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2016-03-30孙兆军焦炳忠

节水灌溉 2016年10期
关键词:痕量节水灌溉

王 旭,孙兆军,杨 军,3,焦炳忠

(1.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银川 750021; 2.宁夏大学环境工程研究院,银川 750021;3.银川能源学院,银川 750105)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大,占水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人均占有量低。我国有50%的耕地处于半干旱、干旱地区,但由于降水受季风的影响,时空分布不均、差异悬殊,导致季节性和区域性缺水问题突出;根据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的评估,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2 220 m3,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1]。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16亿人,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7.2亿t,而届时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 750 m3,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的粮食产量只有5亿t,如何将现有的4 000亿m3的灌溉水用到更多农作物种植上,成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首要难题[2]。现在,中国以6 000亿m3左右的水资源,生产了40万亿元GDP,如果今后每年经济增长保持在6%左右,到2030年中国GDP可能超过120万亿元。按照现在的用水水平,用水量要增加到1.8万亿m3,远远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形势异常严峻,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刻不容缓。

农业节水不仅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水资源配置失衡等严峻形势所决定的[3]。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严重,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率平均仅为52%、农田对自然水的利用率仅为56%,灌溉供水近一半未被利用,而发达国家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为70%~80%,粗放式的灌溉水管理以及节水灌溉技术的落后,导致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如果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再提高0.1~0.15,每年可减少取水量400~500亿m3,相当于再造一条黄河。以色列的节水灌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创造了滴灌技术,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色列境内已基本滴灌化。美国的灌溉面积占总耕地的13.5%,随着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面积达0.89亿hm2,占国内总灌溉面积的37%[4]。目前,我国的灌溉面积约0.53亿hm2,占我国耕地面积的40%,产出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保障着我国的粮食安全[5]。2030年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0.7亿hm2,每年需要增加80亿m3灌溉用水,现有的灌溉用水满足不了增加的部分。因此,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创新节水灌溉技术会对未来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现状

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农业用水量不足与粮食需求量增加的矛盾下,我国农业节水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滞后影响了我国农业稳定发展,未来将投资四万亿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应用。灌溉水从水源到作物产出经过4个环节[6]:水源取水,并通过输水系统将灌溉用水送至田间;通过灌溉过程将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通过作物的吸水过程,把土壤水转化为生物水;在生物水的参与下,通过作物的一系列生理过程形成作物产量。每个环节都有水损失,前两个环节涉及从水源到土壤水的过程,通过工程措施如修输水管道和喷灌、滴灌和微灌等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用水效率,节水潜力巨大,是当前节水灌溉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我国农业面临的缺水问题,主要采取节水措施予以解决,灌水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利用系数。目前,滴灌、微灌、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用水效率,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45[7]。康绍忠院士提出了“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新方法[8],采用控制性根系分区交替灌溉,能够减少棵间蒸发和作物蒸腾耗水,达到节水的目的。我国在1974年引入了滴灌技术,且得到了快速发展,滴灌与覆膜种植结合的膜下滴灌技术,已应用到了我国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上。理想的节水灌溉模式包括:在尽量大范围和任意小流量的情况下,实现灌溉均匀稳定;加入肥料、农药,灌溉均匀稳定;无论地上还是地下都能实现均匀灌溉;长时间运行后,仍能实现灌溉的均匀稳定性。灌水方式可分为局部灌溉和全面灌溉,目前研究和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部分属于局部灌溉。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种类形式多样的灌溉技术,如膜下滴灌、痕量灌溉和微润灌溉等。

1.1 膜下滴灌

(1)膜下滴灌的特点。膜下滴灌是在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节水增产的局部浸润滴灌技术和具有保墒增温等优点的覆膜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新型节水灌溉技术[9],属于局部灌溉,水分入渗仅发生在滴头附近的一个小区域内,滴灌后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在距离地面10 cm处,不在地表。膜下滴灌为内陆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开辟了新途径,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使用。膜下滴灌是在大田膜下应用滴灌技术,地表滴灌能够有效减少水分的深层渗漏;覆膜能够提高地温,同时有效抑制作物棵间的无效蒸发;覆膜滴灌不仅节约灌溉用水,而且有利用于作物生长,实现节水增产的效益[10]。膜下滴灌过程中,加入可溶性肥料能够使肥料随水滴施入土壤,可以定时定量的对作物施水施肥。

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单位面积农业用水减少明显,干旱地区的水库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河道用水得到了较好的补充;将农药化肥加入滴灌中减少了对农田环境的潜在污染,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膜下滴灌对作物种植管理也产生重要影响:改变土地经营和管理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场经营模式,人员少且种植规模大,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11];推动种植结构的调整,节水增产效果明显促使当地农民广泛将技术应用到棉花、葡萄等作物上,实现增产增收。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也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产生积极影响:改变传统农田生产管理工序,减少了作业环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2)膜下滴灌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目前,膜下滴灌已形成一个种植技术体系,包括覆膜种植、滴灌技术、供水管道和机械作业等。滴灌流速和布置方式、滴孔流速、水质、灌水定额和频率是影响膜下滴灌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既要满足作物的需水,同时又担负着调控农田土壤盐分、实现高产的目标和任务。膜下滴灌在干旱区盐碱土改良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滴灌在根区可形成淡化的脱盐区,覆膜抑制膜内土壤的蒸发,使膜内盐分发生侧向运移,深层渗漏的减少也防止了次生盐渍化的发生。膜下滴灌流量和灌水量的大小影响土壤水盐运移和再分布,大滴头流量水分的水平扩散速度比垂直入渗速率大,滴灌结束后,膜下湿润区域土壤水盐淡化[12],滴头间距小、灌水量大则交汇区获得的水量就多,土壤盐分淋洗效果也较好。随着作物生育期的推后,垂直方向0~60 cm土层的盐分逐渐增加,对60~100 cm的影响较小;水平方向露地部分中央土层处积盐最多,滴头处最少[13]。

(3)膜下滴灌的应用。膜下滴灌最早在新疆实施,棉花作为新疆重要的经济作物,首先得到了应用,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胡晓棠等[14](2003年)为了探明膜下滴灌对棉花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在新疆开展试验,研究了田间膜下滴灌对棉花根际土壤的水、热、气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覆膜滴灌有助于土壤增温,膜下滴灌条件下作物根系浅层土壤含水量比深层土壤含水量高,根系浅层土壤干、湿间隔,有利于土壤气体交换,节约灌溉水50%左右,增产20%左右,效果明显。刘战东等[15](2011年)为了探明不同灌水量对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应用膜下滴灌,并设置不同灌水处理形成对照组,在大田玉米区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运移变化主要发生在0~60 cm,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穗长、千粒质量、穗粒质量等也随灌水定额的增加呈递增趋势。邓忠等[16](2013年)为了探明水氮调控对膜下滴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设置低灌水量(4 950 mm/hm2)、中灌水量(5 850 mm/hm2)和高灌水量(6 750 mm/hm2),在大田棉花膜下进行滴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棉花的主茎叶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株高都显著增加,中灌水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达1.45 kg/m3、氮肥利用效率达45.89%。

1.2 痕量灌溉

(1)痕量灌溉的节水原理。滴灌作为最早引入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间断式的灌水方法,但是滴灌在使用过程中的堵塞问题一直阻碍着节水灌溉管材的发展,痕量灌溉的出现,解决了堵塞问题。痕量灌溉控水头在浑浊以及超低流量下,以其独特的结构保证了其抗堵塞性,痕量灌溉将管道埋在地下,土壤干燥时,土壤中的毛细空隙会将滴灌中的水抽出,在灌水器内部产生抽水力,土粒中的范德华力为水分运动提供了动力[17],土壤中的水势差为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提供持续动力。痕量灌溉中每个灌水器独立过滤且能控水,通过双层结构控水,以任意小的速率(1~1 000 mL/h),直接将水或营养液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湿润作物的根层土壤。痕量灌溉能够及时少量的向植物根部供水,满足植物的需水要求。

(2)痕量灌溉工作原理。痕量灌溉灌水器采用双层二维结构解决了三维流道堵塞的世界难题,实现了抗堵塞的效果。痕灌控水头由痕灌膜和毛细管束两种特点相反的双层透水材料构成,控水头的出水口处由毛细材料填充,毛细管与土壤接触后,土壤中的毛细空隙能够将控水头中的水自动抽出,不增加额外能源消耗的情况下实现稳定、均匀、长期的出水量[18]。毛细纤维管束的间隙远小于作物根系的直径,能够杜绝植物根系伸入出水流道而引发的堵塞问题。痕量控水头上层透水材料起过滤作用;下层透水材料起控水作用。

(3)痕量灌溉的抗堵原理及优势。传统滴灌依靠三维流道结构进行单层控水,堵塞问题不可避免,而痕量利用双层结构控水,使堵塞由三维立体问题(滴灌三维流道结构单层控水)变为二维平面问题(痕量双层结构控水)。堵塞物不会进入三维孔道,植物根毛也不会侵入灌水器内部,解决了堵塞问题。常量灌溉通常采用t/h,微量灌溉采用L/h,而痕量灌溉采用mL/h,将地上灌溉改为地下灌溉,由轮灌短时间灌溉到长时间灌溉,对传统灌溉方式进行了创新。将管道浅埋于地下,能够遮光使其温度低于地表温度,同时,避免灌溉水中化学物质结晶析出、藻类及微生物的生长,有效避免化学性和生物性堵塞。

堵塞会导致灌水不均匀,痕量灌溉由于抗堵塞性能好,灌水均匀度高,垂直方向湿润范围为20~80 cm,单根毛管湿润宽度为50~60 cm,沿毛管铺设方向,湿润体相互搭接成一体,350 m内出水均匀度达90%。单根痕灌管铺设长度达500 m,而滴灌单管铺设长度一般在80 m以下;单口出水量80 m3/h的水井同时灌溉的控制面积可达15 hm2以上,而滴灌小于3 hm2;痕灌只用2个阀门,减少了人工操作,有利于降低灌溉自动化成本。

对农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地下水肥一体化;避免蒸发损失;使用寿命长避免反复回收;无需覆盖地膜,避免白色污染;不存在深层渗漏,也不会造成肥料农药的深层渗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作物品质和安全性;适合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减少农业用水量。为城市行道树和草坪等特殊场所提供灌溉解决方案;为沙漠化治理、矿山修复等提供可行的灌溉技术。

(4)痕量灌溉的应用。痕量灌溉在生菜、茴香、黄瓜和番茄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王志平等[19](2011年)以温室大桃为试验对象,以滴灌和常规畦灌为对照,研究痕量灌溉对大桃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痕量灌溉比畦灌节水80.1 m3、比滴灌节水40.0 m3,水分利用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增长10%以上。周继华等[20](2013年)以生菜品种“北京101”和“皇帝”为试材,以滴灌为对照,研究了痕量灌溉系统对温室生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滴灌相比,痕量灌溉不影响生菜的株高、单株净菜干重,而痕量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与其他处理相比提高了8.2~30.7 kg/m3。杨明宇等[21](2013年)以京茄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埋深的痕量灌溉对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茄子产量、灌水量和耗水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埋设深度能够促进茄子的生长、提高产量,且埋深10 cm产量最高,与对照处理相比增产14.7%,水分生产效率也最高,达到23.5%。诸均等[22](2014年)将痕量灌溉应用在茴香种植上,以滴灌作为对照,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茴香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痕灌茴香球茎部分比滴灌重21.6%,地上部分(茎和叶)比滴灌重18%;痕灌的总耗水量显著低于滴灌,痕灌耗水量为滴灌53%;痕量灌溉的水分利用率是滴灌的2.3倍。

1.3 微润灌溉

(1)微润灌溉的工作原理。滴灌系统耗能巨大,提水过程耗能而且需要配套设施,如电机、控制器、水泵等设备。在远离水源、电力缺乏的灌溉地区,体现不出优势,微润灌溉在这些地区能够体现出高节水、低能耗的优势。微润灌溉是一种连续的微灌技术[23],微量的水缓慢向土壤渗透进行灌溉,能够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性,是一种新型地下精准灌溉方式[24],属于局部灌溉。微润灌溉不同与滴灌,管道上没有固定的滴头作为灌水器,而是在管道上形成纳米级微孔取代传统的流道。微润灌溉以高分子半透膜微润管为核心,埋入地下以微量、缓慢、连续不断的出水方式向农作物根系供水供肥,使灌溉过程与植物的吸收过程在时间上同步、在数量上匹配,从而达到无胁迫灌溉效果,并能防止水分渗漏、蒸发等损失,具有高效节水、节肥、降低面源污染、增加土壤透气性、减少水土流失、使作物增产增收等特征。

(2)微润灌溉的优势。微润灌溉能显著提高土壤和空气温度,降低相对湿度,与沟灌相比,具有调控土壤温度、水分的优势。微润灌溉属于浸润式灌溉,土壤不易发生板结、团粒不易被破坏,有效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微润带的出水孔密集均匀,水从出水孔出来类似线状,是一种高效、省水、连续的地下灌溉技术[25]。微润灌溉的湿润体是以微润带为轴心的柱状体,而地下滴灌湿润体呈近似椭圆形,微润灌溉湿润面积略大于地下滴灌。地下滴灌湿润土壤水分分布不均匀,随灌水-停止呈周期性变化,而微润灌溉均匀度比地下滴灌高。微润灌溉系统有效降低了蒸发损失、渗漏损失和径流损失,是滴灌用水量的1/5,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系数。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不消耗动力,灌溉水的驱动力是微润管中水位的位能和土壤的势能,只要有稳定的水源,就能维持灌溉系统的运行。微润灌溉在作物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小,含水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能够根据作物需水量和膜内外水势差自动调节灌溉,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

在灌水过程中将肥料加入其中,可以实现灌溉施肥,有效节省资源。通过灌溉系统施肥,能够实现均匀施肥、平衡施肥、达到精准施肥的目的,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节省劳动力,可以节约50%的肥料[26]。滴灌施肥需要全水溶性的滴灌专用肥,价格较高,不利于推广。而微润灌溉系统能够使用普通肥料,大大提高了适用性,有利于在用户间推广,且有利于水肥一体科学灌溉技术的普及。

(3)微润灌溉的应用。何玉琴等[27](2012年)为了探明微润灌溉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膜下滴灌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埋设深度、间距和压力对玉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润灌溉水利用效率比膜下滴灌高,且有利于玉米籽粒的发育、籽粒饱满,微润灌溉条件下压力对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影响较大,间距对耗水量的多少影响较大。牛文全等[28](2013年)为了探明微润灌土壤湿润体特性,通过室内土箱试验,研究了微润灌溉中不同埋深与压力对湿润体水分运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压力水头是决定微润灌流量的主要因素,微润带埋深显著影响土壤湿润体的形状,土壤累计入渗量与埋深呈负相关,土壤湿润均匀系数与埋深呈正相关,且黏壤土微润灌最适宜的埋深是15~20 cm。薛万来等[29](2013年)为了探明微润灌溉对温室番茄生长的影响,通过滴灌和微润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微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对番茄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润灌溉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比滴灌小;微润灌溉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微润的水分利用效率为60.42 kg/m3,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为53.33 kg/m3,微润灌溉水分利用优于滴灌。张珂萌等[30](2015年)为探明间歇灌溉与连续灌溉过程中土壤水分运动和分布的异同,利用Hydrus-2D软件模拟了微润灌溉和地下灌溉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的运动,试验结果表明:当灌水量一致时,微润灌溉的湿润面积比地下滴灌大,且湿润土壤水分分布均匀度达81%,大于地下滴灌。

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2.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覆膜灌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膜下滴灌产生的残膜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影响,有的试验区残膜量大,使用之后残留的残膜会在耕层中的形成阻隔层,影响土壤的水、肥、气和热循环,不利于作物生长[31]。同时,膜下滴灌只是调节作物根系层土壤盐分的分布,盐分并未排出,如果灌溉水含有一定盐分,盐分会逐步在作物根底积累,有可能会产生土壤积盐爆发[32]。

(2)痕量灌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痕量灌溉将管道埋在地下,在日光温室中使用渗灌会导致次生盐渍化现象加重[33],痕量灌溉管道的埋深对根层土壤环境的影响鲜有报道。痕量灌溉单位时间供水量小,应用到大田作物上,在作物高峰需水期无法满足作物的需水[34]。

(3)微润灌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微润灌溉流量小且长期连续灌溉,但如何影响土壤盐分的累计和运移,相关研究较少。微润灌溉线源入渗湿润体的研究,土壤湿润体运移[35]的研究尚处在室内模拟阶段。灌溉水中泥沙量及粒径会对微润管的出水量产生影响[36],粒径大时,会堵塞温润管,微润灌溉的生物堵塞问题也不容忽视。

2.2 3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

(1)覆膜灌溉的发展趋势。残膜回收机械设备的开发会对膜下滴灌产生积极影响,应用机械设备回收残膜能够很好解决膜下滴灌带来的潜在问题;随着数字化农业的发展,以膜下滴灌技术为控制手段,通过电子计算机和传感器的应用,实现精量施肥、精量灌水,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2)痕量灌溉的发展趋势。痕量灌溉单位时间供水量较小,在我国北方尤其西北干旱地区,作物的腾发量大,耗水强度高的作物需要在两侧铺设管道,工程投入较大。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可调节供水流量的新型控水头,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水强度在一定范围内调整供水量,以满足作物的需水;优化产品性能参数,生产多种型号痕灌产品;结合水肥一体化对不同种灌溉作物提供更精细的方案。

(3)微润灌溉的发展趋势。如何将微润灌溉系统从依赖化石能源中解放出来,将绿色新能源和灌溉系统进行结合,积极利用风能太阳能,实现可持续绿色节水农业的发展,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 结 语

如何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灌溉过程结合起来,从水力控制、机械控制到机械电子混合协调式控制,未来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控制、传感技术和神经网络控制的结合等,可以使灌溉过程可靠性强、操作简单,逐步实现智能化和精准化程度高的灌溉模式。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发展节水农业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将灌溉过程与物联网结合,发展智慧节水农业,实现灌溉过程自动化、检测控制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同时,节水农业的发展,应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改进,强化对灌溉用水的管理。发展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同时需要加强农业用水政策、法规的制定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灌溉水在各个环节的损失,提高水资源的总利用效率,也是解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不足的根本途径。

[1] 赵文杰, 丁凡琳.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综述[J]. 节水灌溉, 2015,(4):95-98.

[2] Huang Qiuqiong. Impact evaluation of the irrigation management reform in northern China[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4,50(5):4 323-4 340.

[3] 许 迪, 康绍忠. 现代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 高技术通讯, 2002,(12):103-108.

[4] T L Thompson.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to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n the western USA[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9,(7):850-854.

[5] 姚成胜, 滕 毅, 黄 琳.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4):1-10.

[6] 孙景生, 康绍忠.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 农业工程学报, 2000,16(2):1-5.

[7] Liu Y, Yu X, He Y, et al.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China since 2000[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4,955-959:3 206-3 210.

[8] 康绍忠, 潘英华, 石培泽,等. 控制性作物根系分区交替灌溉的理论与试验[J]. 水利学报, 2001,(11):80-86.

[9] 李兵强.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与完善[J]. 农业与技术, 2014,(4):42.

[10] 刘梅先, 杨劲松, 李晓明,等. 滴灌模式对棉花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S1):98-105.

[11] 范文波, 吴普特, 马枫梅. 膜下滴灌技术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花为例[J]. 生态学报, 2012,32(23):7 559-7 567.

[12] 周和平, 王少丽, 吴旭春. 膜下滴灌微区环境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J]. 水科学进展, 2014,25(6):816-824.

[13] 张 伟, 吕 新, 李鲁华, 等. 新疆棉田膜下滴灌盐分运移规律[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8):15-19.

[14] 胡晓棠, 李明思.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3,11(3):127-129.

[15] 刘战东, 肖俊夫, 刘祖贵, 等. 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形态、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1,(3):60-64.

[16] 邓 忠, 白 丹, 翟国亮, 等. 膜下滴灌水氮调控对南疆棉花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24(9):2 525-2 532.

[17] 陈 琳, 田军仓, 王子路. 痕灌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 农业科学研究, 2015,36(3):52-56.

[18] 刘学军, 周立华, 张建忠,等. 葡萄痕量灌溉技术试验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24(6):43-46.

[19] 王志平, 周继华, 诸 钧, 等. 痕量灌溉在温室大桃上的应用[J]. 中国园艺文摘, 2011,27(4):10-11.

[20] 周继华, 王志平, 刘宝文. 痕量灌溉对温室生菜生长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3,(13):51-53.

[21] 杨明宇, 安顺伟, 周继华, 等. 痕量灌溉管不同埋深对温室茄子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中国蔬菜, 2012,(20):78-82.

[22] 诸 钧, 金基石, 杨春祥. 痕量灌溉对温室种植球茎茴香产量、干物质分配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英文)[J].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4,(4):338-342.

[23] Niu W, Xue W. Effects of mineralization degrees on soil infiltration under moistube-irrig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 2014,45(4):163-172.

[25] 张 俊, 牛文全, 张琳琳, 等. 微润灌溉线源入渗湿润体特性试验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2,10(6):32-38.

[26] 韩广泉, 冯雪程, 郑 群,等. 灌溉施肥技术对温室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7):88-92.

[27] 何玉琴, 成自勇, 张 芮,等. 不同微润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4):566-569.

[28] 牛文全, 张 俊, 张琳琳,等. 埋深与压力对微润灌湿润体水分运移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 2013,44(12):128-134.

[29] 薛万来, 牛文全, 张子卓,等. 微润灌溉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6):61-66.

[30] 张珂萌, 牛文全, 薛万来,等. 间歇和连续灌溉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5,(3):11-16.

[31] 马少辉, 张学军. 边膜残膜回收机的设计与试验[J]. 农业工程, 2012,(1):73-75.

[32] 王振华, 杨培岭, 郑旭荣,等. 膜下滴灌系统不同应用年限棉田根区盐分变化及适耕性[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4):90-99.

[33] 安顺伟, 周继华, 刘宝文,等. 痕量灌溉管不同埋深对番茄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作物杂志, 2013,(3):86-89.

[34] 张志新. “痕量”无法灌溉----对“痕量灌溉”的思考[J]. 农业工程学报,2015,(18):1-4.

[35] 薛万来, 牛文全, 罗春艳,等. 微润灌溉土壤湿润体运移模型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4,(4):49-54.

[36] 谢香文, 祁世磊, 刘国宏,等. 灌溉水泥沙量及粒径对微润管出流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14,(6):38-40.

猜你喜欢

痕量节水灌溉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铌-锆基体中痕量钐、铕、钆、镝的连续离心分离技术
痕量氢气连续观测仪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