝嘴里,看母亲的表情,真恨不得顺手将宝宝一直张开的嘴合上。偶尔宝宝反抗一声“我不吃菠菜,我不做大力水手”时,母亲会迅速将勺子调转方向,喂向自己。然后,再填满小勺,喂向宝宝。我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身着小学校服的大宝宝并不是肢体残障儿童,因为他正拿着手机,十指灵巧地挪动着。
我甚至还没吃饱就离开了那个噪声源,同时,暗下决心:我要好好教育孩子,努力做到带着他出来用餐不至于感到害羞。吃饭是小事,可是,吃饭时能表现出来一个人的修养,一个家庭的素质,这,可真不是小事了。因为我懂得:人,无法超越自己所受的教育,尤其是随着岁月流逝,随着年龄增长,会固化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从现在起,孩子应该做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从现在起,孩子应该做到:“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从现在起,孩子应该知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从现在起,孩子应该做到:不乱挑、翻捡饭菜等食物,不要直接用手取不宜用手取得菜肴等食物;
从现在起,孩子应该做到:不用餐具对别人指指点点,不要敲打餐具;
从现在起,孩子应该做到:要独立地、安静地坐着吃饭,不在公共场所尖叫、奔跑,要照顾到所有人的感受……
原来,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坐立行走,都并非偶然的、随意的,它在无意中体现着自己的学识与修养,它在不经意间传递自己对他人的友情与亲情,这正是诠释了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的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家人笑我小题大做,我想,就从娃娃抓起吧,总不能因为“一顿饭”的缘故,让孩子长大后既影响了成人、又影响了立业、还影响了成家吧。
(责编李亚男)
猜你喜欢
——长者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