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兼业经营调查研究*——以法库县双台子村为样本
2016-03-29佟光霁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佟光霁,胡 杰(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40)
辽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兼业经营调查研究*——以法库县双台子村为样本
佟光霁,胡杰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在既定土地约束与社会经济环境推拉下增加收入的理性选择,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基于辽宁双台子村的实证数据,分析辽北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兼业经营情况,发现该地区农户兼业经营具有兼业程度高,但离农意愿低;非农就业行业分布广,但技术含量偏低;农户兼业离土不离乡;兼业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等特征。对于不同类型的兼业农户,分析农户选择不同经营类型的原因,发现存在由一兼农户向二兼农户、二兼农户向非农业户逐渐转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和意愿倾向。针对制约农户兼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水平偏低、非农就业不足且存在季节性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因素,从大力培育农业专业户、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等角度,提出促进农户兼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兼业经营;特征;原因
一、引言
农户兼业经营是指农户既经营农业又经营非农产业,且农户收入由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构成的经营行为。农户兼业经营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国农户兼业经营比例已达70%,不同地区农户兼业的程度与比例存在差异(向国成等,2005)。农户兼业经营是农户在既定土地约束与社会经济环境推拉下增加收入的一种理性选择,一方面利用农闲获取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又不放弃农业,将农业收入作为家庭基本生活保障,抵御非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梁謇等,2004)。辽北粮食主产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每年为国家生产大量以玉米和稻米为主的粮食,农村居民人均耕地占有量约为5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可见该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结构中二三产业收入相对较少。农户具有提高收入的强烈愿望,多采用提高二三产业参与度的方式,兼业经营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对辽北粮食主产区的实地调查,全面考查该地区农户兼业经营的特征、原因、制约因素等情况,提出促进农户兼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对该地区制定农业政策、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调查方法
以辽北粮食主产区中法库县双台子村为样本,选取辽北地区的一个农业村开展农户兼业调查,可了解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各类型兼业农户的兼业特征及选择兼业原因,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法库县双台子村是辽北粮食主产区中的典型农业村,以玉米生产为主,全村共2 395人,684户,其中农业户所占比例超过80%,人均耕地4.2亩,户均耕地15亩,与辽北地区家庭平均耕地占有量相当,可基本代表辽北粮食主产区的平均水平。双台子村是镇政府所在地,交通便利,距县政府20公里,镇域范围内有奶牛养殖厂、水泥管厂、红砖加工厂,县域范围内有大量陶瓷加工企业,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条件。
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问卷与访谈相结合,调查涉及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经营农业情况、参与非农产业情况、选择不同兼业类型的原因、离农意愿等内容。在调查中,将农户类型分为四类:纯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非农户。其中,将收入仅由农业收入构成的农户称为纯农户;收入由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构成的农户中,农业收入高于非农业的农户称为第一类兼业农户(简称“一兼农户”),反之为“二兼农户”;收入仅为非农业收入的农户为非农户(杨丽等,2010)。本次走访210户农户,剔除填写不完整和前后逻辑错误的6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204份,调查人数672人,问卷有效率为97.14%,可靠性较高(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组成
三、辽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兼业经营特征
(一)兼业程度高但离农意愿低
由表1可知,样本地区兼业农户比例已超过70%,且二兼农户的比例明显高于一兼农户。根据高强等(2000)和廖红乐(2012)的研究,农户兼业的发展趋势是从纯农户过渡到一兼农户,由一兼农户转变成二兼农户,再由二兼农户转变为非农户的不可逆过程,同时转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前期成长阶段、中期平稳发展阶段和后期分化阶段。由此看来,辽北粮食主产区的农户兼业正处于由一兼农户向二兼农户过渡的平稳发展状态。在对二兼农户的离农意愿调查中,当被问及“非农产业收入稳定后,如果给您一定的经济补偿,您是否愿意完全放弃农业承包地”时,只有34.7%的二兼农户选择愿意,说明二兼农户的离农意愿较低,尚未到达向非农户转变的后期分化阶段。
(二)非农就业行业分布广但技术含量偏低
在调查中,共有298人参与非农就业,所涉及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通讯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如图1),范围广泛,说明农户可根据自身特点,找到相对应的优势领域创造价值。然而,在进一步分析非农人员具体从事的工作时发现,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农户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依靠简单体力劳动的流水作业或搬运工作,很少从事技术员、技工、模型设计等专业性工作;批发零售业的经营形式多为小型店铺,利用较小投资额赚取一定差额利润,很少从事经营大型超市或商场等需要具备一定管理知识且回报率较高的商业活动。
图1 非农就业行业分布
(三)农户兼业离土不离乡
由表2可知,非农人员的就业地点在县域范围内的累计百分比超过80%,可见样本地区农户兼业离土不离乡现象明显,同时说明,县域范围内具有足够的非农就业岗位。由于样本地区距县城只有20公里且交通便利,工作地点在县域范围内的非农人员下班后可直接回家,既能获得非农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可兼顾子女教育和老人养老,保证家庭稳定团聚,具有可持续性,是农户的理性选择。
表2 非农就业地点统计
(四)兼业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在“关于兼业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调查中,144户兼业农户中选择“没有影响”的有114户,占兼业户总数的79.17%;选择“由机械、雇工和增加农药化肥投入代替以往的劳动力生产”的有30户,占兼业户总数的20.83%,没有农户选择“忽视了农业生产,让农作物生长听天由命、顺其自然”。
70.59%的兼业率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兼业农户家庭的劳动力不一定全部参与非农劳动,多数是采用家庭内部分工的方式(贺振华,2005),部分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经营或生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对农业的投入并没有减少;其次,即使家庭全部劳动力均参与非农业经营,由于离土不离乡的兼业模式为农业经营提供条件,同时这类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劳动力仍可在工作之余完成农业生产;再次,土地经营规模较大且家庭部分劳动力参与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可由机械、雇工和增加农药化肥投入代替以往的劳动力生产,也不会对土地的产出效率产生明显影响;最后,农业生产的生活保障功能以及农户对土地的重视态度也使农户不会忽视农业生产(毕洁颖等,2013)。
四、农户选择不同兼业经营方式的原因分析
农户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不同兼业经营方式,动机不同,选择结果也各异。因此,分类型研究农户兼业原因,有助于了解各类型农户兼业动机,了解兼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支持与引导。本次调查向农户了解选择不同兼业方式的原因,调查问卷中设置多个选项,要求农户按其认为的重要程度列出三个选项。由于是多项选择,问题中每个选项的统计和将大于1,以下是汇总调查结果。
(一)选择以从事农业经营为主的原因
1.选择纯农业经营的理由
在对纯农户的农业经营理由调查中,有76.9%的纯农户选择“农业经营可以获得足够的收入”,有53.8%的纯农户选择“家里经营的土地规模太大、牲畜太多”,也有46.2%的纯农户选择“主营农业可以保证家庭稳定、团聚”。可见较多的土地和牲畜可以保证农户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这类型农户注重家庭,能以家庭为单位继续转入土地、发展畜牧业,是未来专业农户的主要发展对象。
2.选择一兼农户的理由
一兼农户在选择以从事农业经营为主的理由时,将“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或小孩,无法外出打工”“主营农业可以保证家庭稳定、团聚”和“缺乏从事非农业经营的资金、技术、人脉和机遇”三个选项排在前列,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6.5%、47.8%和47.8%。一兼农户具有参与非农活动的强烈愿望,却因家庭的束缚无法离开农业,同时受到资金技术等的限制,影响其向非农活动进一步转移。这类农户亟需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旦条件成熟将迅速向二兼农户转变,成为二兼农户的后备军。
(二)选择以从事非农业经营为主的原因
1.选择二兼农户的理由
在对二兼农户的调查中,被调查农户将“可获得比经营农业更多的收入”“耕地面积小或没有耕地,农业生产收入难以保证生活”和“拥有经营非农产业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三个选项排在前列,比例分别为95.9%、63.3%和40.8%。可见,非农产业的较高比较收益是吸引农户进入非农行业的决定因素,耕地规模的限制和资金技术充足为农户主营非农产业提供了动力。这类农户将主要精力放在非农业生产上,但非农业经营的风险又使其不敢轻易放弃农业,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当非农业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条件逐渐完善时,这类农户会放弃农业,进而转变成为非农户。
本次调查还专门针对二兼农户选择兼业经营却不放弃农业生产的原因进行分析。二兼农户在非农领域有一定发展,其收入结构中非农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家庭致力于进一步增加非农业收入,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停滞不前。二兼农户占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却不放弃农业,不利于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实现,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在对其不放弃农业的原因调查中,98.0%的二兼农户选择“农业生产带来的补充收入仍可缓解家庭经济压力”,73.5%的二兼农户选择“土地作为生活保障,可抵御非农生产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二兼农户虽然非农业收入高于农业收入,但非农收入仍不充足,仍需要农业收入的补充,同时非农经营风险较高,配套社会保障条件缺失,二兼农户为规避风险不愿放弃农业。
2.选择从事纯非农业经营的理由
非农业户选择从事非农业经营的前三个理由是“可获得比经营农业更多的收入”“耕地面积小或没有耕地,农业生产收入难以保证生活”和“曾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历和人脉”,对其选择的非农户比例分别为88.2%、52.9%和76.5%。非农业户与二兼农户的选择理由相近,不同的是曾经的工作经历和人脉为非农业户提供了广泛的收入来源渠道,足够的收入使其完全放弃农业,未来可能顺利转移出农村,成为其他类型农户就业以及劳动力转移的典范。
五、农户兼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人力资本水平偏低
较低的人力资本体现在农户文化水平低和缺乏技能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年,相当于初中二年级水平。其中,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占7.44%,高中学历的占11.0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占81.55%。根据沈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具备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20.39%、18.08%、41.24% 和14.97%,可见样本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省会相差甚远。技能方面,在被调查的672人中,拥有技能的农民有12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8.8%。在这126人中,具备驾驶、建筑、工业、服务等技能的农民分别占比31.75%、22.22%、9.52%和36.51%,其中服务技能包括摄影、理发、修理、厨师、医疗等,每个行业涵盖的人数很少,农户的技能主要集中在驾驶和建筑两大方向上。由此可以推断,农民从事的非农工作主要是体力劳作,很少参与脑力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上升范围较小。调查中还发现,农户获得技能的渠道狭窄,除少数农民参加过技校或高职院校的学习外,主要通过他人传授或自学获得,得不到系统专业的培训,以至于在非农领域的选择范围有限。
(二)非农就业不足,存在季节性失业
在被调查的兼业户和非农户的604人中,从事非农业经营的有298人,占比49.3%,说明从事非农业经营的农户中,近半家庭成员在从事非农业生产,其余家庭成员从事农业经营或处于闲置状态,每年除去农忙季节,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非农业就业比例不足。在调查中,将农户的非农劳动时间设为农闲、全年和随市场波动不稳定三个选项,分别表示农户在农忙季节从事农业生产,在农闲时间从事相对固定的非农业生产;农户全年从事有固定行业和地点的非农工作;农户从事短期的无固定行业和地点的非农工作。在从事非农业经营的298人中,三种非农劳动时间的占比分别为4.7%、76.5%和18.8%。可见非农人员在非农行业中多为全年工作。但样本地区离土不离乡的兼业状态,加上地处东北地区,县域内的制造业、建筑业等每年实际工作时间不超过10个月,大量劳动力每年冬季将有2~3个月的闲置时间。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制约、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城乡公共物品分配差距等原因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彻底,农民工向市民身份转变时,“边缘人”的身份压力使其很难融入市民的社交网络(李奋生等,2007),加之农民工缺乏知识和技能等原因,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性劳作,往往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基本不享有和城市工人同样待遇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造成大量二兼农户和非农户在非农工作稳定时,仍不放弃农业、不离开农村的僵局。其次,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扶持近年来虽有极大改善,但大多是专款专用,农民的贷款和就业扶持等资金仍然短缺,农民对新生产资料或项目的投资只能依靠多年的积蓄,从政府财政部门获得的资金支持很少,造成47.8%的一兼农户由于缺乏从事非农产业资金支持,对扩大非农经营只能望而却步。最后,在相对闭塞的农村,社会信息流通不顺畅,缺乏非农就业信息的公开与咨询机构,具有非农经营意愿的农户获取非农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人际关系、血缘关系等,非农就业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信息不对称使城市用人单位因缺少合适的工人而出现“用工荒”等现象。同时,农村网络覆盖虽已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农户利用网络寻求非农就业机会的能力有限,网络利用效率低。
六、促进农户兼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培育农业专业户
农村超过70%的兼业农户占有大量的农业资源,使得耕地高度分散化,土地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具有继续经营农业意愿的农户生活得不到保障,不得不向非农业寻求收入来源。为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具有农业经营优势和意愿的农户成为农业专业户。首先,应对农户普及农业知识,使其认识到利用科技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定期为专业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在坚持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使耕地通过使用权的依法流转逐步集中到专业农户手中,促进耕地规模经营的实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最后,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除现行的取消农业税和发放农业补贴等政策外,仍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机械补贴力度等,帮助专业农户引进先进高效的农业生产设备,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蔡秀珍等,2011;莫广刚等,2013;李慧等,2012)。
(二)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低成本劳动力已渐渐失去优势,在人口日趋老龄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需更多依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因此,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培育有知识懂技能的新型农民是大势所趋。一方面,要注重农村基础教育,认真履行九年义务教育,从长远角度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同时鼓励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年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另一方面,应注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将科普教育和农村文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培育有技能、会经营的当代新型农民(王迅,2008)。
(三)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一,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保障机制。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劳动力有公平的就业机会,能够自由流动。对于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民,应根据其参与非农行业程度,依据个人意愿将其分层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如在城市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工作生活很长时间、具有离农意愿的农民工,应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劳动力享有同样的社会福利;对于无稳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在非农劳动期间,用人单位应为其购买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可按承受能力选择性缴纳,并由用人单位部分分担。同时建立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抵御失业风险,支持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史明瑛等,2010;李明宇,2005)。
第二,加大农民非农就业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财政供给制度。政府应采取措施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同时增加贷款抵押物的种类,建立农户联名贷款制度,降低财富和资产相对匮乏的农户获得农业贷款的难度,便于农户增加新的生产资料(王修华等,2011)。鉴于当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倾向,应增加农村公共财政支出在社会整体财政支出中的比例,设立教育、医疗、劳动力培训等专项资金,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培育高质量的劳动力,解决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后顾之忧。
第三,建立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化、居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村服务体系信息化、农户非农就业信息化(张博等,2010),同时提高农民获取和应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使农民获取所需市场、技能、就业等信息,避免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最终实现收入的稳定增加。
参考文献
[1]向国成,韩绍凤.农户兼业化:基于分工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8): 4-9.
[2]梁謇,咸立双.我国农户兼业化问题探析[J].理论探讨, 2004(5): 62-64.
[3]杨丽,郭利京.农户兼业行为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 2010(7): 254-256.
[4]高强,赵贞.我国农户兼业化的八大特征[J].调研世界, 2000(4): 29-31.
[5]廖洪乐.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户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12(5): 62-70.
[6]贺振华.农户兼业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农村观察, 2005(1): 2-9.
[7]毕洁颖,黄佳琦.农户兼业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基于吉林、河南和湖南的调研[J].中国农业信息, 2013(1): 12-16.
[8]李奋生,梁舒禹.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民工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 2007(11): 146-147.
[9]蔡秀珍,朱启臻.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 2011(27): 160-161.
[10]莫广刚,张治霆.浅谈职业农民的培养[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14): 98-102.
[11]李惠,张梦蝶.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 2012(1): 66-70.
[12]王迅.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J].农业经济问题, 2008(4): 35-39.
[13]史明瑛,朱德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合肥学院学报, 2010, 27(3): 20-23.
[14]李明宇,金丽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现状解析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 2005(4): 3-4.
[15]王修华,邱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2): 71-75.
[16]张博,李思经.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3): 62-66.
Investigation of 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of Northern Liaoning Province——Taking Shuangtaizi Village, Faku County as a Sample
TONG Guangji, HU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Abstract: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is a rational choice to increase income in the push of given land constraints and social-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s worldwide prevalence. This paper took Shuangtaizi village, Faku County as a sample, investigated 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 of northern Liaoning Province. The study found the 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of this area had the features of high degree of concurrent occupation with low willingness from being farmers; payrolls industry widely distributed with low technical content; non- agricultural workers working near their rural homes; few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reasons of farmers chose different types of occupation were analyzed, and found the 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turned from the first type to the second type and to non-agricultural households occupation management. The development of 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had problems of low levels of human capital, non-farm underemployed and seasonal unemployment, and social unhealthy service system. Recommendations were cultivating agriculture specialist,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rural human capital and the level of social services.
Key words:peasant household concurrent occupation management; feature; reason
作者简介:佟光霁(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6)01-0080-08
*项目来源: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Q5D329);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200621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