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毛泽东的统战思想与实践
2016-03-29胡惠芳
胡惠芳
(池州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与策略问题。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成功的统战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作为重要参与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阶级阶层、国共关系等问题的方针与政策,成功解决了长征时期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问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毛泽东的统战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非常关注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研究,但是具体考察长征时期毛泽东统战思想的成果尚不多,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一个粗浅探讨。
1 关于民族与宗教
由于国民党政权推行民族同化政策,造成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对立与仇视。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十一个省,沿途需要穿越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党与红军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党和毛泽东的一贯主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就公开宣告: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消灭一切民族间的仇视与成见的国家[1]20。红军长征途中,通过积极宣传民族平等政策来极力消除民族歧视,争取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顺利通过了少数民族地区,并在大西北建立起稳固的革命根据地。历经长征的艰辛后,毛泽东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他强调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民族是自尊的,应根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发展民主主义[1]36。
主张民族自决与民族自治。由于历史的局限,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在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时还是学习苏联的模式,强调民族独立和建立中国“联邦”的主张。1935年12月20日,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中他提出:内蒙古民族可以自主组织自己的生活,自主组建政府,有权选择与其他的民族是结成联邦,还是完全分离[1]36。他对回族人民宣告:基于民族自决的原则,回民人民完全可以由自己来解决自己的一切事情,凡是属于回族的区域,可以由回民自主建立独立的政权,凡是属于回民占少数的区域,也应该以区乡村为单位,在民族平等的原则基础上,建立回民自治的政府,回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2]139-140。
提出国内民族问题是中国革命总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要建立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争取内蒙古人民的支持就成为一个关键。毛泽东对内蒙古人民宣传中国红军革命的目的,不仅在于要解放中华民族,同样还要解放其他的弱小民族,首先就要帮助解决内蒙古民族的问题。强调内蒙古民族只有与红军共同战斗,才能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1]36,努力争取内蒙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他分析指出,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少数民族,特别是内蒙民族为了生存,正不断地起来斗争。“其前途,将和华北人民的斗争和红军在西北的活动,汇合在一起”[3]151。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毛泽东向内蒙古人民宣告:“谁也没有权利用暴力去干涉内蒙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道德以及其他的一切权利”[1]36。内蒙民族“有应用自己的言语文字及信仰与居住等的自由”[1]36。对于回族人民,毛泽东同样申明:根据信仰自由的原则,保护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保护阿訇,保护穆斯林的信仰自由。并且保护回族文字,举办回民的报纸,发展回民的文化教育,帮助提高回民的政治文化水平[2]140。红军长征到宁夏后,毛泽东就高度赞扬了红二十五军在西吉县兴隆镇所制定的对回民工作的“三大禁条”“四项注意”。1935年10月5日,陕甘支队到达回民聚居的单家集、公益镇等地,毛泽东亲自到清真寺里拜访阿訇,讲述红军北上抗日的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使阿訇和回族群众深受感动,对红军表示热烈欢迎。在指导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时,他强调:“我们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不急于赤化蒙地,意义在于使之成为一个缓冲地带,以应付敌人,减少敌人进攻乌审的借口,使乌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统一战线的组织及工作,以对付内蒙古凶恶强大的民族敌人”[4]。这些民族与宗族政策的宣传对于消除民族隔阂,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唤醒被压迫被剥削的少数民族人民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发挥了积极作用。
2 关于阶级阶层
毛泽东强调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社会的基本方法。他主张通过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明了各种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的阶级估量,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谁是革命斗争的主力,谁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谁是要打倒的对象[3]113-114。长征时期,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变动。根据这一形势变化,毛泽东灵活地调整统一战线策略,不断扩大统战对象。
首先,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认为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因此,只有团结起千百万群众,发展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就能夺取全中国[3]139。在长征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即下层统一战线,把工农群众和士兵作为统战对象,积极做好群众工作,同时,宣传鼓动瓦解敌军,壮大革命力量。
其次,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争取中间力量。遵义会议后,逐步纠正了机会主义性质的错误,改变了单纯开展下层统战工作的做法,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毛泽东生动形象地指出:统一战线的策略是要招收广大的人马,而关门主义的策略则依靠单兵独马,去同强大的敌人硬拼[3]154。他批评了关门主义者主张“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3]154的错误观念,指出:“坚持关门主义策略的人们所主张的,就是一套幼稚病”[3]155,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而中国革命的现有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所以我们必须执行广泛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曾总结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推行“左”的政策,结果我们没能孤立蒋介石,反而使自己孤立[5]330。犯急性病的人既不要小资产阶级、又不要中产阶级,结果自己变成了空军司令,最后,“三十万剩下不到三万,只有二万五千左右有组织的党员,还不到十分之一”[6]309。对于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经过巴西会议和延安会议(反对张国焘路线的斗争是从巴西会议开始而在延安会议完成的)得以肃清,使得全部红军力量汇聚在一起,全党更加团结起来[7]530。
毛泽东主张对中间势力的动摇态度进行适当的说服和批评,争取他们采取中立,对我同情和向我靠拢。他依据时局的变化,分析指出: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有起变化发生动摇的可能性。他们中间的“左”翼有可能参加斗争,而其右翼则有可能由动摇而采取中立的态度[3]145。他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是不同的,有分别的[3]145,强调在统一战线内部要分别情况区别对待,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对于关门主义者认为“招收知识分子是危险的,他们只有三天革命性”[3]155的看法进行了严厉地批评,指出:“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同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结合在一起的”[8]251-256,重视开展文化艺术界统战工作。1936年9月18日,毛泽东致函章乃器、陶行知、沈钧儒、邹韬奋等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领导人,表达敬意,并希望与之亲密合作。9月22日,毛泽东致信蔡元培以及宋庆龄、何香凝等“一切之党国故人,学术师友,社会朋旧”,呼吁:“当民族危亡之顷,作狂澜逆挽之谋,……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之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召集人民选举之全国国会,建立统一对外之国防政府,建立真正之民主共和国,致国家于富强隆盛之域,置民族于自由解放之林”[9]443-444,读完来信后,蔡元培亲自赴南京见蒋介石,要求国共共同抗日。
最后,联合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头人、土司、喇嘛和阿訇等宗教上层人士往往是本民族的公众领袖,有很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要想获得少数民族民众的支持,上层人士是关键因素。因此,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工作,曾邀请并接见喇嘛毛罗扎木素到陕北保安(今志丹县)苏区参观,并赠送了一支枪给他。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红军顺利通过民族地区,推动了北上抗日战略目标的实现。当然,对上层人士的争取还包括对国民党上层人物和地方实力派以及蒋介石的统战工作,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关于国共关系
长征中,毛泽东主张对国民党应该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他分析指出:九一八事变以后的环境能够使国民党营垒分裂。无论蔡廷锴们将来的事业是什么,他们掉转枪口朝向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是有益于革命的行为[3]146。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会造成国民党进一步分裂。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会导致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这就增大了国民党发生破裂的可能性[3]147。如果我们能够从国民党的队伍中多分化拉拢一些人出来,那就会减少敌人的队伍,扩大我们的力量[3]158。不久以前国民党政客胡汉民,也赞成我们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六大纲领,胡汉民所依托的两广派军阀,也同蒋介石对立起来了,我们要利用国民党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争取他们共同反对当前主要敌人[3]148。
1936年5月5日,毛泽东、朱德联名向南京国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明确放弃反蒋口号,首次直接提出建立抗日联合战线的建议。为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毛泽东亲自书写了大量的书信,陈述团结合作的主张。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致信宋子文,“救亡图存,惟有复归于联合战线。”期望宋子文“起为首倡”[10]49。同一日毛泽东还分别致信傅作义、宋哲元,倡议傅作义能够与共产党双方互派代表,共同为着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10]55。称颂宋哲元“奋力边陲,慨然御侮……红军愿以全力为先生及二十九军助”[10]38,希望与之合作。8月2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愿意同一切中国国民党人结成一个坚固的革命的统一战线[9]431-432,积极倡议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建立民主共和国。9月1日,中共中央正式明确将“抗日反蒋”方针调整为“逼蒋抗日”方针。9月18日,毛泽东亲笔致信宋庆龄,并派潘汉年当面听取宋庆龄对具体组织统一战线的意见。9月22日分别致书蒋光鼐、蔡廷锴与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商议订立抗日救国协定。同一日,毛泽东还致书于学忠:“西北停战议和……实为刻不容缓”[10]106。10月5日,毛泽东在给张学良的信中倡议:西北各军立即停止向红军的进攻,并希望他转达蒋介石先生,双方就停战抗日的具体条件互派正式代表进行谈判[9]449。10月26日,12月1日毛泽东先后致书蒋介石,呼吁双方化敌为友,共同抗日,“何去何从,愿先生熟察之”[10]113。
伴随着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不断掀起,经广泛地呼吁、组织、推动,民主党派及中间力量、民主人士的响应与支持,以及“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联蒋抗日”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4 简要评价
长征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和社会各阶级关系的变化在统一战线策略上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依据不同的统战对象,毛泽东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有时通过信件交往的方式来阐释见解,联络感情。他亲自致函各党派、民主人士、学术师友、社会贤达共70多人。有时直接派人当面协商,陈述利弊,提出要求,达成合作。有时直接邀请参观访问,亲自接见,表达诚意。通过不断地呼吁、感召,争取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形成的统战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向抗日战争过渡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方针和政策的演变与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第一,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毛泽东着重指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广泛队伍中,不能期望每一部分都如同共产党和红军一样的巩固。但是只要有共产党和红军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那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必然也会存在并发展。这就体现着党和红军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3]157。党的坚强领导是统一战线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提倡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毛泽东呼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唤醒与激发出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他强调:中华民族有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有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民族自尊、自强的信念,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能力[3]161,有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让我们的敌人在我们的联合战线面前发抖吧,胜利是一定属于我们的”[9]433。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反复强调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严重危害,主张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去剖析研究中国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统战理论和政策。例如,在长征时期根据少数民族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和政策,在实践中团结教育了各民族群众,为长征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四,体现照顾利益的合作诚意。例如,长征中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特殊性,对其政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在照顾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通过坚持和完善党的方针政策,使同盟者的利益得到切实的维护。
在统战工作的有力推动下,工农红军保存了革命力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完成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建立了抗日前进阵地,实现了由下层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向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渡,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毛泽东在长征中形成与发展的统一战线思想、理论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等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室.党的民族政策文献资料选编(1922.7-1949.10)[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
[2]周锡银.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郝继忠.毛泽东与乌审旗[N].内蒙古日报,2013-01-1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杨庆旺.毛泽东致国民党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