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

2016-03-30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3期
关键词:喜气红双喜凤姐

我家乡不把鲫鱼叫鲫鱼,而叫“喜头鱼”。我开始有一些不解,再一想,就突然明白了:喜字的头不是吉么?吉与鲫不是谐音么?随后,不禁一笑。

喜,吉,笑,都是好意思。

中国世俗文化强调“喜”。结婚是“夫妻一室,天伦之始”的大喜,所以要贴双喜字。我儿媳每次到香港,都不忘给我带一条红双喜香烟。据我所知,台湾也有红双喜香烟。不知其他国家有没有?“恭喜!恭喜!”人们常常这么说。小人沾沾自喜,君子跌宕自喜,美人顾影自喜。不管怎么说,喜总是好的。

又有“喜气”或“沾喜气”一说。喜而气,这里面应该有说法。我们知道,喜气的气和节气的气一样,不是指空气。灵气、义气、矜气、其气浩然的气,都不是指空气。那么,这个气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孟子有言:“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这意思是说,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我的理解是,气作为意志的产物,它本身就是意志。喜气者,应该喜的是意志。

中国人的确是以喜为志气的。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三不主义”,就是乐观主义,或者叫“喜气主义”。孔子本人就是喜气主义的代表。有人问子路,你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无以答。回来后,孔子告诉他:你怎么不这样说呢?愤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就是我呀。可见孔子的自豪,是能自然而随时地保持自身的喜气。也正因为如此,当曾点谈到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王熙凤虽然是“女曹操”“胭脂虎”,但人们却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为什么?因为她懂得中国家庭最重要的是团结和谐,所以特能制造喜气。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贾母对初来乍到的林黛玉说:“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如此介绍,岂不是有违礼数么?没有关系。这说明贾母喜欢王熙凤,还说明贾母本人也是个满身喜气的人。若是还欲往深处一探,则中国人内在的仁要配以外在的礼,否则仁就无从表达,同时,礼又要配以乐,不然礼节者也,就失之呆滞了。

说完了孔子和王熙凤,还想再说说我的外婆。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我的外婆亦是一个充满喜气的人。现在看来,她直接就是“山寨版”的贾母。我特别记得她的“三笑”。一次,我和几个大人一起摘棉花,外婆告诉我:“嘴里讲古,手里摇橹”——要知道,我在外婆的面前,从来就是个“话篓子”。果然,过了一会,我对外婆说:“我怎么一讲古就忘了揺橹呢?”外婆听了,大笑,还夸我道:“我花子(花子是在下的乳名)真会讲话!”有一次,我向外婆投诉,蔡老师本是我的晚辈,却用粉笔头砸我的头,这不是犯上么?外婆又笑得好一阵直不起腰,然后说:“别想不开,皇帝都有老师呢!”还有一次,外婆收工后,照例给我家送来一小袋盐巴(有时是鸡蛋,有时是盐巴),我当时不知说了一句什么,外婆仰天一笑,两只鸡立即吓得径直飞到屋顶上去了。再往后,外婆老了,脑子不够用了,而一旦回忆往事,她记的多是乐事,鲜有悲事,这就是说,她的记忆仿佛一面筛子,筛去的是悲伤,留下的是欢乐。?

现在想起来,这些事都发生在荒谬惨烈的文革时期,怎么不让人感叹呢?作为孩子,我们一见到大人就有好似蘑菇站在大树下的安全感,如我外婆这样的人,可以说比比皆是。我就不止一次地见过,孩子哭哭啼啼地回来,当妈妈的直起身子,大声说:“什么事好好说,天不会塌下来!”?

我疑心这正是喜气所蕴含的力量,一种通天达地的轩豁人格。

一个人心有喜气,不免外溢,遂至“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但今日国人能否理解并做到,却难说了。

春风至人前,礼仪生百媚

原钟祥市实验中学教师,现自由教育人。湖南卫视曾谓之“湖北癫师”。多家教育杂志专栏作者。出版了《走在孩子的后面》《下辈子还教书》等畅销书。现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责任编辑 曾宪波)

猜你喜欢

喜气红双喜凤姐
传承历史 开拓未来
锐风保驾护航让未来更健康红双喜助力“打球吧,孩子”
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凤姐的妙计
创新发展,双喜长红
春节颂
向“凤姐”学习批评艺术
喜气盈门
WHAT A TANGLED WEB WE WEAVE...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