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茶学科技论文的英译方法
2016-03-30曾敏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曾敏(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略谈茶学科技论文的英译方法
曾敏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赣州 341000)
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华夏儿女自古以来就有着饮茶的习俗。我国自唐代开始,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茶学典籍,即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很多人将茶学专著和典籍与普通农业著作混为一谈,事实上茶学不同于其他农业学科。茶学不仅是一门自然学科,同时也是历史人文学科。事实上,茶学的性质正是茶叶的本质所决定的。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往往不太了解茶学,他们认为茶学等同于茶道。事实上,茶学和茶道有着明显的区别,茶道是茶学的一部分。茶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因而其涵盖面十分广泛,比如茶树培育学、茶叶经营学以及茶叶历史学等。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茶学科技论文的英译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对我国茶学科技论文的编写和翻译有所帮助。
茶学;科技论文;英文翻译
随着国内茶文化和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学也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将茶学作为新增专业,比如云南农业大学于1972年开设茶学专业,而南京农业大学在2014年新增茶学本科专业,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对于茶学的重视程度。随着近年来茶学专业的不断发展,茶学专业课程得以丰富和完善,比如田间实验统计分析以及茶文化学等都成为茶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茶学专业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撰写茶学科技论文,有些高校的茶学学院甚至要求学生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当然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有足够高的英文水平和茶学专业素养。茶学科技论文包括标题、正文和署名等部分,再将茶学科技论文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撰写者需要对这些方面格外注意。很多茶学研究者在翻译茶学科技论文时,过于依赖机器翻译或者翻译软件,从而使翻译出来的英文论文缺乏可读性。事实上,茶学科技论文有着专门的英译方法,茶学论文方向的翻译者应该在翻译中注意这些事项,力求完美呈现原文的原滋原味。
1 标题英译方法
标题是整篇文章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很多读者在看到标题后就会决定是否要阅读这篇文章。因此标题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吸引力。很多科技论文的标题虽然直接指出了文章的主题,但在某种意义上忽略了写作意图的呈现。以下仅就两种情况对标题英译方法进行探讨。
1.1关键词
文章标题的吸引力事实上与文章关键词有关,这就要求作者应该在标题中突出文章的主题,这样做不仅能够客观直白地展现文章的主题,同时还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透彻。与普通论文相比,茶学科技论文的标题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凝练,当然国内外的刊物都有着类似的标准规定,比如创办于1955年的Scientia Silvae Sinicae学术期刊曾认为标题应该具体凝练,且需低于15个英文单词。论文标题是读者对于文章的第一印象,要是论文标题缺少特色,或者过于繁冗,读者就会丧失阅读的兴趣。比如,《不同茶类多糖对实验型糖尿病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这篇文章的标题被作者译为“Comparative Studies of Tea Polysaccharides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Tea on Diabetic Mice”,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再比如《茶多糖降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作用的研究》的标题被翻译成“the hypoglycemic effect and improvement of diabetic symptoms by tea polysaccharide in mice”,原文与翻译的具体内容存在不一致之处,可以在去掉“in mice”的同时将“by”改成“of”。
1.2介词
在翻译论文标题时,主要使用名词进行表达。要想准确地体现文章的主题,作者还需要准确使用介词将各个名词连贯起来。有的名词有着固定的介词搭配,因此作者在使用介词时必须对此格外注意,不然就会使标题缺少可读性和吸引力。比如说,《速溶普洱茶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的标题英文翻译是“Study on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mic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stant Pu'er Tea”。很显然,“diabetes mellitus(糖尿病)”与“instant Pu'er Tea(速溶普洱茶)”之间缺少介词连接,这就是所谓的介词漏译现象。再比如,《猴头菌粉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研究》这篇文章的标题翻译为“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the Extracts from the Powder of Hericium Erinaceusin Type 2 Diabetic Mellitus Mice”。阅读一遍之后,就会发现“研究”一词未翻译,同时“Erinaceusin”与“Type”之间缺少介词连接。
2 正文英译方法
2.1专业术语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写作者需要极其注重文章的逻辑层次和陈述方式,同时运用正确的专业术语。茶学科技论文的专业术语不同于一般的论文,作者在使用专业术语之前应该对茶叶的具体分类和化学成分等进行研究,从而保证翻译的准确度。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茶学专业术语呈现增长的态势。世界上的茶叶有着几百种分类,为了避免茶叶专业术语的混淆,茶叶分类主要利用音译和意译的方式进行表达。黑茶与红茶的英文翻译应该加以区分,黑茶为“dark tea”,而红茶是“black tea”。再比如,乌龙茶也应该采用惯用的英文表达方式,即“Oolong tea”;工夫茶译为“Congou tea”。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茶叶是按照音译的方式加以处理的,比如铁观音译为“Ti Kuan Yin”,而龙井茶则译为“Long Ching”。相比之下,红碎茶和蒸青等茶叶则是按照意译的方式处理,比如红碎茶译为“Black broken tea”,而蒸青则是“Steamed green tea”。当然,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有固定的英文表达,茶学研究者在将所写中文著作翻译成英文时应该按照固定形式表达,比如较为常见的茶多糖应该译为“tea polysaccharide”,茶毫应译为“tippy”,杀青译为“firing”,叶绿素译为chlorophyll。
2.2逻辑层次
茶学科技论文是茶学领域的高质量论文,其不仅对文章的文字表达有所要求,同时还十分注重文章的逻辑层次。要是一篇茶学论文缺乏逻辑性,那么读者通读完整篇文章后就无法留下任何印象。逻辑性的缺失会使整篇文章显得不知所云。逻辑性是文章的脉络所在,其与语言陈述方式共同构成论文的两大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科技论文要求文章应该具有明确的概念和严格缜密的推理。以《超微绿茶粉酸奶的制造工艺研究》这篇文章为例,作者首先通过实验对超微绿茶粉的理化性质加以研究,然后就其制造工艺进行了探讨。整篇文章按照特定的逻辑层次编写而成,使读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脉搏,从而掌握文章的理论观点和实验结果等内容。
2.3陈述方式
一般来讲,茶学科技论文通常讲究客观准确的陈述方式。茶学科技论文是针对茶叶品质和培育等方面的研究,主要凭借科学数据证明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因而主观煽情的表达方式不适合茶学科技论文。比如,就《红茶超微粉碎和酶辅助萃取特性研究》来讲,改变文章的翻译完全从实验研究出发,语言陈述显得专业而客观,因而赢得了读者的青睐。除此之外,茶学科技论文的语言较为正式,因此茶学科技论文应该多采取正式的英文表达,比如多使用被动语态编写句子等。
3 署名英译方法
除了标题和正文之外,茶学科技论文同样需要注意署名的英译表达。根据当代出版规定,中文作者的英文署名应该按照拼音习惯进行编写,而不应该采取外国“名前姓后”的表达习惯。比如说,李芳应该译为“Li Fang”,而不是“Fang Li”。对于三个字以上的中文姓名,应该将“姓”与“名”分开,将“名”合成一部分书写,比如陈宏伟译为“Chen Hongwei”。这两种情况分别针对我国单姓而言。就复姓来讲,也应该按照“姓”与“名”分开的原则,比如欧阳夏丹应该译为“Ouyang Xiadan”。除此之外,国内的单位名称也应该按照英文表达方式翻译,而不应该生搬硬套地翻译。在翻译单位名称之前,茶学科技论文作者应该进入该单位官网进行查询,如果该单位有对应的英文翻译,作者就应该对其加以采用。通常而言,单位名称应该按照“大单位在后,小单位在前”的顺序进行翻译。
4 结语
近年来,茶学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技论文,这些论文在翻译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仅就茶学科技论文的翻译谈到了几点看法,比如标题翻译应该注意关键词和介词的表达,正文翻译则应该注意专业术语、逻辑层次和陈述表达习惯等方面,而署名翻译则应该遵照英文表达习惯和相关出版规定。做好茶学论文的翻译工作,才能够进一步在国际上推广我国的茶文化。
[1]倪德江,陈玉琼,宋春和等.乌龙茶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肝肾抗氧化功能及组织形态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3(23):11-15.
[2]史成娣,钟传欣,杭桂生.科技论文中英文关键词的规范表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19-920.
[3]陈银洲.科技论文英文语言的编辑与修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3):506-507.
[4]中国茶叶学会.2009-2010茶学学科发展报告[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0.
[5]赵明,周玲,李家华等.普洱茶英文科技论文研究概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3(35):400-408.
曾敏(1983-),女,江西赣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