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探微——以金刚铃杵拍卖为例
2016-03-30□王慧
□王 慧
小众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探微——以金刚铃杵拍卖为例
□王慧
Slight Exploration of Buddhist Artworks Auction Market
Wang Hui
Buddhist art has a unique aesthetic value as well a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With further academic study of Buddhist art, its value is constantly being tapped, which attracts much more attention to Buddhist artwork.The domestic Buddhist artworks auction record has been repeatedly broken in recent two years.It makes the public,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focus on once unpopular Buddhist artworks auction market.
佛教艺术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及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学术领域有关佛教艺术研究的逐渐深入,其价值也不断被挖掘,促使佛教艺术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尽管我国的佛教艺术品拍卖起步较晚,但至今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在经历了波折起伏后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渐趋成熟。尤其是近两年国内佛教艺术品拍卖纪录的屡次刷新,使得大众的视线自觉或不自觉的聚焦曾经冷却的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甚至是部分作为小众收藏品类的佛教艺术品,如佛教法器供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佛教艺术品的广泛关注。
中国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起步晚,只有十多年的历程,但这丝毫不影响佛教艺术品这一后起之秀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乃至国际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掀起后浪。近年,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及回调阶段的到来,在书画类主流拍品市场遭遇“寒流”之时,部分处于艺术市场非主流及较为边缘的类项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呈现出逆流而上的态势,其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的是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当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艺术品拍卖、收藏市场,都出现一股由佛教艺术品引发的热潮,尤其是2013年以来,天价佛教艺术拍品的屡现及成交率的增长也明确说明了这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金刚铃杵(图1)等藏传佛教法器供器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品中重要的门类,其价值也逐渐被认知,在拍卖市场也有不俗的表现。
据笔者初步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北京翰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北京翰海”)设立佛教艺术品专场至2014年,中国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共拍出不同材质的金刚铃、杵约345件(不分件、套),拍品数量逐年增长(见表一),成交总额也呈曲线增长之势。其中,出现两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高峰期为2007年的跨越式增长,18件作品拍出241.75万元,高出2004年成交总额(8.86万元)近30倍,这是受到2006年佛教艺术品的天价热潮直接影响的结果。另一个高峰期出现在2010年,共拍出34件金刚铃杵,成交总额达430.09万元人民币,这也成为金刚铃杵拍卖成交额的历史巅峰。其中,北京保利曾于2010年以369.6万元在拍出的“清乾隆御制铜鎏金金刚铃、金刚杵(两件)”与2009年北京翰海在“善哉-金铜佛像”专场拍卖会中以8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的清“乾隆御制铜鎏金金刚铃、杵”,两件艺术品极为相似,疑为同一套金刚铃杵。若是如此,其价格则在一年之内提高了3倍,也是2004年最贵金刚铃杵价格的60倍,重新刷新了金刚铃杵的最高成交价,且至今仍保持这一纪录,这显示出金刚铃杵巨大的升值潜力。至2013年,佛教艺术品火热的市场促使金刚铃杵拍品多达79件,较2010年翻一番,2014年则多达101件。尽管2010年以后,金刚铃杵拍品的成交总额并未得到提升,但其拍品数量及成交率上升,都是这类小众佛教艺术品收藏市场扩大的直接体现。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较之于书画类主流艺术品,甚至是佛像、唐卡这类主流佛教艺术品,尽管这类小众佛教艺术品在拍卖市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确属“小巫”之辈,金刚铃杵拍卖形势的走好对于受到艺术市场“寒流”影响的各类小众收藏艺术品来说,并非乏善可陈。这种现象综合金刚铃杵自身的价值及其目前被收藏市场的认知状况来看,并不显得矛盾。
作为藏传佛教法器的金刚铃杵,其承载的重要的宗教及历史文化价值首当其冲。金刚铃杵是佛教法器的核心成员,原为古印度兵器,后演变为佛教法器。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由印度传入中国,在汉藏两地广泛传播,金刚铃杵也随佛教密宗传入,并随着佛教密宗的发展而发展,与金刚铃组合,作为宗教法器使用。同时,其在各个历史时期也经常作为佛教建筑、佛像、佛经、法器以及内地瓷器、金银器、铜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等生活实用物品的常用装饰纹样(图2-1、2)。据相关学者考证,随着汉传密教的发展,取自金刚杵形象的金刚杵纹饰在唐代已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日本京都东寺现在还保留有唐代的十字三股金刚杵,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摩羯纹铜圆盒(图3)、臂钏等物品及敦煌莫高窟唐中期的藻井壁画中也见有金刚杵纹,但并未见这一时期的金刚杵实物遗存。目前所见最早的金刚杵实物出现于辽代墓葬中,大理国墓也曾出现了大量不同材质的金刚杵,西夏黑水城还曾出土了铜金刚铃、九股金刚杵。至元代,统治者为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大力推行藏传佛教,并尊藏传佛教为国教,有关元代的文献中也多次记载元统治者赏赐西藏宗教领袖大量的包括金刚铃杵在内的法器,元代墓葬中也常发现带有藏传佛教意味的装饰物品,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朝阳沟就曾出土几件装饰有金刚单杵及十字杵纹饰的饰品。同时,金刚杵纹也常出现在元代瓷器装饰中,如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青花双凤牡丹十字杵纹碗、景德镇出土的青花十字杵盒盖等,但目前尚未见元代金刚铃杵实物留存。至明清,金刚杵及金刚杵纹的出现则更为频繁,不仅在宫廷较多使用,也为民间所喜爱。因此,目前所见存世较多的为明清时期的金刚杵。因此,可以说承载了佛教密宗思想的金刚铃杵的演变过程正是佛教密宗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金刚铃杵作为汉藏交流的物质媒介之一,不仅是重要的佛教法器及宗教符号,也见证着汉藏两地间民族交往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表一:历年金刚铃、杵拍卖Top10
图3 唐代 法门寺摩羯三钴杵纹铜圆盒
图1 清代 大利益铜铃杵现藏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
图2-1 明定陵累丝嵌珠宝云头形金带饰背面
图2-2 元十字杵纹宝盒
其次,金刚铃杵的艺术价值也不容忽视。目前,拍卖市场所见最多且价值相对较高的金刚铃杵主要制作于明清时期。在笔者初步不完全统计的345件/套金刚铃杵中,金刚铃杵拍卖价格前十名(排名不分套、件)被明清包揽(见表一),且近50%为清代制作,近15%多件为明代所作,又以明永宣、清乾隆时期为甚,另外也见有个别五代、宋、元时期的金刚铃杵,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民族统治政策的需要,汉藏间的交流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且不少统治者仍尊崇藏传佛教,加之实行友好的民族政策,礼遇藏区僧人,使得藏传佛教在内地得以不断传播及发展。因此,内地与藏区通过赏赐朝贡及民间贸易的方式源源不断的输出及输入大量包括金刚铃杵在内的佛教法器供器,还制作了大量带有金刚杵纹、八吉祥纹等藏传佛教纹饰的生活器皿以迎合藏族统治者趣味。由于这些用于宫廷佛事活动及赏赐藏区僧俗头目的工艺品主要是由官方工艺美术生产机构制作,有的直接产自宫廷作坊,与民间生产的用于贸易的工艺品相比,往往档次较高,工艺、用料非常考究。其中,尤以明永乐、宣德、清乾隆时期为甚(图4-1、2)。如清乾隆时期,宫廷内部烧造了大量用于佛事活动的工艺品,其中就包括金刚铃杵,其不仅在制作材料上有所创新,在制作工艺上也力求新突破,曾出现了不少采用象牙、玉及铜镀金、银镀金、嵌珐琅、嵌宝石等新材料及新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的金刚铃杵(图5),且其往往采用汉、藏、西洋多种工艺相结合,技艺高超、异常华美,在藏区和内地均可见。
如上文提及的于2010年由北京保利举办的“喜、舍、慈、悲—重要佛教造像与法器”专场拍卖会拍出的“清乾隆御制铜鎏金金刚铃、金刚杵(两件)”,其金刚品相上乘,制作工艺极其精细,经鉴定为清宫廷造办处以永宣时期的金刚铃、杵模本制作而成,其中铃的柄首为仰莲半杵形,下为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首,铃身主体纹饰为浮雕法论纹,顶部饰莲瓣并顺时针环绕梵文六字真言,下部双排连珠纹间饰金刚单杵纹,图案繁复华丽,采用失蜡法精密铸造而成。杵为五股金刚杵,通体鎏金,整体线条浑厚劲健,铃杵皆刻“乾隆年造”楷书款,由于存世的乾隆金刚铃、杵中,署款铃较为多见,而署款金刚杵极少见,所以十分可贵,估价为200万元至300万元人民币,经过几番竞技,最终以369.6万元人民币成交。另外,北京翰海于2009年也曾以13.4元人民币拍出一套制作于明宣德年间、带有款识的铜鎏金金刚铃、杵,铃内壁铸有代表身、语、义的梵文。其与上述清乾隆御制铜鎏金金刚铃、杵形制及装饰较为相似,但宣德时期的这件的金刚铃铃身图案的制作精细程度也远不及上件作品,尺寸也比上件作品略小,因此,虽二者都具有较高的宗教历史文化价值,但在价格上相差较大。
图4-1 明永乐 金刚铃杵 现藏布达拉宫
图4-2 清乾隆 金刚铃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还需提及的是金刚铃杵自身材质的价值,部分金刚铃杵所采用的原料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价值。目前拍卖市场中的金刚铃杵有金、银、银鎏金、银嵌宝石、铜、铜鎏金、错红铜、铁、玉、水晶、象牙、象牙嵌宝石、沉香、紫檀等多种材质,以铜鎏金、玉、铜、象牙材质的金刚铃杵为多,其中铜鎏金金刚铃杵占近35%,铜质金刚铃杵约占24%,玉质金刚铃杵约占16%,又以明清时期的金、银、玉等贵重材料制成、制作精细、品相上乘的金刚铃杵价格最高。除了上文提及的作品外,如2011年北京保利拍出的清乾隆御制青白玉金刚杵,长12厘米,用料极为考究,选取上乘青白玉,温润细腻,器型独特雅致,杵身以透雕、圆雕等多种工艺雕刻而成,刀法娴熟、线条流畅、技术精湛。杵柄两端的莲瓣装饰上顺时针环绕梵文六字真言,边沿处饰以联珠纹及金刚杵纹,杵柄中部从右至左横刻“乾隆年造”楷书款,刚劲有力,为乾隆宫廷造办处所造的精品玉作,在佛教艺术品市场中难得一见,应为宫廷佛事用品或对藏族的赏赐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因此,其成交价高达218.5万元人民币。
因此,金刚铃杵自身具备的价值使其具有潜在的收藏市场,这类小众艺术品市场如今的向暖发展也并非一时反常态的逆流,而且随着佛教艺术品收藏市场及收藏群体的发展,这或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中国佛教艺术品的收藏群体可分为国外藏家及国内藏家两部分。国际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起步较早,向来颇受海外藏家的青睐,因此其在国际市场中有着较为稳定的收藏群体,其藏家主要来自于欧洲及日韩地区,比较知名的如英国古董商朱勒·斯匹尔曼、古董商埃斯肯纳茨、日籍华裔藏家新田栋一、日本收藏家坂本五郎等。相对而言,国内佛教艺术品的藏家群体分散、不成规模。究其原因,由于佛教艺术品具有特殊的宗教属性,这促使佛教艺术品的收藏并不似书画类艺术品普遍,对收藏者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其收藏者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相关知识储备、足够的财力外。另一方面,还需附加收藏者对宗教艺术的特殊热爱或对宗教信仰的秉持。但目前国内藏家对中国佛教艺术品的辨识度普遍不高,这也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品收藏群体发展受限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内佛教艺术品的收藏以来自港台地区的藏家为主,藏家多来自于华南、京津、甘川地区,顶级藏家屈指可数。如台北观想艺术中心董事长徐政夫,台籍收藏家彭楷栋,广东中山藏家、五觉斋主人郑华星,北京瑞宝赛博总裁、瑞宝阁主人邢继柱,北京收藏家夏明等人,他们不仅收藏中国佛教艺术品,其藏品来源还包括南亚、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旁涉广泛。这些藏家大都自身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修养,对佛教艺术品有着清晰、直接的认识,能够准确的把握拍品真伪、价值,且多数具有资深的专业顾问,为其投资、购藏操盘。如于2013年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2.3644亿港元拍得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大明永乐年施”款)的郑华星,其近几年收藏的佛教艺术品近两百件,多次以高价拍得佛教艺术品,成为近年佛教艺术品市场向上发展的重要推手。而郑华星在佛教艺术品收藏市场的驰骋,除了其个人因素外,也有赖于他背后的专家顾问,如致力于佛教艺术品鉴藏的艺术品投资咨询机构尚仕雅集文化艺术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西平措就是郑华星的顾问之一。因此这类专业顾问也为佛教艺术品藏家的收藏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尽管佛教艺术品的收藏市场在不断扩大,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正如上文所述,相对于书画类艺术品,金刚铃杵这类佛教非主流类艺术品甚至是金铜佛像的收藏,尽显小众,且对收藏群体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与之相矛盾的是,国内相关专业研究领域的发展明显不足。尽管近年来,关于佛教艺术的研究逐步深入,相关研讨会不断举行,在学术界也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相对于书画类艺术品研究的广度及深度、权威研究者的可参辩程度而言,可供研究的小众佛教艺术品的实物少、具有精专研究水平的研究者更少的特点。因此,对佛教艺术品辨识的话语权掌握在少部分人之手,这似乎一定程度上操控了佛教艺术品的定价权,这种发展状态并不利于佛教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现状表明,该市场的向暖发展与几个顶级藏家的推手作用息息相关。尽管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确实迎来了发展时机,但这种推动作用是否使佛教艺术品拍卖市场同曾经的书画类艺术品拍卖市场一样,出现泡沫式的“虚高”,值得藏家深思。
(责任编辑:李红娟)
图5 清乾隆 玉杵
市场资讯
共赏民生收藏重温往日情怀
“天与民藏—京津冀民间收藏文化展”亮相首博“天与民藏—京津冀民间收藏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展。本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主办,北京收藏家协会、天津市收藏家协会、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张家口市民间收藏协会协办,旨在通过衣、食、住、行、乐五大方面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印记的民间收藏品,再现清末民初老北京、老天津、老燕赵人民生活的历史画卷。关乎民生核心的百余组件珍贵而亲切的展品,穿越时空、触动心灵,表现着那个时代百姓的普遍生活状态及礼教风俗,展示了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历史渊源,打通三地协同发展的脉络。该展持续至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