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采茶舞蹈价值探析

2016-03-30韩莉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228

福建茶叶 2016年1期
关键词:粤北民俗

韩莉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228)



粤北采茶舞蹈价值探析

韩莉娟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228)

摘要:粤北采茶舞是极具音乐表现力的一种传统舞蹈。粤北采茶舞中的动作都源自生产劳作、动物形态、壁画以及雕塑造型。舞蹈技巧也包括了步伐、水袖、扇花等。粤北采茶舞正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粤北;采茶舞;民俗

我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已经成为中国人饮食、待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在种茶、制茶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还创造出一系列与茶有关的艺术活动,例如采茶舞、采茶戏等等表演形式,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为茶文化发展创造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采茶舞蹈源自于人们生产劳作、动物形态、壁画以及雕塑造型,是集生活化、民族化于一体的艺术形式。采茶舞蹈的形成、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及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舞蹈在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中,吸纳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因素,充实了舞蹈的表演方式,提升了舞蹈的艺术欣赏力。粤北采茶舞是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舞蹈,是中国采茶舞的一个分支,对于采茶舞蹈的研究来说,粤北采茶舞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1 粤北采茶舞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汇集着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这些民风、民俗随着时间的流逝,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的生产生活以及行为意识都受到习俗的影响。采茶舞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一些地区人们遵循的习俗。采茶舞不同于一般的舞种,它有着极强的地方特色,是一种融合了诸多流行风格的舞蹈。

在白居易的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中,提到了“茶山境会”,介绍了在每年的采茶时节,湖州和常州的两位地方官,都要带领各自的茶工、歌女到两州交界之地举行一场巨大的盛会。在盛会上,举行斗茶、歌舞和饮宴活动,这成为当时最具特色的一个习俗活动。整个活动气氛热烈,欢乐祥和。茶文化盛行于唐朝,在唐代,每逢新茶时节,皇宫内眷都要举行斗茶庆典或茶艺活动,采茶舞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表演内容。

在采茶舞中,有一个关于“云步”的历史故事。据说,唐代时武则天清明节时,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祭祀之事。此时正值新茶时节,于是,与臣共饮茶宴。宫女们受命后托着茶盘,将茶敬送给各位大臣。大臣们高呼万岁,感谢圣恩,待皇上揭盖敲碗声响后,才能开碗品茶。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宫女们的服饰也十分华丽,装饰十分讲究。领头的宫女在快到皇帝面前时,却被裙角绊倒,于是茶撒碗破。在宫宴上出了这等差错,必将会受重刑,一个大臣为了救宫女性命,于是做了一首与茶相关的诗,诗中写道:“清明布茶云水生,跑洒茶水谢天恩,历代祖宗巧先品,无奈茶女跑君前。”武则天听到这首诗后,转怒为喜,放过了宫女。后来宫女为了报答大臣,于是用诗中的“云”字创出了“云步”一词,即走路时为了避免被裙子绊倒,用脚尖踢裙,以脚掌落地,小步快走。后来,“云步”被运用到了茶舞中,形态十分优美。

虽然此时的宫廷中已经有了采茶舞,但也仅仅作为一种与茶有关的舞蹈存在,其中关于“采”的劳动动作还没有融入进来。对于采茶舞的形成,历史上也有一个传说。唐朝的宫廷舞师雷光华因被太监诬陷,于是逃到江西省九龙山庵堂隐居,与当地茶农一起劳作。由于当地的民歌种类丰富,加上雷光华又擅长歌舞,于是,他把这种劳作的动作与民歌结合在一起,编成了采茶曲,由于歌曲动作简单易学,很受当地群众喜爱,人们争相学习效仿。之后,由于朝廷官兵的追杀,雷光华只好离开了当地,先后逃往了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在这些地区,也出现了采茶曲的踪迹。

2 粤北采茶舞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许多产茶地区,都流传着一个习俗,即“手采茶叶口唱歌,一筐茶叶一筐歌”。由此也可以发现,我国民间的歌与舞是不可分割的。由于采茶曲逐渐流传起来,与之相应的采茶舞也逐渐流行起来。粤北采茶舞的兴起也有一定历史背景的记载。著名戏剧《牡丹亭》里《劝农》这出戏中,写南安府太守出城春游,来到了城效的清乐乡劝农查访民情时,当时的乡人为他表演了一段采茶舞。“新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牙……”从这段采茶舞表演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采茶舞这种形式。但形式相对简单,还仅仅流传于民间茶区的百姓间。

粤北采茶舞流传于广东粤北的山区一带,这里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区。中国历史上由于饥荒、战乱等原因,一些中原地区的汉民,逐渐进入到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到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汉族支系,即客家。茶舞文化正是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入到粤北,最终形成了采茶舞。

粤北采茶舞是一种极具地方风俗特色的舞蹈,由于其动作简单,也没有复杂的服装道具和布景,在唱的同时依靠身体来表达人物性格,因此采茶舞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动人的现场效果,很受人们喜爱。采茶舞单一的动作较多,而且许多舞蹈能够相互组成,形成极具鲜明特色的舞蹈,给人以惊喜。从采茶舞的动作来看,大致可以包括三个类型:对于劳动的模仿、对于生活形态的模仿和动物及壁画等事物的模仿。其中,对于劳动的模仿包括了挑担、纺线、锄地、摇船等等,动作内容都以劳动内容为主,涉及范围较广泛,人们从每一个舞蹈动作中都能够领会到劳动的努力与喜悦,给人以无限力量。对于生活形态的模仿包括开门、梳妆、礼节等,舞蹈动作轻盈有序,极具生活气息,给人以亲近之感。相比前两者,动物及壁画等事物的模仿更具跳跃性,舞蹈幅度较大。例如蜻蜓点水、狮子滚球、观音坐莲等等。从舞蹈形态来看,粤北采茶舞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

2.1扇子

扇子是采茶舞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具。舞者在舞蹈中充分地运用到扇子,不仅使手臂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同时也提升了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扩展了舞蹈的表现范围。采茶舞是集音乐与舞技相结合的艺术,通过扇子的应用,使舞蹈的技艺更为精湛。扇子在舞蹈中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道具来提高舞蹈技巧,同时还可以用来替代例如花、扫帚等等物品。扇子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半扇、抖扇、压扇等等。采茶舞韵律轻盈活泼,人们通过采茶舞来表达内心情感,同时也传达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在传统采茶舞《补皮鞋》中,女角将扇子舞动得灵巧妖媚,将少女的娇柔天真塑造得生动形象;男角的扇子舞得大方流畅,与身体的动作和谐一致,变换出各种扇花,极具特色。由此可见,扇子在采茶舞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对采茶舞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2.2架子

在采茶舞中,架子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采茶舞中经常会出立扇、压扇等单一架子,除此之外,还有更为形象的造型出现,例如双人结合得非常优美的架子。在许多传统剧目中,都集合了很多造型优美的架子,在与完美的舞技结合之后,表现出了极具艺术张力的采茶舞。

2.3步伐

采茶舞中的步伐也分得十分细致,有吊马步、起伏步、矮步、移步等等,其中运用得最多的是矮步,从矮步中逐渐衍生出其它的步法,这些衍生而来的步法带有矮步的风韵,却又带有自己的特点。

在采茶舞中,矮步所展现的是行走山区路时的神态。在展现登越高山时,则由矮步变换为高桩步。采茶舞中的矮步动作特点是两膝弯曲间隔一拳,动作平稳,不乱不停,走起来憨态可掬、诙谐幽默,极具特色。矮步并不只在采茶舞中出现,在许多的剧种中都曾出现。相比其它舞蹈类型,采茶舞中的矮步,配合更为多变,身体体态与动作别具一格,极具艺术欣赏性和地方特色。

2.4水袖

水袖最常出现的剧种是戏曲。采茶舞中的水袖与戏曲并不相同,它只有左面一只水袖,约有尺余长,称为单袖筒。单袖筒的动作主要有抓、甩、荡、舞等几方面。在舞蹈中,舞者会根据人物思想及性格的变化运用单袖筒。水袖的运用看似十分随意,但使整个舞蹈更加绚丽夺目。

2.5动作要求

采茶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山区农村中,舞者大多是劳动人民,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对于舞蹈的学习多靠师傅指导。这些劳动者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动作及特征,总结了很多口诀,其中对采茶舞的动作做了许多的要求和规定,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我们对采茶舞的元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粤北采茶舞受地域文化的影响

采茶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现象,它与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背景、经济结构、风俗习惯等等是分不开的。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只有舞者用身体展现出来,所以,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群众之间在互动之中传承了舞蹈文化。

首先,矮步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矮步展现的是在山区行走的特殊形态,这与当地的地域环境是分不开的,由于当地群众每天的劳动都需要行走在山上,因此,这样的形态是最普遍的。在采茶时节,这个动作是相当频繁地出现,因此,采茶过程中形成了这一步伐,是通过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断提炼而来,是最朴实自然的生活形态的展现。

其次,单袖筒与采茶劳动的融合。水袖在舞蹈中并不少见,但是在采茶舞中,单袖筒则极具代表性。由于客家人经常要挑着担子上山劳作,十分疲惫时就会扯着衣袖擦汗,这个动作也被演变成了后来的单袖筒,出现在采茶舞中,成为一段独特的表演手法。

最后,在采茶舞中有许多模仿动物的动作,这与当地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由于粤北人长期生活在山区,以农耕为业,这里有山林,有动物,因此,他们与自然、动物亲密接触,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对鸟兽的性情及生活规律都有很多的了解,这种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将这些生活素材融入到采茶舞中,提升了舞蹈的艺术美感。

综上所述,粤北采茶舞是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集合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它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元素都被植入到舞蹈中,使舞蹈的艺术性得以传承,希望粤北采茶舞蹈能够在艺术的滋润下,更加发扬光大,传承久远。

参考文献

[1]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广东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罗友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韩莉娟(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学,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粤北民俗
冬季民俗节
粤北龙船歌研究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民俗中的“牛”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民俗节
粤北扶贫路上的青年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