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飘》中郝思嘉形象的深度解读

2016-03-29李想

现代交际 2016年3期
关键词:郝思嘉米切尔男权

李想

摘要:《飘》是上个世纪的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的重要的作品,通过对主人公郝思嘉的形象塑造将整部作品变得极具感染力,让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感受郝思嘉身上所独有的形象魅力。其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坚强的品质和身处逆境却顽强不息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爱情的执著的追求。这一系列郝思嘉形象所包含的特质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真实丰满,其通过选取独特的视角契合现代读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以及意识形态等,成功塑造了女主角郝思嘉的人物形象。并通过郝思嘉向读者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据此,本文将就郝思嘉这一人物的形象魅力进行详细的解读。

关键词:《飘》;郝思嘉;形象魅力

中图分类号:I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91-02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36年通过长篇小说《飘》再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南方社会,并就主人公郝思嘉的生活为主要的发展线索,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美国南方青年之间的感情生活。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女性视角对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其文字间时刻都透露着对于女性命运和女性权利的希冀,并将自身对于女性独立所寄予的希望赋予郝思嘉这一人物身上。通过小说人物的视角,清晰地发现米切尔对传统的颠覆,并在颠覆之中肩负起了对于时代的推动和转变。也正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难发现从作者笔尖所透露出对于美国精神满满的自豪感。也正是郝思嘉这一人物身上所透露出的美好,将那个时代的蛮荒和世俗都付诸一炬,迸发出生命的光芒。

一、《飘》中郝思嘉身上女性意識的体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期,是美国历史上女权运动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部分妇女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和男性应当具有同样的追求,并且这一平等性并没有得到承认和履行。[1]也正是因为那个时代美国南方特殊的传统农业文明,导致该地区男权意识仍旧具有非常强的统治性。玛格丽特·米切尔早年的生活主要发生在那个地区,自小便受到男权主义意识的侵扰和压迫。因此,当她在1936年发表了震惊当时社会的长篇小说《飘》时,成功地将主人公郝思嘉塑造了一位追求平等、独立和爱情“新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位奋力抗争传统男权意识,积极倡导女性独立的勇敢者。[2]

在那个时期,南方地区仍旧是男权社会的统治之下,南方贵妇和淑女们的行为受到社会伦理道德的限制,本质上成为了男权社会的附属品,表面上成为妻子或是可爱的淑女。然而,郝思嘉却通过自身的行为不断抨击着时代和社会的枷锁,例如“总有一天,我要做所有我想做的事,说我想要说的话,就算别人不喜欢,我也不会在乎的”。这句话不仅体现其对于男权社会的冲击,也表达了其作为个体对于社会伦理束缚所表达的不满,对自身独立和自由的向往,不过这正是她在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所做的事情。她的故事顺应了真实历史上那个时期的美国文化发展潮流,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包括性解放)等叛逆意识的运动不断冲击着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约束,也正是这个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让郝思嘉这一人物形象得以凸显,但同时也给这一解放潮流贡献了新鲜的血液。[3]

二、《飘》中郝思嘉身上的独立人格和坚强品质

任何个体的独立都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正当美国南北战争的飓风横扫整个美国本土世界时,郝思嘉的世界也正处于飓风的侵袭地带,将她扫出了生活的安乐窝。而塔拉庄园——昔日温暖天堂般的家园,孕育了她无数七彩梦幻的故土,也只剩下满目的荒凉和寂寞。在黑人离开之后,田园逐渐荒废,仓库也在战争中烧光,母亲和丈夫的相继离世,亲人逐渐陷入到精神和身体的折磨当中,郝思嘉无法再像以往那样沉浸在温柔和舒适地港湾之中了。这也就是“自出世以来从来没有不戴帽、不披纱罩在太阳里走过路”的郝思嘉,开始担负起生活的重任,以家庭支柱的身份撑起整个家庭的希望。郝思嘉的行为模式不仅来源于其内心深处的坚强,也离不开其根植于思想观念上的独立诉求。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郝思嘉通过对于现实境遇的认真审视,以及对于新世界生活的不断努力,来为自己求得一块立足之地。郝思嘉选择了与艾希礼截然相反的道路,除了沦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其更愿意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将未来的命运支线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同时这也体现了郝思嘉对男权道德伦理体系的抗争。这也标志郝思嘉的女性意识逐渐苏醒,开始摆脱传统男尊女卑伦理的束缚,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向传统的男权社会道德体系发起挑战,主动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实现和独立诉求。[4]

除此之外,郝思嘉的独立诉求还表现在其对于自身阶层的道德体系蔑视,困顿的生活让她变得更加现实和理智。在不断变化和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变得脆弱不堪,在没有构建新的社会秩序之前,整个弱势群体的命运也在变得脆弱不堪。这时的郝思嘉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当昔日的荣光逝去之后,旧时自尊心和价值观念并不能让她实现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唯有放下身段,融入到全新而又陌生的生活当中去。不再留恋过去,不断建立起全新的观念,“不得不赶快改变起来,以适应这个新世界”。这也是郝思嘉随后一系列工厂制度转变的重要根源。例如,为了提升锯木厂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郝思嘉力排众议,坚决聘用犯人来工厂工作。虽然她的所作所为都存在不少叛离当时主流价值观的意味,但其选择除了自身的性格和独立意识之外,也存在不少于生活所迫的意味,但这也说她的思想和行为都站在了自身过去阶层的对立面了。但是,郝思嘉通过自身非凡的勇气应对自身阶层、男权社会以及保守势力的束缚、限制和打击,不断通过自身的努力、执著、独立和坚韧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不断地顺应自身内心的诉求,以及新时代和新社会的呼声。

三、《飘》中郝思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在爱情观上,郝思嘉也一直都是自身爱情和婚姻的主宰者,她对于爱情大胆主动,同时又执著坚韧。在郝思嘉大胆主动的追求之下,很难有男性可以控制得了她。当16岁的郝思嘉在心中暗自埋下对于艾希礼的爱慕情愫之后,便不断地畅游在爱的汪洋里,在极度自私的性格驱使下又将自身的占有欲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当她向艾希礼表达爱慕而碰壁之后就立马给艾希礼一耳光的原因,并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里迅速与查尔斯完成结婚,以此对艾希礼实行报复。而在随后的故事推动中,郝思嘉敢爱敢恨在不断的情节翻转中显露无疑的。在接踵而至的生活逼迫下,郝思嘉获得保住塔拉庄园的三百块,不仅不顾舆论的压力,更毅然决然地抢走了妹妹的情人弗兰克,并在随后的时间里因为钱而嫁给了瑞特。

尽管郝思嘉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认真对自己的婚姻进行考虑,只是不断追寻着一个虚幻的泡沫,但她感情生活中的主动和大胆,以及在其坚韧执著的幸福追求中,让读者看到了新时代女性的光辉。然而,郝思嘉的爱也是执著和坚韧的,正如她一如既往地爱着少女时代的情人艾希礼,从过往时代里对于艾希礼英俊惆怅气质的贵族风貌,即使战争结束之后的艾希礼变得颓废和失落,郝思嘉都没有改变最初的那一份希冀,一直期盼着艾希礼可以回到自己的身边。甚至愿意为了这份爱情抛弃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仅仅只需要片刻的相处与欢愉。最终,当媚兰妮临终诀别时,郝思嘉才意识到自身对于艾希禮的爱情来得是如此虚幻,意识到瑞特才是陪伴多年的真正爱情。于是,郝思嘉又投入到她对于真爱的追求当中去。在多对南方青年男女的情感结合当中,爱情与世俗伦理道德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郝思嘉也一再向读者显露其所具备的勇气和魅力。而那些旧时代南方女性所没有的勇气和魅力,也正是郝思嘉大胆追求爱情的根源和动力。

四、结语

《飘》并非宣扬女权主义的文学作品,其仅仅体现了对于女性独立和美好品质的赞美。米切尔也并非女权主义者,其以女性所独有的细腻笔触、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女性的生活经历诠释了一段矛盾而又复杂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虽然小说所描绘的郝思嘉叛逆,但其叛逆却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上流社会的“贵妇人”身份仍有一定的认同与回归,其主体仍旧受到父权社会中角色意识的束缚。当徘徊于十字路口的女性意识在米切尔内心的矛盾世界里不断复杂化时,郝思嘉通过自己对于人性尺度的决心和坚定,顽强不起的意志品质为一代代的青年女性树立了人生灯塔,推动了那个时期美国女性对于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为后来的解放运动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这也奠定了《飘》在美国文学作品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这部小说成为世界所熟知和称颂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顾韶阳,王丽艳.《飘》与妇女觉醒——《飘》中女性价值观浅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3):67-69.

[2]谢景芝.《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85-88.

[3]张家平.一部毁誉参半的畅销书──美国小说《飘》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1):72-77.

[4]黄沙.论《飘》和《小妇人》中服饰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郝思嘉米切尔男权
狠狠代入了!300封假情书救回绝境“竹马”
Myth and Mechas
无辜的《飘》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随风飘扬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犟龟
从古典到西洋
一生一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