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成就及对策建议

2016-03-29应兴华曹立勇

中国稻米 2016年3期
关键词:成就科技对策

应兴华 曹立勇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超级稻研究重点试验室,杭州310006;*通讯作者:caolycgf@mail.hz.zj.cn)



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成就及对策建议

应兴华曹立勇*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超级稻研究重点试验室,杭州310006;*通讯作者:caolycgf@mail.hz.zj.cn)

摘要:以对应水稻全产业链构建水稻科技创新链的视角,分析了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的成就,重点分析了水稻育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科技发展成就,探讨并提出了推进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以及提升浙江省水稻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产业;科技;成就;对策

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农业特别是粮食这一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提升”的意见,凸显了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特别是水稻的生产,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浙江省粮食自给率已不足40%[1]。当前,浙江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不仅事关产业自身的健康、平稳、持续发展,也事关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水稻产业发展道路。纵观水稻全产业链,主要涉及育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为做强浙江省水稻产业,必须要有对应水稻全产业链构建水稻科技创新链的思维来全面把握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1 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1.1水稻育种科技现状

1.1.1杂交稻基础理论研究国际领先

一是据李晓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的结果表明,中国超级稻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机构分布广,研究者众多,研究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中位列前三位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列前三位的个人分别为程式华、袁隆平与陈温福[2];二是在创新超级稻育种技术研究领域,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获得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超级稻育种理论,推动了我国超级稻的发展;三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孙宗修、程式华领衔的研究团队于1989年首次发现水稻温敏核不育现象,该成果被认为是我国在基础研究中具有独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之一,不仅促进了我国两系杂交水稻走上积极稳妥的健康发展道路,也为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引领世界潮流奠定基础。2013年与袁隆平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1.2籼粳杂交稻研究国内首屈一指

一是由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主持选育的甬优6号被农业部确认为我国首个籼粳交超级稻品种;二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选育的春优927实现了单产1 000 kg/667 m2的目标,2015年该品种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达1 015.5 kg/667 m2,创造了浙江省水稻百亩示范片高产纪录。

1.1.3优质稻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育成的高档优质香稻中健2号、中香1号占国内高档优质香米市场70%以上,打破了“泰国香米”在国内高档稻米市场上的霸主地位,研究成果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品质快速鉴定技术等新技术育成了一批高产优质早籼稻品种,建立了优质早籼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1.4常规稻育种开创水稻育种史的奇迹

一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领衔的团队50多年来,育成了140余个水稻良种,形成了粳、糯、籼配套,早、中、迟搭配,丰、优、抗兼顾的品种群体优势,在浙江、上海的覆盖率始终保持在60%~80%,还覆盖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累计播种面积4 000万hm2,增产90多亿kg,为我国南方稻区水稻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基层科研单位,嘉兴市农科院育成品种之多、覆盖率之高、应用时间之长、应用成效之大,为国内外农作物育种界所罕见,成为水稻育种史上的一个奇迹[3];二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育成的中嘉早17以年推广面积近67万hm2一跃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稻品种;三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育成的中早39于2013年以705.33 kg/667 m2的单块攻关田单产,打破了沉睡6年之久的浙江省早稻单产纪录。

1.1.5晚粳稻核心种质创制取得重大突破

由姚海根为第一完成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针对我国南方粳稻育种中存在的核心种质匮乏,高产、优质、抗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创制了核心种质“测21”,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了优良核心亲本,为我国南方晚粳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1.1.6自主选育品种牢固占据生产主导地位

一是浙江省有16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为全国各省之最,创新的育种技术和材料为全国所用,直接和间接育成的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 340 万hm2,成果显著。例如: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作为第一代超级稻品种的杰出代表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也是我国超级稻品种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奖励;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创制的“印水型”不育胞质已成为我国第二大杂交稻类型,印水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从制种产量、杂种产量和米质等方面把我国杂交水稻的生产水平总体提高到一个新台阶,开创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新时代,该成果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是浙江省相关单位主持育成的内5优8015、中嘉早17、中早39、天优华占、中浙优1号和秀水134等6个品种入选由农业部组织遴选的2015年水稻主导品种,占比达20%,“国稻系列”、“中浙优系列”、“甬优系列”、天优华占和浙粳88等品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应用,深受广大稻农、种业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

1.2水稻生产科技发展现状

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人工成本快速上涨、收购价格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规模化、轻简化、机械化水稻生产需求日益提升。为顺应这个发展趋势,浙江省加大了水稻生产科技的研发力度,取得了较好进展。

1.2.1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据统计,2013年农业部确定的10项水稻生产主推技术中,其中7项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完成。主要有:一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自主研发、国际首创的“水稻钵型毯状机插秧技术”,至今已获得15项国家专利,并以200万hm2的年推广面积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二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超级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该技术集超级稻、机械化与轻简高效为一体,促进了农艺与农机的有机融合,在充分发挥直播稻省工节本高效优势的同时,实现高产稳产;三是研发集成了“双季品种优化配套、集中基质育秧、窄行高速作业,钵苗大苗机插、稻田机械开沟、切草收割还田、履带旋耕整田、精确定量施肥、病虫机械防治”等为核心的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技术,通过双季稻机插品种优化搭配,实现水稻双季机插高产。此外,可降解的稻草秧盘、适合潜育性土壤水稻生产的新型稻田开沟机、适应工厂化集中育秧的新型无土育秧基质等已基本研制成功,并开始推广应用。

1.2.2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集成取得重大突破

为了充分发挥水稻品种的增产潜力,浙江省开展了品种与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取得了重大成果,由中国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项成果标志着超级稻良种良法配套技术集成取得重大突破,为充分发挥超级稻品种的增产潜力,为浙江省乃至全国超级稻大面积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1.2.3稻作栽培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水旱轮作稻田氮素归趋及其氮肥可持续利用技术”获201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成果对指导稻田氮肥合理施用和减少环境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解决浙江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水稻病虫害远程智能诊断与防控信息系统”获201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该成果有效地满足了基层植保工作现状和水稻生产病虫害防治实际需求,普及提高相关人员水稻病虫害自助诊断能力,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为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和保障稻米质量安全提供支撑;三是由浙江大学主持研发的“‘促养增粮’模式的生态双赢渔塘种稻技术”,该技术是基于渔塘为背景的全新种稻模式,促进了水产品和稻米品质的提升,改善水质,是一项促进养殖又增加稻谷产量的新技术,为有效缓解浙江省耕地尤其是粮食生产耕地资源紧缺的困境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1.3稻米加工科技

2015年浙江大学的吴殿星、舒小丽研究团队成功选育出胶囊专用水稻品种-浙大胶稻,以该特用品种的原淀粉为原料生产的淀粉胶囊性能基本与传统胶囊无异,显示了广阔的产业应用前景,该成果突破了传统农作物的产业领域,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副产物的全利用。虽然近年来浙江省稻米加工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营养、安全、绿色、休闲已成为稻米加工的主流和方向。目前发达国家把稻米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稻米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发展及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4],这也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稻米加工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在稻米品种、加工技术、营养配方技术的进步与消费需求的演变,未来高档配合米、蒸谷米、胚芽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速煮糙米及糙米粉、大米制品及功能稻米将是国内外研究和发展领域[5]。因此,深入开展稻米加工领域的研究将推动传统稻米加工产业的技术升级与战略调整。

1.4稻米销售科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趋势,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交易方式,它在悄然改变并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逐步改变和颠覆传统的销售模式和消费模式。一是电商翘楚“阿里巴巴”为稻米销售打造了庞大的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了9 866条直销大米的信息,涵盖晚籼、粳米、粳糯、早籼、籼糯等稻谷类型,大米等级涵盖1等、2等及5等,大米原产地涵盖黑龙江在内的境内23个省份,以及越南、柬埔寨等国家,此外,“阿里巴巴”还为客户提供了725条水稻种植机械和3 111条水稻加工机械设备等与稻米产业相关的信息;二是浙江国稻高科技种业有限公司与江苏江南易购商贸有限公司于2014年签订合作协议,以“国稻高科”自主开发的“天美精致系列精品大米”为主打品牌,利用“江南易购”直销平台,在江苏、上海等地区实施离线商务营销模式,拓宽精致稻米营销渠道,发展精致稻米产业,“江南易购”为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信息桥梁,也为米业企业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企业效益注入活力。

2 对浙江省“科技兴粮”的对策建议

2.1牢牢抓住水稻新品种选育基础性研究不放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而涉及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性研究更是水稻产业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尤其在当下推进商业化育种的进程中,切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将原先投入到科研院所的育种科研经费全部撤出转而投入到种业企业中去,相反,国家高度重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所承载的育种科技创新的重任,以《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为例,其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工程投入比例高达46.2%。因此,我们应遵循浙政发[2012]9号文件中“建立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协调推进的种业科研育种体系”的精神,持续加大育种基础性研究,唯有抓好育种基础性研究的持续突破,才能为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中品种的突破提供支撑。

2.2尽快启动水稻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浙江省水稻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育成了一批水稻新品种,但是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地方保护主义和企业利益等因素,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杂乱无章,同时良种良法不配套。为此,建议尽快启动水稻成果转化工程,采取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周密安排,尽快实现成果转化全省一盘棋。进一步集成、示范和推广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重点加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机械化制种技术、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环境友好型农用投入品研发、稻米质量安全生产、稻米精深加工技术等当前水稻产业发展“瓶颈”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加快推进省内新型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以及基层农技推广等三大体系建设,积极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的贡献率、转化率和覆盖率。

2.3紧扣互联网新业态技术发展的时代脉搏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它能促进就业、拓展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以及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的构建等必将成为稻米销售科技发展的主战场。因此,应加大稻米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投入。一方面,将是切实践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电商换市”重大战略决策的有力注脚;另一方面,也将充分凸显金融与科技结合的强大威力。

2.4积极探索新型水稻产业科技投融资机制

建议政府加大支持大型企业水稻产业科技项目试点,通过设立创新项目,逐渐建立以企业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研发模式,建立稳定、长效的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鼓励并支持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产业科技创新,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品种改良、稻米深加工技术研发与推广、标准化建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元化、高效率的投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1]王红茹,郭芳,李雪.中国粮食地图: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J].中国经济周刊,2013(25):32-34

[2]李晓,陈春燕,郑家奎,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超级稻研究动态[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97-4208.

[3]叶辉,严红枫.一群皮肤黝黑的农业科学家—记浙江嘉兴农科院南繁育种团队的五十年、四代人[N].光明日报,2014-06-08(1).

[4]李春生,孔宪琴,张小惠,等.优质特色配合稻米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4(5):109-111.

[5]孔宪琴,董翠,张克勤,等.我国稻米产业形势与企业发展策略[J].中国稻米,2013,19(6):32-34.

Achievem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Zhejiang Rice Industry

YING Xinghua,CAO Liyong*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Zhejiang Key Laboratory of Super Rice Research,Hangzhou 310006,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caolycgf@mail.hz.zj.c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ic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from the view of rice industry chain and r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in. The authors focused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rice breeding,production,processing and sales,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ric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to the government and enh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r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rice industry;science and technology;achieve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82(2016)03-0010-04

收稿日期:2015-12-27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软科学项目(2013C25094)

猜你喜欢

成就科技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了不起的成就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科技助我来看云
失恋“成就”的CEO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