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雪赤峰游 悠悠蒙族情

2016-03-29李中朝

旅游 2016年3期
关键词:赤峰机车骆驼

李中朝

2015年岁末,我随北京几位朋友去内蒙赤峰、喀喇沁旗、克什克腾旗等地,参加为期四天的系列冬季活动。因时间紧迫,我们选择了飞去飞回。去时,飞机上空姐的矿泉水还没来得及发完,就听到广播:“请系好安全带,飞机马上就要降落了。”我感到有些诧异,这么快?从起飞到降落还不到一小时呢。接机的赤峰朋友解释得有点意思:“其实我们这儿离北京很近,相当于北京的八环。”

北京到赤峰的交通确实很方便,开车全程416公里,只需要6小时;如考虑经济实惠,时间富裕也可选择乘火车,要9小时左右。去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正式批准赤峰、通辽高铁立项,线路全长165公里,据说2018年可通车,到时候北京到赤峰只需要l00分钟,真的是很近呀。

使用高速跟踪连拍扫射,成功地留下了冠军们的精彩瞬间。

每年北京到赤峰旅游或摄影的人很多,大都选择春夏秋季自驾或租车,一般先到承德再到赤峰。冬季出行赤峰我还是第一次,作为摄影师能有机会参加赤峰的冬季活动,领略一下那里的冬季风光,我心中充满了期待。

到达赤峰的第二天早上,我们出发去喀喇沁旗的美林谷,参加在那里举办的2015第三届赤峰·美林谷国际冰雪节。从地理位置来看美林谷是距离北京最近的亚高原度假胜地,集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滑雪戏雪于一体,风景优美,人文资源丰富;美林谷滑雪场中、高级雪道依山而建,自然美观实用,被称为“东方雪源圣地”。

传说中“险峻的岩石” 如同巨人,披着白雪站立在眼前。

开幕式精彩的风情锣鼓、国家滑雪队冠军组合的花样速滑表演、直升飞机的特技表演相继登场,特别是国家队的滑雪表演,从雪道上冲下的几分钟里运用了很多世界级大赛中才能看到的高难动作,让人目不暇接。我站在主席台一侧,离得很远,逆光下的雪道反射光很强,几乎看不清楚人的样子,这正是考验微单能力的时候,我举起装有小三元之一70-200/F4镜头的A6000,使用高速跟踪连拍扫射,成功地留下了冠军们的精彩瞬间。活动以冰雪峡谷里彩色烟花的鸣放结束,现场欢快的气氛形成高潮。

美林谷活动后,我们驱车前往号称世界地质公园九大园区之一的阿斯哈图石林景区。因为是冬季,景区人很少,在几乎没人踏过的冰雪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也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在核心景区之一的山坡上举目远眺,蓝天之下,白雪皑皑,传说中“险峻的岩石” 如同巨人,披着白雪站立在眼前,看上去别有一番奇美和神秘的韵味。

机车经过时,吞云吐雾的壮美景色。

雪很厚,冰很滑,强劲的冷风卷起地上的雪花恣意横飞。穿着厚厚的翻羊皮袄、拿着两台相机有些笨重的我,每次移动寻找新的角度都会觉得有些艰难,三脚架变成冰拐杖。为了节省体力,也为了在相机电池被冻僵之前完成拍摄,我选择站在雪窝里保持稳定,利用相机的翻转屏构图取景,在有限的时间里捕捉了几个经典视角。快要离开时,我忽然扫描到那片逆光下的白桦林,星芒透过树梢配合散在雪地上的树影竟是如此的美,我忍不住又按下快门。此时,我的手指已经接近被冻僵,感觉生疼欲断。冰雪世界就是如此冷得残酷,却又让人欲罢不能,离开之前给大家照个合影还是必须的,留下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纯净之美的纪念。

我们此行的第二站是到克什克腾的经棚,参加第九届国际蒸汽机车摄影节。车站内热闹非凡,锣鼓队载歌载舞,缓缓开来的准备参加发车仪式的老蒸汽机车被摄影师们围得水泄不通。我挤在人群里,拍了几张主席台嘉宾后立刻冲到站台,也想挤个有利位置拍一拍车头的全景。可惜人太多,根本没有角度,只好从人缝中伸出镜头盲拍了几张机车司机向站台众人打招呼和机车出站的车头局部。

集通铁路克什克腾旗段长140公里。摄影节期间,机车每天清晨从大板站出发,一路向西,在克旗首府经棚车站停留,下午再沿原路返回。由于经棚至热水段地形复杂山高坡陡,被称为“蒸汽机车最后的天堂”,机车经过时,吞云吐雾的壮美景色是每一个摄影人最期待的时刻。因此,常年参加摄影节的摄影人都知道,想出片,必须要提前到机车经过的沿线等待。所以,我们也在当地朋友和向导带领下,迅速离开车站,驱车前往一个山坡上等火车。

我踏着厚厚的白雪,顺着山坡往上爬,抬头望去,夕阳已经开始下落,山顶上已经布满了早来的摄影人,如果机车此时从山背后转过来,恰好可以借用背后的彩霞。据带队的朋友说,这里就是曾经在德国获奖的当地摄影家曾经站过的位置;我观察一番,不想重复别人,在半山腰停了下来,支好三脚架,决定从稍低的角度试试运气。

就在大家都翘首以盼的时刻,意外发生了,远远望去,刚露头的机车停了下来,喘着粗气不再走了。眼看着最好的光线渐渐消失,大面积的阴影笼罩了山谷,机车依然没有过来,大家都有些失望,有的人开始收拾器材下山……就在这时,机车一声长鸣,又重新启动了,终于转过山角,向我们等待的区域开来。只可惜山后原来很漂亮的彩霞只剩下一抹余晖。无奈之中,我还是按下快门,拍了几张蒸汽机车驶过但背景不理想的景色,权当是交作业,摄影往往就是遗憾的艺术。

在晚餐的时候,我听到了克旗方面的工作人员在抱怨说对于摄影人“又爱又恨”,问其缘由才知道是两名“大摄影家”不顾自身安全和铁路运行规则,站在铁轨上拍摄,两次逼停机车,造成极坏影响。这也正是机车迟迟未能转过山角的原因。但愿这种事情今后不要再发生。

第三天,我们从热水镇出发前往参加克什克腾第九届达里诺尔冬捕节。路上,我看到好几个北京来的摄影车队都在向达里湖方向走,看来这个活动早已闻名遐迩。达里湖总面积238平方公里,是内蒙古第二大湖泊和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湖中盛产肉质鲜美的华子鱼和鲫鱼,一年一度的达里湖冬季捕鱼是当地重要的生产活动,也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观光活动之一。

今年达里湖冰层冻结时间偏短,为了确保安全,主办方取消了在冰面上拉网捕鱼,但保留了祭祀和放生。简短的开幕式后,祭祀开始了:萨满祈祷、喇嘛诵经跳舞,各路神仙举着火把绕场驱鬼,到摆好供品的地方行礼,点圣火、燃烟花、献哈达、祈求长生天赐福等。现场隆重、热烈、神圣的氛围感染者每一个人。

威武雄壮的马队。

现场地面都是冰,我小心翼翼地边走边拍,用镜头迅速捕捉着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们生动鲜活的形象;祭祀、放礼花之后,另一个重要仪式——放生即将开始,人们纷纷向冰湖方向涌去。往年的放生仪式是鱼出网后,由尊贵的来宾买一条活鱼,双手捧着送到专门的放生地点,心中默默许愿祈祷,将鱼放归湖里,重获新生,让万物生灵保佑放生人连年有余,事业如鱼得水,顺达平安。

因脚下太滑,加上人多拥挤,待我走到冰窟窿时,仪式已经结束,没有拍到凿冰放生的镜头,只拍了两张祭祀的鱼和冰窟窿前扔在地上的捞鱼网,留下的遗憾待以后有机会再来补吧。

第七届达日罕乌拉银冬驼文化节是我们此行参加的最后一个活动。达日罕乌拉苏木自古以来就有“小驼乡”的美称,是我国双峰驼的主要分布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驼文化。每年都有约400多双峰骆驼在为期一天的文化节上作为主角亮相,赛骆驼、驯骆驼、骆驼选美、驼拉雪橇、驼球比赛等,克旗骆驼文化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骆驼节上,我凑近几只待出场的骆驼,用广角镜头仰拍,牧民骑在骆驼上面,显得威武雄壮,骆驼身上金黄色的驼毛与头上那铜铃大小的眼珠,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漂亮精神,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拍骆驼,心里不免有些害怕它们踩着我。旁边一个牧民告诉我骆驼是很温顺的,特别听话,受过训练的骆驼轻易不会伤人。我顺便问了一下这个牧民参加这样的活动有没有收益,牧民憨厚地说骑一下,走一圈,照个相100元。

骆驼节每年都要举办,近千名牧民身着节日盛装,牵着自己心爱的骆驼来赴会,为人们展示出冬天骆驼的独特魅力。他们会把最好的服装穿在身上,佩戴金银首饰,这是他们盼望一年的盛大节日。姑娘小伙们也都会在骆驼节期间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在骆驼节现场我不仅捕捉到了威武雄壮的马队、金碧辉煌的骆驼车,还抓拍到许多身穿盛装的蒙古族小孩,他们那稚嫩的脸蛋在冷风中被冻得通红,但依然掩饰不住发自内心的欢乐与自豪。在我看来,骆驼节无疑是当地系列冬季活动中最具民俗特色的活动之一。

好客的主人为了满足我们想多了解一些内蒙赤峰冬季自然风光的要求,特意在最后一天安排去看看乌兰布统,赤峰及克旗的朋友们,不顾几天来系列活动的辛劳,执意陪同我们前往。

当乌兰布统景区大门出现时,我们眼前是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几个山包、几匹蒙古马,远远地召唤着我们这些来自北京的客人,与我当年夏秋季来时看到的景色截然不同。乌兰布统的冬季之美是独特的、神秘的:远处那一排排倔强的白桦林的树梢在冷灰色调中透出暗红色,预示着生命的顽强,晶莹剔透的白雪在蓝天下泛着迷人的光泽,难道不是美的昭示?悠闲的骏马在雪原中觅食,那不正是自由与和谐的写照么。

离开乌兰布统,我们一路8个小时回到赤峰,用过晚餐就赶往机场回京了。

飞机上,我沉浸在对赤峰冬季之行美好的回忆中。

从摄影人的角度看,四天往返于四个开幕式现场和食宿地,一跑就是上百公里,留给拍摄的时间不多。即便如此,内蒙赤峰的系列冬季活动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规模,有特色,有价值,值得观赏,值得拍摄,更值得挖掘与传承。希望下次可以有更充足的摄影时间,多多记录下赤峰的美丽。

骆驼身上金黄色的驼毛与头上那铜铃大小的眼珠,在蓝天白云衬托下格外漂亮精神。

猜你喜欢

赤峰机车骆驼
赤峰地区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策略分析
Investigat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Storms and Shelf Sea Primary Production
大骆驼
“周恩来号”机车连续40年投入春运
DF8BI内燃机车整车称重调簧工艺适用条件研究
行摄赤峰 解读红山文化 探寻玉龙渊源
骆驼
机车英雄
在塞纳河畔遇见的“他”邂逅机车收藏家Hector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