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连麦7号

2016-03-30任立凯孙中伟王康君

麦类作物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淮北连云港市赤霉病

任立凯,王 龙,李 筠,李 强,孙中伟,王康君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连麦7号

任立凯,王 龙,李 筠,李 强,孙中伟,王康君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连麦7号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以陕229为母本,以灌811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代选择采取系谱法,经过连续9年选育与鉴定,于2008年育成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于2014年11月2日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审定通过,江苏省农业委员会2014年第20号公告公布,审定编号:苏审麦201405,审定名:连麦7号。

1 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半冬性、中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多,平均每公顷成穗600万~675万。穗层较整齐,株型较紧凑,株高80~85 cm,茎杆弹性、抗倒性较好。旗叶上冲,大小适中,叶片茎秆蜡质,综合抗性好。穗纺锤型,结实性好,平均穗粒数32~35粒。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千粒重40~43 g,外观商品性好。灌浆速度快,落黄好,熟相好,熟期同对照淮麦20。

2012-2013年江苏省区试送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高抗黄花叶病。

2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11-2012年度在江苏省淮北片区试中平均产量为7 587.6 kg·hm-2,比淮麦20增产3.91%,居参试品种第8位;2012-2013年度江苏省淮北片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8 137.5 kg·hm-2,比淮麦20增产6.49%,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3-2014年度江苏省淮北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9 091.8 kg·hm-2,较对照品种淮麦20增产5.82%,增产极显著。在较大面积示范种植中,产量一般都在7 500 kg·hm-2以上,在2013-2014年度江苏省淮北小麦生产试验中,产量最高点达10 300.5 kg·hm-2。

3 品质特性

2012-2013年江苏省统一品质检测结果显示,连麦7号品质测定结果为,容重854~807 g·L-1,籽粒粗蛋白含量(干基)13.81%~14.32%,湿面筋含量24.6%~29.3%,稳定时间30.7~33.3 min,硬度指数59.4~57.5。

4 适宜种植区域

适于江苏省淮北麦区种植。

5 栽培技术要点

5.1适期播种

播期幅度宽,10月初至11月上旬播种均可,最适播期为10月5~15日。

5.2合理密植

每公顷基本苗180万~270万。每公顷播种量一般机条播180~225 kg,撒播225~270 kg,晚播、粘壤土及肥量少的情况下,播量适当增加。

5.3肥水管理

中上等施肥量,钾肥施量适当增加。每公顷施K2O为225 kg,P2O5为150 kg,磷、钾肥作为基肥全部施入。每公顷全生育期施纯氮300~330 kg,其中基肥占45%,拔节孕穗肥占50%,5%为平衡肥;扬花期和灌浆期注意结合防病虫害喷施叶面肥。

5.4病虫草害防治

及时化学除草,适时做好白粉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拔节后,用粉锈宁防治锈病和白粉病两次,抽穗至扬花期遇阴雨天气,用多菌灵防治赤霉病两次,注意防治蚜虫。

5.5及时收获

成熟时(蜡熟末期)抓紧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2016-02-02

2016-02-24

江苏省连云港市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CXY1319)

E-mail:lygnkyxm@163.com

网络出版时间:2016-08-31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359.S.20160831.1651.042.html

猜你喜欢

淮北连云港市赤霉病
连云港市实施“智云安全护航工程”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莲年有鱼》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学习母鸡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