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砚人·砚铭——济南市博物馆藏砚精品
2016-03-30□李晶
□李 晶
砚石·砚人·砚铭——济南市博物馆藏砚精品
□李 晶
Fine Inkstones Stored at the Jinan Museum
Li Jing
The inkstone is a great treasure of China's ancient culture.It's most primitive function is to grind ink and pigment to a fine degree to facilitate writing.As a category of ancient cultural heritage, the shape of inkstones gradually becomes exquisite due to prosperity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It's function has also developed from writing tool to the artwork.This article selects and appreciates exquisite inkstones stored at the Jinan museum.
图1 唐 龟形四足陶砚
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最原始的作用就是将墨色及颜料研磨至细,以利书写。汉代至两晋有圆形三足砚,北朝盛行方形四足砚,隋唐则多龟式、屐式、箕式及山峰多足式等各种式样的砚。济南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唐代龟形四足陶砚(图1),高8.3、长20厘米。其龟引颈回首,四足直立,情态生动。龟背巧作椭圆形砚池,池内残留墨迹。四足之上有阴刻的弦纹装饰,1976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邵而乡小白庄唐代墓葬出土。唐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书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文人雅士们对文房用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追求书斋佳品、寻求雅趣古意成为当时普遍的风尚。唐宋以前的砚台主要有石、陶、瓷、漆等类别,这些砚台均存在发墨功能欠佳的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使用者的更高要求。因此,人们通过不断探寻发现了新的更优良的砚材品种,它们一经问世,立即得到认可,一跃而取代了其他砚材的地位,从此占据着独霸砚坛千年的宝座。这些所谓新品种的砚材就是端、歙、洮和澄泥。他们除了具有坚实、温润、细腻、易发墨的特点外,其石质还具有各种耐人寻味的纹理,自成天趣。尤其到了明清时期,普遍为人们所追捧,纷纷搜求佳材。随着“四大名砚”的出现,砚的造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继圆、方、箕、抄手形以外,又有了竹节、荷叶、琴、鱼、龟、随形等等。同时砚石之上又开始装饰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多种图案,使原来由单一的书写用具发展衍变为集绘画、书法、诗文、雕刻于一体的艺术欣赏品,成为具有极高文物价值的艺术品。感叹砚石之美的同时,我们也知道其开采的过程极为艰辛,人们往往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进洞采石。宋代苏轼《端砚铭》曰:“千夫挽绠,百夫运金,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寥寥数言,生动地勾画出砚石采工的艰辛以及砚石的珍贵。
砚,作为历史文物遗产中的一类,它的发展演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历代著名藏砚大家,其嗜砚之痴迷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亦有书画篆刻大家,多怀藏砚之好,少则藏十几方、上百方,多者达上千方,再经精雕细刻之后,便愈加价值连城。1958年担任济南市博物馆馆长的姜守迁先生,就是山东省著名的砚石收藏家、鉴赏家。姜先生不但擅书法,工诗词,更喜收藏,他为使珍贵的历史文物免遭流失和损坏,自己一生节衣缩食,所余多用以购买文物,并加以收藏保护。其中,他对砚石的鉴赏和研究,可谓独具慧眼,所藏砚品均极为珍贵。五十年代,济南的山水沟一带是个热闹非凡的自由市场,从日用杂货到图书文物,一应俱全。他经常赶山水沟集,选购最多的就是砚台。但因姜先生早年参加革命,家无积蓄,进城后一直又是供给制,工资很低,生活负担甚重,致使他常常采取出售三五方换取一方的方法,购得更珍贵的精品。他藏砚多时达百余方,曾刻“百五砚田翁”的石章,他还常常在学生、挚友、老同学、老朋友来探访时,以砚为赠。姜先生注重古砚研究,他认为,笔墨易损,纸不易存,独有砚石可千古流传。他嗜砚成癖,藏砚颇丰,后来将数方所藏砚之精品捐献给济南市博物馆,我们鉴赏之余,心存敬仰。
明 御赐龙纹玉堂砚(图2),长27.5、宽18.1、厚5.4厘米,长方形黑紫色。砚面微凹,四周雕刻二龙戏珠,上端中央以黄黑相间的称之“雀鹆眼”的圆形古贝壳化石巧作龙珠,颇有意趣。砚背正中刻“眉寿”二字,另题“此宋人家之巽题‘眉寿’二字,见《阅微草堂砚谱》。今我年已八旬可称眉寿矣,因摹刻于此,以资纪念。斯珍馆主姜守迁志。性存居士题”。印“仲武摹刻”。系端州官坑所产端石,标准的宫廷制砚,据说此砚是一式两方,色泽、雕刻完全一致。姜先生发现后,因所蓄仅可购一方,便动员堂兄合伙买下,各存一方。抗战时期,他将此砚连同其它文物,坚壁在老家的夹墙内,直到解放后,才回老家取回。姜先生提到的《阅微草堂砚谱》中记录的均是刘墉赠送给纪晓岚的砚台,但在一方“眉寿砚”的铭文中,也透露出纪氏曾送给刘墉一方“澄泉结翠”端砚,此砚原为宋代家之巽收藏,家之巽与苏东坡、唐子西皆为四川眉山人。在“眉寿砚”上纪晓岚铭曰:“海宁陈文勤公蓄古砚二,辗转贩鬻皆归于余。一为端石,刻‘澄泉结翠’四篆字,署“性存居士家之巽”题,后为石庵持去……嘉庆甲子十月晓岚记”。姜先生借“眉寿”砚铭寓意深刻,且此砚石质温润,古朴端庄,外配砚匣,极为难得。匣盖之上刻明其收藏经过“明初内府特制赐品,龙纹玉堂研。此曲阜孔氏十二府旧藏之庙堂文物也,七七事变后孔氏寓居济南东关,因生活困难,故将此明初内府制品龙纹玉堂砚,售之济南中华书局。我于一九五五年秋,以重资购之书局老会计刘先生家。题此以志欣幸。斯珍馆主人姜守迁记。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五日。”姜先生在“御赐龙纹玉堂砚”的砚侧,请著名书法家王仲武篆刻“斯珍馆小记”,表达他收藏砚石的艰辛和对砚石的珍爱。王仲武,笔名野鹤,山东著名书法家。1919年出生于山东省无棣县,自幼受儒家教育,早年从事绘画、篆刻,50岁后专攻书法,真草隶篆样样精湛。姜先生藏砚多请王仲武刻铭,可见与其交情甚佳。有资料记载,王仲武先生一生坎坷,由于解放前作过山东省府的文职人员,故在历次的运动中屡遭磨难,文革中被打断胳膊,在园林部门作油漆匠,却依然不能阻止他自学成材。
图2 明 御赐龙纹玉堂砚
图3 清 陈独漉赠王渔洋砚
清 陈独漉赠王渔洋砚(图3),长方形端石,长16.7、宽10.7、厚2.6厘米。砚面边缘镌刻云纹,砚膛平滑,上方一弧形砚池。砚背有姜守迁题款:“此故友赵东甫先生之旧物也,东甫得此渔洋山人砚,因名其书屋曰‘宝砚斋’。一九五二年归我斯珍馆。姜守迁记一九七九年一月”。砚底刻“胶东姜氏斯珍馆藏”。砚侧刻铭“独漉所遗渔洋宝之”。由所刻侧铭内容可知,此砚是陈独漉赠王渔洋的一方名贵砚品。砚中涉及到清代的三位人物:一是清初著名诗人陈恭尹,字元孝,号半峰,晚年号独漉,广东顺德人。幼时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以避匿得免。以诗称雄文坛,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与屈大钧、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字翁山,广东番禺人,陈恭尹之父邦彦是屈大均的老师,屈大均长陈独漉一岁,二人是师兄弟关系。屈大均一生著作丰厚,有《易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其中尤以诗作对后人影响最大,诗中充满正气,故国情思透纸而出。清代大诗人龚自珍有诗赞曰:“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郁郁文词宗,芳馨闻上帝。”他还是个政治家,清兵入广州前后,曾参加抗清队伍。失败后,削发为僧。不久还俗,北游关中、山西,与顾炎武、李因笃等交往;二是清顺治进士王士禛,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官至邢部尚书,为官廉洁,多有政绩。善古文,兼工诗、词,亦有剧作。门生众多,影响甚大,与浙江秀水朱彝尊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著作宏富,有《带经堂集》、《渔洋文略》、《渔洋精华录》等五十余种,还编有《古诗选》、《华泉集》等多种文集;三是清末山东名士赵东甫,当年他在创办济南面粉厂时,用50袋面粉换取此砚。济南解放后,赵东甫家境衰败,遂转卖给姜守迁先生。《陈独漉赠王渔洋砚》不但砚品上乘,又传承有绪,王渔洋在其《香祖笔记》中也记载了陈独漉的赠砚经过,文字和实物相互印证,极为珍贵。
图4 清 金冬心梅砚
图5 清 金农绘像罗聘刻铭砚
图6 清 林佶刻铭砚
图7 清 曾衍东刻铭砚
清金冬心梅砚(图4),长13.4、宽13.4、厚3.6厘米,砚椭圆形,系大型紫端石,细腻无杂。砚面上部浅浮雕粗枝梅朵,梅瓣用作砚池,砚膛平滑,设计古朴自然,美观大方,雕刻精细。砚背亦雕刻硬枝俏梅,并有金农楷书题铭:“作梅之妙在广陵,得二友焉。汪士慎(巢林)作繁枝,高西唐作疏枝,皆是世上不食烟火人。予作此而制砚也,居然不疏不繁之间,观者拟我丁野堂一流,俨然如在江路酸香之中也。冬心先生农书记刻”。印“寿门”。金农与汪士慎(巢林)、高翔高(西唐)为扬州八怪中的三怪,均为画梅高手,丁野堂是宋代画家,亦善画梅竹。据砚铭可知,此砚为金农所制,所雕之梅亦为金农所画,他在砚铭中也好评“居然不疏不繁”之语。砚盒系整块楠木挖成,历经三百多年仍完好无损。金农(1687—1764年),书画家、诗人。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等二十几种。浙江杭州人,好游历,客扬州最久。卖画自给,居三祝庵、西方寺,至衰老穷困而死。博学多才,善诗,借鉴李商隐、陆龟蒙,能自出机杼,倾泻胸臆,而又深于比兴,格调奇逸。书法工隶、楷,隶以朴厚见长,楷多隶意,自创一格,号称“漆书”。能篆刻,得秦汉法。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鉴赏,辨别古书画真伪。他五十岁开始从事绘画创作,由于修养高,书法功底深厚,不同凡俗,深受时人推崇。在绘画上,山水、花鸟、人物均善,尤擅长墨梅。其笔墨拙厚淳朴,布局构图别出心裁。他画竹称“町畦之外”,画梅称“江路野梅”,画佛是在晚年,其号“心出家盦粥饭僧”。他常题其画师自某人、某某古人,只不过托名而已,所作往往独创性很强。他还习惯在画上作长题,每每侵及画位,却能相映成趣。金农是“八怪”中最有成就者,堪称多面手,制砚制墨,又好刻砚铭,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斋砚铭》等等。但他却一生怀才不遇,心中自有难言苦衷,曾在一幅《马图》上题云“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文中以千里马自喻,足迹半天下,而未遇伯乐,郁郁不得志,愤懑情绪溢于言表。他在扬州以卖画为生,还依赖贩古董、抄佛经、刻砚铭增加收入。此金冬心梅砚集金农诗、书、画、篆刻、制砚于一体,又系姜守迁先生收藏和捐献,实为珍贵。
图8 清 高凤翰刻铭砚
济南市博物馆还收藏一方清代金农绘像罗聘刻铭砚(图5),砚端石,随形,棕黑色,长18.2、宽11.2、厚1.7厘米。砚面平坦光滑,上为弧形砚池,砚池与砚膛连接处雕有螭虎纹,砚膛下部有一黄色石眼。砚背有罗聘刻铭“冬心先生七十写经砚,乾隆丙子冬月门人罗聘敬题”,印“两峰”。砚侧有金农刻铭“水墨云山粥僧写经砚”,印“冬心”。砚配匣,匣面刻金农自绘像,并题“心出家盦粥饭僧小像,甲戍年夏杭郡金农自绘”。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安徽歙县人,侨居江苏扬州。他与项均同为金农的入室弟子,也是金农绘画的主要代笔人。罗聘24岁从金农画梅兰菊,是“扬州八怪”中年辈最晚者,更是一个才华早露的有志者。他擅画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笔情古逸,思致渊雅,自成风格。所作佛像奇而不诡,尤工画鬼,曾多次作《鬼趣图》,借以讽刺当世,极得名流称赏。罗聘曾运用白描手法创作《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画他的老师金农在蕉荫下午睡方酣的神态。金农很欢喜这幅画,在其上题诗云:“先生瞌睡,睡著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庚辰长夏之上休日,七十四翁杭郡金农睡醒时记。”大有世态炎凉之叹,这恐是他们师徒作此画的共同思想。
砚铭始于秦汉,精于唐宋,明清则成为风气。如一方古砚有一位或数位名家题识,往往就身价陡增,如再由名家操刀镌刻,或由名家收藏,就愈发珍贵了许多。因此,文人雅士争相撰写砚铭,有的映射出嗜砚之深,有的寓自勉于砚中,也正契合了那句古语“砚贵有铭”。济南市博物馆除姜守迁先生捐献的国宝级名砚以外,还收藏有多方名人刻铭砚,亦不失为砚中上品。
清林佶刻铭砚(图6),砚随形,长21.2、宽14.3、厚3.2厘米。砚面上部浅浮雕鹦鹉,巧用石眼(鹦哥眼)做鹦眼,鹦伏树根,根做砚池,砚膛平坦光滑。砚背有林佶篆、行书刻铭“忆西池,降王母,袖蟠桃,奉汉武。曾经曼倩几回偷,试问能言之鹦鹉。兹石余甚爱之,卒为居奇者所困。欲作狐白裘手,又恐伤廉。越十年,复见于古肆中,因得而购之。爰勒数言,以志其事。鹿原佶”。钤印“林佶”。砚背迎首印两方“古苾”、“吉人之辞”。林佶,字吉人,号鹿原,康熙进士,授内阁中书,家多藏书。工书篆、隶,尤精小楷。既是篆刻艺术家,也是文学家,有《扑学斋集》传世。林佶是屈大均的学生,屈大均削发为僧时,陈独漉也因受父株连到处逃亡,闻师兄在山寺研究易经,便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松皮砚,送给好友,“伴尔空山点周易”,并请自己的得意弟子林佶刻铭。
清曾衍东刻铭砚(图7),长方形抄手砚,长21.3、宽14.1、厚4.4厘米。砚面上部砚池边缘雕变形兽纹,砚膛平整润泽。砚背有一石眼,前端和两侧留边相连,三条边形成砚足。砚侧有曾衍东题刻行书四行“乾隆庚子,开西洞老坑获此一方端子,时七如在阳春袁粹中夫子官舍。此石背中一眼,周身火捺,间有雀斑。老坑如此方正完善,不可多得。勒记之,附于宝研斋之末。嘉庆十六年辛未六月,七如道士曾衍东识于鄂城黄鹤楼头。”曾衍东,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字青瞻,一字七如,号七如居士、七道士。山东嘉祥人,为曾子第六十七代孙,清乾隆壬子举人,清嘉庆年间著名文人。
清高凤翰刻铭砚(图8),长22.8、宽21、厚4.7厘米,砚随形,砚面温润光滑,呈不规则圆形,上端为砚池,砚膛与砚池衔接处云纹地之上立五个柱形天目纹。砚背平坦,有高凤翰行书刻铭“胡为乎端正也?胡为乎研精也?端而正、研且精,得之乎,一心用之,乃虚灵。雍正乙卯,南邨铭”。“南邨”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高凤翰。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邨等,山东胶县城南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后罢归。其性情豪迈不羁,善诗书画,尤嗜砚,藏砚千余,皆自铭且镌之。乾隆二年(1737年)他右手病废,改用左手书画、治印和篆刻。此砚为“雍正乙卯,南邨铭”,由此可知这是高凤翰1735年右手病废之前所刻。济南市博物馆还藏有一方高凤翰刻铭天鹅砚(图9),砚背刻铭为“铁岭翁旧藏是品古意足珍,翰于雍正十一年以文字知招入苏松抚署之东院,题此以志感遇。”钤“西亭”、“凤”、“翰”之印。其“铁岭翁”即清代官员、著名诗人高其倬,他是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的堂弟。天鹅砚原为高其倬旧藏,雍正十一年属高凤翰所有。一方好的砚台,不但研墨细腻柔顺,利于毛笔吸纳滑而不拒墨,而且又多是将书画、治印、雕刻等艺术融入一体,体现整件作品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因此历代文人雅士为了制刻砚铭,留存下许多精妙的书法,刻铭的同时又涌现出许多雕刻砚石的名手,高凤翰便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名家。
图9 清 高凤翰刻铭天鹅砚
汉唐以降,重以文取仕,故文武官员多能诗善赋,常以诗文铭于砚石。其内容或记砚之流传由来,或赞砚之品质做工,或借砚以咏志抒怀,不一而足。历代诸多文豪与砚为伴,撰写了许多让人回味无穷的砚铭。陆游曾在素心砚上铭曰“端溪之穴,毓此美质。既坚而贞,亦润而泽。涩不拒笔,滑而留墨。稀世之珍那可得?故人赠我情何极!素心交,视此石,子孙保之永无失”。如此可见,砚石、砚铭、砚人将诸多人文情怀结融为一体,以文寄砚,以铭寄砚,古来为趣也。
(图:孙忠梁)
(责任编辑: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