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展望
2016-03-29王学忠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王学忠(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展望
王学忠
(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监督管理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一切。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新和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最显著特征。”互联+”使教育培训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农民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知识,并为农民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要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民信息化能力,同时,抓好软硬件建设。进入“互联网+”时代,农民的工作与学习、生产与培训不再矛盾,对教育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将得到满足。
“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展望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一切。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生态的发展,各行各业正在以互联网为平台进行融合创新,进入到了“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通俗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如今,“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 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在举行“互联网+”的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一、“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形成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其重点是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因而,自诞生之日起“互联网+”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打破行业界限,实现高度融合
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实现了跨界,创新的基础就更加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加垂直畅通。“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性首先在电商界得到了充分印证。2015年11月11日当天,阿里巴巴完成912.17亿元的总交易额,同比去年的571.12亿元,增长59.7%,共有232个国家参与,物流订单量达4.67亿。“双11”既是消费者盛宴,是产品、品牌和商业模式的舞台和试验场,也是互联网时代到来的集中体现。近些年移动端电商异军突起,阿里巴巴做到2 000亿交易额需要八年,而微商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达到了1500亿。当今时代,互联网电商早已超越了在线购物本身,从方便全民消费的基础服务,逐步演化为整个商业社会的盛典。这一切都预示着“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功能正在发力。
(二)追求技术革新,实现创新驱动
创新是“互联网+”的灵魂。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创新驱动引发重塑结构,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互联网思维来追求变革、自我创新,必将迸发出不竭的动力。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追求创新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没有创新驱动的“互联网+”是没有多大前途的。
收稿日期:2016-06-11
作者简介:王学忠(1964-),男,甘肃武威人,高级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三)打造开放生态,实现连接一切
“互联网+”是无限开放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互联网+”因为是开放的,所以才能够实现连接一切。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比如:“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是一致的;“互联网+交通”已经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了“化学效应”,比方说,大家经常使用的打车软件、网上购买火车和飞机票、出行导航系统等等;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还有“互联网+金融”、P2P、网络信贷、众筹、互联网银行等,不一枚举。
二、”互联+”时代对农民教育培训的影响
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达6.49亿,网站400多万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网络企业前10强排名中,有4家企业在中国,互联网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增长点。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和其他行业一样,农民教育培训无不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
(一)“互联网+”给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互联网+教育”的结果,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只是受训农民和创业者,还有更多平台能够创造就业的机会。”互联+”使教育培训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批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获取知识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农民可以随时、随事、随地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教育培训机构不断开发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深层次挖掘农民的内在教育培训需求,依托现代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功能,准确摸清农民的真正需求,实现最大限度地尊重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给农民推送相关的教育培训资源。2015年6月举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教育”这个中心议题,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一直认为“互联+”不会取代传统的教育培训,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互联+”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更加便利
第一代教育以书本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辅导和案例方式出现,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核心。中国教育正在迈向4.0时代。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最大特点就是分散性、复杂性、多样性。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推广机构等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借助“互联网+”的巨大引擎打造社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政府购买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构建起政府、院校、社会机构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社会化平台。让受训农民借助“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利用互联网、移动手机、广播、电视等手段,通过互联网教育培训平台,低成本、方便、快捷、就近地获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生活等全程的教育培训服务,从而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末梢不畅”现象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将彻底打破时空限制,让自我学习、终生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唾手可得。
(三)”互联+”让农民教育培训各方实现共建共享互利共赢
权威数据现实,全国已有100%的乡镇和87.9%的行政村开通了宽带网络,农村网民总规模达到了1.78亿。随着”互联+”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时代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潜力也非常巨大。搭建”互联+”平台,引导农民主动拥抱互联网,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对于培育智慧农民、助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互联+”时代还为农民构建了一个终身学习的框架体系,必将有利于在线教育实践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更有利于深刻、理性、健全地促进教育与互联网结合,更有利于教育各方或社会培训机构利用教育培训资源和互联网平台实现自身的成长发展,从而实现平台资源共建,成果利益共享。
三、农民教育培训如何搭上”互联+”的“高速列车”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过二十年,随着移动互联网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深度介入到大众生活中,“互联+”随之发展起来,并日益介入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平台。农民教育培训领域虽不如计算机领域、电商领域、动漫文化产业等领域那样一开始就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但是,农民教育培训领域依然受到了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巨大影响,正在以后来之上的态势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民教育培训要想顺应潮流,顺势而上,借助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自己,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一)正确认识”互联+”,以饱满的热情拥抱”互联+”时代的春天
“互联+”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搭上“互联+”的“高速列车”,要求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加速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尽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行动的要求,切实提高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以实施国家“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契机,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透明、服务灵活便捷的基础支撑作用,努力补齐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短腿”,和广大农民一起分享“互联+”春天的盛宴。
(二)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努力营造重视农民信息化工作的社会氛围
农业始终是四化建设的“短板”,农村是信息化发展的“洼地”,农民是信息化建设的“断腿”。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不高,广大农民用不上、不会用、用不起信息技术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十分明显。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搭上“互联+”的“高速列车”,必须提升农民信息化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开展农民互联网应用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使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农民利用计算机和手机提供生产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进行在线支付、实现智能生产、实行远程管理等能力明显增强。普遍推广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应用技能,基本实现面向农户的各类技术培训、生产服务、政策法规咨询等上网在线服务的全覆盖。
(三)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互联+”不是简单的拼凑,更不是随意的组合。创新是“互联+”的灵魂,高度融合是“互联+”的精髓。“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教育培训的“互联+”模式应该是内容新颖的、高度融合的、方便快捷的、充满活力的、农民欣闻乐见的教育培训模式。这就要求我们一手抓好硬件建设,即以网络通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即以农民教育培训形式、组织方式、培训内容、双向互动等为内容的软件建设。各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机构要主动适应“互联+”时代新形势,下大力气做好准备,共同迎接“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的时代的到来。笔者认为,抛开硬件建设不说,当务之急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帮助农民朋友迅速掌握互联网应用基础知识,二是做好“互联+”模式下的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贮备。重点是如何将传统的培训内容和组织方式转化为“互联+”模式下的农民教育培训方式,这是创新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跨界融合。以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打造农民教育培训的知识传播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政策宣讲平台。为农民朋友提供实实在在的互联网服务。
四、“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的未来
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手机上网的快速普及,农民朋友正在快速掌握互联网应用能力尤其是手机上网能力,农业农村信息化正在实现“弯道超车”。农民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网络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便利日常生活正在成为现实。这一切为“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工作与学习、生产与培训不再矛盾
网络实现全覆盖,培训实现全方位,服务伴随全过程将成为现实。一切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将以大数据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实现跨界融合。教育培训将彻底打破旧的模式,过去那种大规模、大集中、填鸭式、满堂灌的培训方式将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的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行我素、我取我所的,点播式、菜单式、交互式学习培训方式。培训教师远在天边,培训服务近在眼前。农业科技知识送教下乡、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将更加便捷。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庭院村落就能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服务。工学矛盾、季节矛盾、地域限制,以及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分散性、复杂性、多样性等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农民学习培训的多样化需求将真正得到满足
“互联+”的跨界融合将实现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组装、融合、再生、演变、扩展,让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后台建设上来,不断充实完善公共培训服务资源,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数字化涉农教育培训资源将实现共建共享,智慧农民云平台正在加速建设,“掌上农广”、“农广微教育”、手机客户端、APP、微博、微信、技术论坛等新型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农民朋友需要的种养殖技术、经营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资识假及维权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农产品营销技术、市场信息、政策法规、生活服务等各类技术和服务均可通过互联网获得。
(三)服务培训,超越培训,无限扩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跨界融合的“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培训平台。必将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生产服务平台、教育学习平台、信息交流平台、购物旅游平台、农产品营销平台、在线娱乐平台等。“互联网+农民教育培训”将全面搭载网络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医疗、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实现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
(编辑:刘国华)
F323.6
A
1673-9019(2016)15-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