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珐琅彩瓷的衰落

2016-03-29肖振松

藏天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唐英瓷胎窑厂

文/肖振松



珐琅彩瓷的衰落

FALANGCAICIDESHUAILUO

文/肖振松

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在什么时候极尽奢华后坠入衰微?清代瓷胎画珐琅的确切衰亡时间,目前学术界尚存有争议,一说是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一说是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但两种看法都认定瓷胎画珐琅终止于乾隆朝。瓷胎画珐琅的生产具体在哪一年完全终止,目前可见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据乾隆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造活计清档•珐琅作》的档案记录,会发现有关瓷胎画珐琅的记录都集中在乾隆三十年(1765)以前。最晚的一则交瓷记录是在乾隆四十八年。因此,我们认为自乾隆三十年(1765)以后,宫廷珐琅彩瓷逐步衰落,至乾隆五十四年珐琅作关闭。

清代宫廷珐琅彩瓷为何在乾隆朝盛极而衰?据相关史料分析,笔者以为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或许与朝廷瓷器督造官员更替及宫廷珐琅作内人员更替和缺乏导致管理与技艺人才青黄不接有关。

自从乾隆二年唐英被调任淮安关之后,其任职的淮安衙门距御窑厂有三百余里,难以每天亲临现场监督制坯、施釉、烧造等工艺操作,便不再驻厂直接指挥瓷器烧造。而接替唐英的督陶官默尔额森远不如唐英深谙此道,又一度重病缠身,致使烧造工作松懈不振。珐琅作用于画珐琅的素胎白瓷本就供不应求,而瓷胎质量的下降最终影响了瓷胎画珐琅的产量。由于进呈瓷胎品质差曾被乾隆皇帝问责。乾隆六年内务府的档案记载:“四月十三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传旨: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水不好,内亦有破的。着怡亲王寄字与唐英,钦此!”唐英被责后回奏:“奴才又距厂三百余里,不能逐件指点,以至所得瓷器,不无粗糙。”乾隆十五年的档案中又见记载:“乾隆十五年七月十二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唐英上年进瓷器内选出缺釉毛边足破甚多,明系尔离任时将脚货送入上色,希图蒙混!将选出釉水不全等瓷器数目不准报销!着伊赔补,再传与回子知道,以后选上色瓷器务要细心办理,不可疏忽,钦此!”可以看出此时乾隆皇帝对御窑进呈的瓷胎已经很是不满。乾隆二十一年唐英去世后,景德镇进呈的高质量素胎白瓷越来越少。而接替唐英的督窑官默尔额森既远不如唐英深谙此道,又一度重病缠身,致使烧造工作松懈不振。尔后随着造办处派往景德镇的督陶官三年一任,频频换人,只能是勉强维持生产,瓷器的烧造质量却毫无起色。乾隆三十三年长期负责御窑厂协造的老格因病回旗休养,同时督陶官也发生了严重的渎职问题,督陶官及协造的业务素质、对陶务的熟悉度及个人品行一代不如一代,遂导致御窑瓷器制作每况愈下,终于在乾隆五十二年取消了内务府派官督陶的制度而由地方官员就近管理。没有了精良的素瓷胎为基础,瓷胎画珐琅也失去了发展的先决条件。

乾隆后期,社会经济日渐衰退,国库不再丰盈。而珐琅作由于经费开支巨大难以为继,造办处工匠及官员的生活日形拮据,皇帝对优秀工匠的赏赐也几乎绝迹,这一切都制约了瓷胎画珐琅的生产积极性,并且艺匠后继乏人。上述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乾隆后期所制作的珐琅彩瓷日渐糙次。

二是可能与大量西洋工艺品进入宫廷和玉器的繁荣使得乾隆皇帝的喜好变化有关,对珐琅彩瓷的重视程度下降,经费投入不及以前。

乾隆帝博学多才,爱好广泛,又好大喜功,铺张奢华,以致发展到乾隆后期的极端刚愎自负,极端奢侈糜费。尤好各种奇珍异宝,从国内各地搜罗的金银玉器珊瑚玛瑙,到西洋进贡的钟表仪器西洋玩艺,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清宫现存的珍宝中为数众多的是乾隆时期的。如乾隆六下江南时,和珅就为其搜罗了不少奇珍异宝,地方官员也纷纷投其所好广为进纳。乾隆帝晚年极其自负而且虚荣心很重,凡洋人有进贡者均施以厚馈,所回馈礼物甚至数倍于洋人的进献。因此,许多投机洋人从西域搜罗一些西洋工艺品进献给乾隆,以获取乾隆的丰厚赏赐。

尤其是乾隆在花费巨资营造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责成各省地方官,搜罗珍禽异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万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宝物,一齐陈列园中,作为皇帝家常的供玩。可谓繁华盖世,其富丽奢靡无以复加。

此外,乾隆帝爱玉成瘾,在他一生4万余首御制诗文中,涉及玉器的篇目达800余首。以乾隆二十四年为界,可将乾隆时期玉器的发展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乾隆前期是清代宫廷玉器缓慢成长的时期。由于新疆玉料不易进入内地,清宫御用玉器主要用库藏的旧玉料制作,或以旧带板之类的古玉器进行改作,因而制作的数量有限。乾隆二十四年,平定了新疆地区准葛尔部和回部后,和田美玉大量进入宫廷,回部每年春秋两次向朝廷纳贡玉料4000余斤,特别是适合琢制器皿的玉料的大量获得,使宫廷玉器的生产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加之乾隆皇帝对玉情有独钟,宫中造办处原本设有玉作坊,由于乾隆喜玉,又增设“如意馆”,其内亦添设玉作坊,从苏州、扬州招集玉匠。乾隆帝还着手制作大型的玉器,从乾隆三十年至五十年,先后制作了千斤以上的玉器近十件,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等。因玉料充足,以苏州、扬州、北京造办处玉作为中心的琢玉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使玉器制造业达到了顶峰。清乾隆时期的玉器成为数千年的玉雕历史上三大高峰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如此以来,乾隆帝自然慢慢的对珐琅彩瓷的重视程度下降,经费投入不及以前,加之乾隆后期社会经济衰退,终于致使珐琅彩瓷日渐衰微。

三是也许与景德镇御窑厂的粉彩瓷日臻完美、并且也可烧制部分珐琅彩瓷以应内宫之需有关,据清宫档案记载,自雍正时期清宫内炼珐琅料成功后就不时下拨一些珐琅料给景德镇御窑厂。

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将此料收在造办处做样,俟烧珐琅片时背后俱落记号。……造办处收贮的料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尔等查明回我知道,给年希尧烧瓷用。”年希尧于雍正四年八月奉命任淮安关税管理官兼管景德镇窑务,这说明雍正六年前后,景德镇御窑厂也使用造办处所制珐琅料制瓷。雍正七年之后,宫内珐琅作与景德镇御窑厂的人员物料调动也很频繁,两边的物料和人员可以互相流动,如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七年闰七月初九:“本月初八日怡亲王交年希尧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吴大琦二人。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并三人籍贯小折一件。细竹画笔二百支,土黄料三斤十二两,雪白料三斤四两,大绿一斤,自炼樊红一斤,自炼黑均料八两(随小折一件)。郎中海望奉王谕:着将珐琅料收着有用处用,周岳等三人着珐琅处行走。尊此。”这说明景德镇御窑也能炼制部分珐琅料和制作少量珐琅彩瓷,至少表明景德镇御窑厂同时是珐琅作的一个分制作点。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表明景德镇御窑也可烧制部分珐琅彩瓷。按照清宫珐琅作的惯例,无论金铜胎还是瓷胎画珐琅,一般都使用宋椠体字款,这应该是康熙至乾隆朝的一个规定格式。但在乾隆时期却出现了蓝料“乾隆年制”双框篆字款。“乾隆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是乾隆登基之后颁发给景德镇进御瓷的统一款识。这种款识自乾隆二年十月之后就一直是景德镇御厂进御瓷器的特定底款。有学者认为,蓝料“乾隆年制”篆字款、蓝料“大清乾隆年制”篆字款的均为景德镇进御的瓷胎画珐琅。景德镇珐琅彩在画工、填色、工艺方面与宫中所制不相上下,而且相对宫廷而言成本却低廉得多,这就使得乾隆更多地进御景德镇的珐琅彩瓷,直至乾隆二十年之后,宫廷珐琅彩瓷的生产几近绝迹,而以景德镇进御的珐琅彩瓷为主。

而景德镇御窑厂在唐英于雍正六年十月正式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窑务后,御窑厂的御瓷制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繁盛时期。唐英自雍正六年至雍正十三年协理景德镇御厂窑务,这个阶段他实际已在督领御窑厂的烧造事宜。乾隆二年以淮安关榷使兼领陶务,乾隆四年淮安关任满,正式驻厂督陶,旋调九江钞关并监理窑务,直至乾隆十四年冬调任粤海关。从唐英的委派经历可以看出,雍正朝协理窑务的六年,其实一切烧造事宜,俱系唐英一人经营。他最重要的督陶时期是在乾隆四年至十四年之间。此后虽有调迁,但几乎没有间断地担任督陶官直到乾隆二十一年他去世为止。唐英善绘画、工书法,16岁供役于内廷,长年受到宫中历代艺术珍品的熏陶,佐理窑务后,更是深入实际、悉心研究,到任三年便深谙瓷器烧造之道。随着雍正后期珐琅釉料种类的不断增多与普及,御窑厂粉彩瓷风格越来越豪华绚丽,在乾隆初期至中期,督陶官唐英为迎合乾隆皇帝的兴趣不断创新,于乾隆十年前后,研制了交泰瓶、转心瓶等新品种,如乾隆八年,唐英与催总老格共同研制烧造出“夹层玲珑交泰瓶”等九种新式瓷器呈进。特别是御窑厂精工细作的“锦上添花”纹饰粉彩瓷,其繁复华丽程度甚至超过宫内珐琅作所制的瓷胎画珐琅,不可不谓登峰造极。在蓬勃发展的粉彩瓷对比下,宫内瓷胎画珐琅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与御窑厂粉彩瓷愈来愈接近,并最终走向没落。

当然,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珐琅彩瓷的盛极而衰与清王朝在乾隆时期由鼎盛转入衰败不无关系,也当是历史的必然。

责任编辑 肖凌霄

猜你喜欢

唐英瓷胎窑厂
从瓷胎画珐琅到宝石珐琅彩
——论传统珍品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创新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游伟 《竹韵金沙》
南宋官窑与龙泉哥窑瓷胎的对比分析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
唐英
唐英的督陶经历与戏曲创作考论
“类汝瓷”瓷胎的多元统计分析研究
弋阳腔 芦花絮 根据清代唐英《芦花絮》和二十四孝故事改编(演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