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文学中沈从文乡土文学的运用刍议
2016-03-29方华新
方华新
摘要: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作品中表现的乡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学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实际运用,以期为我国广大文学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沈从文;乡土文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183-02
自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以来,我国作家着迷于自己国家的现象日渐明显。其中,沈从文先生也没有例外。虽然沈从文先生大多数被人广泛阅读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但是在这些作品深处蕴藏的“深深的中国传统”,其实就是沈从文先生着迷于自己祖国的显著体现。[1]故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沈从文先生乡土文学的详细分析,以及该文学类型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具体运用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中国文学中乡土文学的发展情况。
一、沈从文先生的乡土文学分析
沈从文,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极少数的理想主义作家之一。他作品之中,大多体现了极其浓郁厚重的乡土风情。其中最具典型的便是极具湘西特色的乡镇或农村,另外还有各种民间传统小文化。[2]这些典型乡镇或农村不仅典型概括了其他的同类乡镇生活以及村民精神,还集中现实出了一种爱国恋家的乡土意识。这种意识将国家背景之下的地方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还将这些地方对于革命的期待以及盼望深刻反映了出来。但反观其他与之相比更加复杂的乡土文学,如外国福克纳、台湾黄春明等人的作品,其中对于乡土情感的升华更为完全。由此可知,沈从文先生这种对地域的特色服务以及对普遍性的全面揭示,会使得这种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难以被不熟悉的读者所轻易接受并预知。
分析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可以知道,其在运用乡土的同时,表达了对于地方性和普遍性的深切关怀。自此,沈从文先生的湘西成为了一个体现当时国家背景之下的微观世界,这个微观世界里清晰地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典型代表,以及人类心理问题、宗教问题的典型代表。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一直密切关注全中国人民的命运,并且始终坚守本心,追求其自身的艺术需求,所以他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地方性”属性明显的作家。对沈从文先生讲,其艺术需求的追求,其实就是投身于真善美的普遍性呼唤。而这一奉献行为的推动力具有十足的必然性,并非偶然建立在任何一种文化或任何一个国家的拯救之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后者与其写作目的相符合的话,沈从文先生或许也有可能彻底投身于对乡土场景的写实描写之中。可以说,沈从文先生在文学上对于乡土的创造性运用,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范例,至少对于共产主义革命以前的中国而言,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做到这一点的。纵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沈从文先生为人们提供的乡土文学观察素材,是迄今为止多么丰富灿烂的宝贵财富。
二、现代中国文学中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具体运用
在沈从文先生的早期作品之中,表达自我慰藉、自我抒发以及自我辩解的作品很多。起初,沈从文先生尝试过创作极具西方特色的爱情或自然抒情诗,并且还借助其文学好友之一郁达夫的写作风格进行抒情短文的创作,将散漫色彩和主观色彩充分体现,以此表达自己当时既敏感又近乎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3]无论是湘西地区特色的乡村习惯,还是其家庭生活中间或反映的思想情绪,或多或少会在乡愁方面为沈从文及其读者提供一定的情感慰藉。
从某种程度讲,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之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充分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当这些读者读到沈从文先生对权威的抱怨和埋恨以及对寂寞的表述,读者肯定感触颇深。不仅如此,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字字句句都是来源于一个自传性极强的北平愤怒青年,通过这些片段的阅读和理解,人们更加能够深刻了解一位文学青年真实的形象以及其所经历的磨难。在沈从文先生的乡土作品中,对于这种类型兴趣的激发其实很在行,作品之中很多陌生的事或物都能达到这一激发效果。例如,苗族人民的性习俗、边缘区域之间的暴力行为、土匪之间的行业术语、绑架勒索的风气现象、民风淳朴的乡村美景以及异乡地域中的喧嚷码头等,这些都是能够充分激发现代审美趣味的有趣事物。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理念中,其将湘西的主题定义为边疆,在其1929年创作的《会明》中传达出来极其强烈的新资源、新土地等现代开发景象。
然而,除却满足人们好奇心这一特点外,沈从文先生早期作品之中还蕴藏了被认为更重要的东西。沈从文先生创作时,在认真利用五四时期民粹主义者修辞学的基础上,对各地域的方言、民俗以及民歌等进行了详细考察,这无论是对文学表达手法的传播,还是国家民俗民风的弘扬,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传承意义,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另外,作为中国国语文学以及民俗运动的重要贡献,沈从文先生作品中地域色彩的作用和价值并不止于此,其不仅仅只是为伟大的祖国供给了一种特色的乡土贡物,更为重要且有价值的,是为中国在借助全体人民的文学进行新文化复苏时添砖加瓦,不断供应行动能源。究其根本,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发家,主要依靠自身的文学搜集以及文学加工能力。在沈从文先生搜集和加工的问些资料之中,最为突出的三种类型,其一,街头巷语;其二,山歌趣闻;其三,民间故事。[4]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有的文学资料,都是没有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并且写作结构和写作手法都一般,没有具体的文学要求。经沈从文先生加工处理后,其成效显著且引人注目的作品有《湘江的夏》以及《镇簟的歌》等。在诗歌方面,沈从文先生格外自豪,因为其自身的诗歌作品和散文诗作品中,没有出现西方当代诗歌中的必需词,如云雀、天使、亲吻、拥抱以及夜莺等。对此,沈从文先生利用苗族的词汇将这些诗歌必需词进行了替换和借代。用沈从文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很好地避免了“我们语言的传统生命萎缩下去” 。
虽然很多作品中混合有苗族词汇,但事实上,沈从文先生也创作了很多欧式化的抒情诗,如《薄暮》。作家刘半农对于在民歌中吸取新生活力与创作形式的提倡也对其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作用。除此之外,周作人也对其有极其明显的影响。这一观点可以在沈从文展示的“哑剧”作品《卖糖复卖蔗》以及《赌徒》中得到充分认证。在这些哑剧之中,其内容大都是沈从文先生家乡的街头小贩与赌徒之间的闲话俚语,既民俗化,又讽刺性十足,颇有周树人的作品风格。不仅如此,沈从文先生還亲自考察了各种民间故事。在其作品之中,不仅曾复述了他的苗族保姆为其讲述的一个故事,还在1926年介绍了一种特殊的类型,名叫JADAKA。直至1933年,沈从文先生为了完善《月下小景》,又将JADAKA做了极大的改写。引其曾对苗语研究有过极为短暂的兴趣,故而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广泛搜集有关苗族礼仪以及宗教戏剧等的文学文化。但是,这一想法终归没有付诸实践,最终也只是通过一位身在湘西部队的表兄的帮助,从大量民歌之中整理完成了近两百首山歌。其中,发表出刊的虽然只有41首,但每一首都有相应的词汇注释以及评语。
然而,让人唏嘘的是,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对沈从文先生的方言故事广泛传扬,反而对其保持一种蔑视轻看的态度。大多数读者也认为这些方言不仅粗野,而且还很难懂。更有甚者,鲁迅先生也曾将沈从文先生使用不规范或不标准的语言嘲弄为“努努阿文”,即幼儿语言。沈从文先生则对自己的方言进行了限制处理,通过添加注释、来源标注等方式升华自己的作品。仅从文学使用的角度分析,沈从文先生早期作品中使用的方言或许自我放纵的气息真的有点过于明显,但是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理解,一旦放弃这种继承,从某种意义上就等于完全抛弃了自己家乡、自己国家的丰厚馈赠。
虽然在沈从文之后的人生作品中,创作出了《边城》《龙凤艺术》等巅峰之作,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些璀璨之作中,读者仍然可以在其字里行间找到独属于乡土文学的风格气息。这也证明了沈从文先生从未放弃乡土文学,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将其发展成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特色之一。由此可见,随着沈从文先生部分作品名誉的不断恢复,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重要,其缔造的乡土文学也会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愈发闪耀且特殊的瑰宝。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现代文学解读观念的深入认知,沈从文先生的许多作品都会受到新的审视。当然,现代乡土作家或其他作家想要从沈从文先生中断的地方进行乡土文学的探索和进步,就需要中国对沈从文先生创作的现代主义表示更多的欢迎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李丹梦.作为认同构造的现代文学“乡土”——以乡土小说派、茅盾、沈从文为核心[J].南方文坛,2013(03):50-59.
[2]赵咏冰.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J].文史哲,2012(03):54-62.
[3]杨瑞仁.从世界乡土文学的缘起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22-26.
[4]王斌.“同时而异质”的乡土记忆——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两种叙事模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53-54.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