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话水平测试“话题”解析

2016-03-30贺凤来

城市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罗敷话题普通话

贺凤来



普通话水平测试“话题”解析

贺凤来

(益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益阳 413000)

考生在普通话水平测试(PSC)第四大题“说话”时,往往因为不知如何组织内容而“卡壳”。其实,“说话”就是一个审题、构思、选材、表达的过程。从篇章结构、内容组织两个方面下功夫,化模糊为清晰,化抽象为具体,完全可以突破“说话”瓶颈,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的水平。

普通话水平测试;时间;空间;细节;篇章结构

普通话水平测试(PSC)试卷第四大题“说话”,[1]要求从教材中给出的30个话题中抽出两个话题,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说满3分钟,分值40分。在没有语言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话”,时间方面要求说满3分钟,这是最能体现应试人员普通话真实面貌的一道题,分值最重,对考生来说也非常关键。在教学和测试的过程中,往往有学员卡在这里,一开口就结巴甚至哑巴,一团乱麻理也理不清楚,就是不知道说什么,主要问题就在于思维混乱。其实,说话过程就是一个审题、构思、选材、表达的过程。“说话”不是即兴演讲,有准备的时间,从接触30个话题开始到正式考试前都可以准备。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立足教学和测试实际,着重从篇章结构、内容组织两个方面下功夫,分析怎样准备30个话题,以帮助考生突破“说话”瓶颈,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的水平。

一、开篇点题,开口破冰

有些考生性格太内向,开朗不够,笔试为王,口语交际不够,语言表达训练不够,阅读积累不够,不重视临阵磨枪,准备不够……不管是内在的原因还是外在的原因,如果考生看到话题就犯难,说了上句想到下句就头痛,这就是“说话”重症患者的典型症状。对这种考生,突破“说话”障碍最好的方法就是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比如话题“我的愿望(或理想)”:我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话题“我尊敬的人”:我尊敬的人是我中学时期的数学老师张老师;[2]话题“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浙江东部的一个小城市,用“小巧玲珑”、“山清水秀”来形容她,那是再恰当不过了。[3]这三个例子都是单句成段,开篇点题。这种直入式的开头,直截了当说出自己的意图或主题,[4]从考生层面讲,一则不会跑题,二则通过浓缩内容,阻却大脑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考生思维链条没那么容易“掉线”,三则给考生信心和勇气,以帮助突破考生的心理障碍,争取尽量能从容自如地“说话”。啰嗦容易模糊了中心意思,若考生稍一紧张,忘词,就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自然就会卡壳。从结构层面讲,开篇点题,先用一两句话概括交代一下,起强调提示作用,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以“时空”为基,搭牢框架

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讲,开篇点题之后,就是正文了。有考生想当然地以为“说话”就是说话,张嘴即可;也有花了时间却总也想不明白的。其实,“说话”虽不是写作,也还是需要构思的,框架先搭好,心中才有丘壑。

以每分钟220个音节的正常语速,“说话”说满3分钟,需要660个音节,一方面是“说话”本应有的轻松随意,另一方面则是在考试这种特殊的环境氛围下,可能因紧张导致语速加快,800个音节是肯定需要的,这就相当于一篇高考作文要求的字数了,对“说话”重症患者来说,单说这800个字,它产生的心理压力,就已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其实,正文部分的构思,高度概括无非就是“时间”和“空间”。先说说“时间”,我们把它概括为“昨天·今天·明天”。通俗来讲,就是对于给定的这个话题,“昨天”是怎么样的,“今天”是怎么样的,“明天”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我和体育”这个话题,如果选择讲学习羽毛球的过程,“昨天”就可以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的顺序来讲,“今天”就是接着讲到现在怎么样了,“明天”就是再设想一下未来的打算。再说得具体一点,可以表达大致如下的意思:小学的时候一点也不喜欢羽毛球,初中时受体育老师影响喜欢上了羽毛球,高中因为学习压力放弃了羽毛球,现在(大学)正在享受打羽毛球的时光,以后会继续坚持打羽毛球。当然,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内容方面可以随意排列组合,可以是“昨天·今天”,也可以是“今天·明天”,还可以只讲“昨天”,或者只讲“今天”,或者只讲“明天”,全在于说话者的匠心,考生下点功夫琢磨,悟到其中的妙处不是件难事。比如前面提到的“我和体育”的话题,也许,“小学一点也不喜欢羽毛球,初中因为受体育老师影响,喜欢上了羽毛球,高中因为学习压力放弃了羽毛球”,这“昨天”还没说完,时间就已经到了3分钟了。以此类推,其它话题大致也不过如此。

理解了“时间”之后,触类旁通,理解“空间”就比较容易了。说到“空间”,我们的理解就是不同的地点,粗略把它概括为东西南北,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给定的这个话题,东边是怎么样的,西边是怎么样的,南边是怎么样的,北边是怎么样的。为便于理解,我们先以普通话水平测试教材朗读作品25号《绿》为例,为了衬托梅雨潭的绿,文中提到了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波,作者思绪跳跃,这种处理就是“空间”。回到“说话”,譬如“我喜欢的风俗”这个话题,如果选择说“过年的习俗”,可以先讲黑龙江过年习俗,接着讲海南岛过年习俗,然后讲新疆过年习俗,最后讲湖南的过年习俗,花开四朵各表一枝,四个不同的画面,这就是空间。不过,这样的内容,事先肯定要准备一下,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要做到一张嘴就来很不容易。

其实,在构思“说话”题时,把“时间”和“空间”综合起来考虑,也是一种很好的谋篇布局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我们还是先以教材中的朗读作品为例,譬如作品58号《住的梦》,中心部分四个段落,每段第一句点明段落大意“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紧接着段落大意后面陈述自己的理由,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组合的绝好例子。再回到“说话”,譬如话题“难忘的旅行”,如果选择的内容是三个朋友聊天讲自己难忘的旅行,一个讲小学到北京看天安门升国旗的那次旅行,一个讲高中时离家出走到武当山的那次经历,一个讲大学时说走就走到西藏的难忘旅行,这样就把时间和空间组合到了一起。

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编码—传达—接收—理解—反馈,“说话”虽是一种单向口语表达,也同样要遵循口语交际规律。应试者在“说话”前的准备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编码过程。如果在这一环节上,应试者不能做到思维敏捷、清晰、有条理,那么反映到第二环节的语言表达也必然是吞吞吐吐、时断时续、颠三倒四。[5]语言是思维工具,思路清晰、有条理是“说话”流畅的保险单,这个保单考生一定要买。以“时间”、“空间”作为两个关键词来谋篇布局,纲举目张,能又快又好地把考生脑子里庞杂的内容拎清楚,是思路清晰、有条理的强有力保障。

三、以细节为王,有“话”好“说”

在组织“说话”题的语言的时候,框架搭好之后,当然就是要注意细节了。

细节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血肉丰满,细节当然是篇幅的需要。经典的例子,“罗敷漂亮”这样的表达,简洁凝练,但干巴巴的,还真有点味同嚼蜡的感觉,凡事都这样表达的话,这3分钟肯定就说不满,要卡壳。如文章所处理的,先正面描写一下罗敷的穿着打扮:“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这个美人立马就有了形象感,不再给人空洞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妙处。接着是侧面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罗敷这个美人立马就有了立体感,眼睛、眉毛、鼻子、嘴巴……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罗敷立马就活起来了。这样处理,一则字数多得多了,4个字变成了70个字;另外,文学的美感也自然从文字当中流淌出来了;听众也在这反复的渲染当中,用自己的耳朵感受、捕捉到了罗敷的美。这是描写的经典例子。受口语要求和自身文学素养的制约,“说话”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么处理也不符合“说话”要求。在处理30个话题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用记叙这种表达方式。提到记叙,我们就要考虑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要素也不要机械运用,要注意和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结合,内容自然就丰满了。话题“我喜爱的职业,”其中的第四自然段如下:

有一天,一个小男孩跑进办公室里来,那是一个漂亮的小男孩,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头发齐齐地顺在额间。他跑进来,面带诡秘地告诉我,老师,咱班何龙在说人家坏话呢!我历来不喜欢双重人格,也不想借助某些渠道来“掌控”这个班级,我心里想,呵,这不是向老师打小报告吗,你这个小东西!这么小!竟然……这样,我也装作诡秘的样子,故作严肃状,低声问道:“谁派你来的?”……这个机灵狡猾的家伙挠了挠头,想了想,不难听出这话里有话,做了一个鬼脸,“我自己派自己来的!”在我们相互会心一笑中,他逃掉了……我也算是在不经意中完成了一次人格教育。永远记得孩子的表情,他在成长,我竟以为那是世界上最无邪的表情。你看,正是这样的愉快小插曲,装扮着我的生活。[6]

这段文字,记叙的六要素巧妙地藏在字里行间,通过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对话为主,形象地再现了事情的经过。

由于中华民族沉默是金的传统习惯,我们一般说话都简约,要突破这一束缚不容易,可以从最熟悉的场面、感受最深的事件着手去学习揣摩。当然,不管是事件的叙述还是场面的描绘,最好是现身说法,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自己的故事才不会记不起来,而且说自己的事也不容易忘词。

四、结尾“长短”,酌情处理

受3分钟时间的制约,结尾部分的处理,话长话短,需要酌情处理。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里选的30个话题,就是生活中常聊的话题,带有很浓的生活气息,说完了,时间到了,不要做过多的考虑,结尾收束干净有力,像开头一样。话题“我的学习生活”:“让学习伴随终生,快乐也伴随终生。”[7]结尾简洁有力,戛然而止,文字精炼,升华主题,富有哲理,符合一般认识上的过程。当然,也没必要僵化思维,千篇一律。受时间制约,如果主体内容讲完了,时间还没满3分钟,这时当然就可以灵活处理,话题“我尊敬的人”:我尊敬张老师,在她的身上有着年轻老师的激情,还有那鲜明的具有独特理性特征的Yes or No,更有对学生无私的爱。[2]结尾用议论的表现手法,对中心内容再一次总结提炼升华,表现既是张老师帮助“我”的结果,又是“我”尊敬张老师的原因,考虑到“说话”时声音的一次性特点,这是很富艺术性的一种处理方式。话题“我的家乡”: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家乡而感到高兴和自豪。虽然我在十几年前就离开了家乡,到外求学、工作,但家乡的山山水水、亲人风物,却使我不能忘怀。他们时时出现在我的梦中,让我为之魂牵梦萦。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是家乡的孩子,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也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做客。[3]最后一段直接抒发对家乡难以抑制的热爱和思念。话题“谈谈个人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是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去做的一件大事,它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家园的支柱,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从我做起。[8]结尾对所举事例发表个人看法,符合议论性话题的特点,使话题表述更为完整。

古人云:文无定法,行云流水。意即像行云,像流水,总在交错、运动、变化。当然,这交错、运动、变化的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9]形、事两个要素在前面已经分析举例了,情、理两个要素也稍微提到了一下,在这里要接着讲的还有三个意思:一是就30个话题看来,情、理这两个要素虽然没详细作分析说明,但在形、事这两个关键要素里,肯定是有情、理蕴藏在其中的;二是有形、事这两个关键的要素,基本上就能把内容处理好了,虽然要写一篇好文章,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还真是不可或缺,但对于说话来说,要求可以低一点儿。再说抒情、说理、用典处理不恰当的话,反倒有书面语言之嫌,不符合“说话”的要求。尤其是用典,博闻强识是基础,在对中国典籍烂熟于心的前提下,还要消化到能结合话题翻新改造,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这篇文章里暂且放下不提;三是不要拘泥,把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割裂开来,综合运用才是常态。文者,纹也,花纹交错才成文章,所以要做到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有情。[9]

30个话题大致可以分为3类:叙事类,如“我的学习生活”;议论类,如“谈谈卫生与健康”;说明类,如“我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议论类、说明类的话题在这篇文章当中没有详细分析,主要是30个话题,不需要大谈特谈相关理论,普通话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语言表达情况,而不是理论研究,因为是“说话”,在陈述观点以后,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叙事、描写的方式,即把身边发生的一些有关的事情做例子谈这个问题就可以了,例子越具体越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述清楚,曲径通幽,也未尝不可。

思维的训练只能帮助考生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这还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加强口语表达技巧的训练了,考虑到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故暂且略而不谈。

参考文献:

[1] 陈晖. 普通话测试与训练[M].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 白雪燕. 我尊敬的人[N]. 语言文字周报, 2006-07-05(03).

[3] 翟莉梅. 我的家乡[N]. 语言文字周报, 2006-06-14(03).

[4] 柯南. 青年演讲现用现查[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5-24.

[5] 宋艳旭, 彭路.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谈谈“说话”教学及训练[J].现代语文, 2007(10): 94-95.

[6] 尹红梅. 我喜爱的职业[N]. 语言文字周报, 2007-02-14(03).

[7] 白雪燕. 我的学习生活[N]. 语言文字周报, 2006-10-11(03).

[8] 王新梅, 邵晓红. 谈谈个人修养[N]. 语言文字周报, 2006-07-26(03).

[9] 梁衡. 跨越百年的美丽[M].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4: 335-337.

(责任编校:彭 萍)

The Analytics of the Topic of the Putonghua Standard Contest

HE Fenglai

(Yiyang Broadcast T.V.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As the examinee in answering question four talking Putonghua Standard Contest proficiency text the examinee is often stunk. As they don’t know to answer it . In fact the speaking is a process of the topic, thinking, selecting material and expresse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rganization, keeping fuzzy to clear, turning abstract into concrete to break the bottle neck of speech, it is to improve the speech level.

standard contest; time; space; details; text structure

H 102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6.05.021

2096-059X(2016)05-0105-04

2016-08-01

益阳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度立项课题

贺凤来(1971-),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普通话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罗敷话题普通话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陌上桑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陌上桑
话题与主语研究
再论汉语话题与主语
桑劫
17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