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城区东峡水库水源地保护实践及思考
2016-03-29苏玉梅甘肃省张家川县水务局甘肃张家川741500
苏玉梅(甘肃省张家川县水务局,甘肃张家川741500)
张家川县城区东峡水库水源地保护实践及思考
苏玉梅
(甘肃省张家川县水务局,甘肃张家川741500)
张家川县城乡供水主要是依靠东峡水库和石峡水库地表水为水源,对源头水质的严格控制事关全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城区东峡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的实施,取得了经济、社会及环保“三赢”的显著效益。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将对其它供水水源地(东峡水库、富川水库、寺湾水库)保护项目起到示范和警戒效应。
水源地;污染;保护;建议
一、项目概况
(一)水源地基本情况概要
东峡水库位于张家川县东北部,距县城6 km,地理坐标:北纬35°02′27″~35°01′23″,东经106°15′35″~106°18′13″,为张家川县城区供水的主要来源。东峡水库上游水源区汇流面积64.8 km2,水源区属陇山山脉,海拔在1 900~2 600m之间,山麓多为土石山林区,地形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库区供给张家川城区及周边6乡镇20万人的饮水需要,近年内,水质污染隐患大,饮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东峡水库饮用水供水量由原来的10 000m3/d将激增到34 000m3/d,供水人口将由原来的5万增加到15万以上。东峡库区水质为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质,其中4项指标不合格,作为饮用水只能达到国家最低饮用水标准。
(二)水源地水质隐患
1.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迟缓,工程措施没跟上。城区水源地取水口围护措施简单且无人值守,库区水利局的人员和安全监控设备和封禁围栏仅限于库区坝面附近。
2.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和水法制意识薄弱,水源地保护的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保护区内村民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产生的污染物未得到有效处置,导致库区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
3.乡间公路离水库近在咫尺无任何防护措施,一旦发生意外污染事故,就会危及县城数十万人饮水安全等。
4.城区内乡村居民点分散,村镇建设随人口增长,面积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已呈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主要影响方式为,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垃圾随意堆放,畜禽无圈养习惯,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废弃污染物不处理,逢遇暴雨冲刷直接进入库区沟渠,导致陆域、水域和土壤遭受污染;库区平安乡大湾村现有多处集中式畜禽养殖场还存在着环境保护设施不达标的现实问题。
二、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
(一)工程措施
依据保护区范围内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三大项:一是流域水环境整治工程,主要是雀儿洼、中山村东支沟及上游的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对入库河沟淤泥、垃圾进行截污清理,对居民区污水、村落粪便等进行处理等流域污染源治理工程;二是对一级保护区下游河流进行生态修复,主要是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建立库区一级台阶地设计修筑柳谷坊群,以形成水源涵养群落。三是根据水环境保护划定的范围,二级保护区由张家川县林业局所属关山林场营造、管护涵养水源林。
(二)垃圾处理
结合张家川县城乡镇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处理,项目一级保护区实行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分类收集方式。无机垃圾可结合乡镇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执行“村庄分类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厨房剩余物作为畜禽饲料,有机垃圾分开收集堆肥。
(三)河道整治
结合工程项目实施进行河道整治、清淤,改善入库河道淤积;在河道旁建立临时垃圾存放点,确保河道畅通、洁净,设立警示牌,严禁向河流倾倒生活垃圾。河道垃圾归入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苏玉梅(1979-),女(回族),甘肃张家川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设计及规划工作。
(四)水护林
保护区范围在海拔1 500m以上的草旬、灌木林区,其中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种植水保林。
(五)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主要是:以保护森林资源,以加强水源涵养区的建设和护养水源的森林系统为主要任务,通过林区的功能定位,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取得执法依据,达到禁止一切破坏涵养林的做法与行为。
三、水源地保护成效
(一)环境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变森林生态环境。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水土保持的功能,营造良好气候条件的功能和基因库功能,保护生态是稳定环境的基础。
(二)社会效益
每年可拦蓄径流5.74万m3、泥沙1.71万t,同时将减少的张家川县城区供水水源地东峡库区的清淤,节省大量的劳力和经费,还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河道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其效益是十分显著的。水质由原来的Ш类提升到Ⅱ类饮水标准,削减了库区内居民生产生活污染环境由点到面的发展态势,水质得到了保持和改善。
四、水源地保护中的难点问题
(一)水源地水资源时空、区域分布不均,补给能力低
由于张家川县地处六盘山与陇西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大气降水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区域分配不均,加之近年来干旱频发,区域性、时段性水量短缺,水库上游具有涵养水源功能的森林已退化成灌丛、草地,森林的生态、涵养作用变弱,造成水库上游河流干旱季节流量大减甚至出现断流,水库入库流量小,水源补给能力差,无法确保供水安全。
(二)水源地水质差
全县两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手段落后,加之上游载畜量、人口增长率、污染比等超过当地水环境承载能力,致使生态环境恶化,部分饮用水水源水质难以达到国家饮用水水源地水质Ⅲ类水标准;地下饮用水源地部分地区受各类污染,PH值和总硬度超高,影响供水安全。
(三)水源地保护设施不配套
全县水源地保护启动迟,目前仅停留在常规管理和水源地保护工程的可行性论证阶段,水源地区内尚无工程性基础保护设施,安全隐患较多,加之上游农户饮用水安全意识、水源地保护意识淡薄,一旦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供水安全构成威胁。
(四)水源地监管措施不力
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由于全县水源地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人员落实不到位,水质水量检验设备配备不全,直接影响供水安全。
(五)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
水源地保护区包括水库库区、水库上游河流及群众生产生活区、地下水水源区的保护,张家川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力度、声势都不大,没有形成大家保护水源地的意识,间接影响供水安全。
五、水源地保护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
要将饮用水安全保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全面调研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科学评价水源地安全保障程度,明确提出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护、水源涵养工程以及监控和应急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本县富川水库、寺湾水库等饮用水水源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二)划定保护区,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
按照预防为主、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由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划定一级、二级、准保护区三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库区等水源地设置标志物,水源保护区界标、警示牌、告示牌和宣传牌,通过实施护栏、围网等物理隔离设施或退耕还林还草、营造防护林、种植优质牧草等生物隔离防护措施,防止不合理活动对水源保护区水量水质造成影响。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一切可能对水源保护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类建设项目,提高准入门槛,从严审批管理,避免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安全隐患。确保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0%以上。
(三)消除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
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应当由水利部门协同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加强执法巡查,定期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周边、上游及沿河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工业污染源和非工业污染源,对排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治,建立污染隐患动态数据库,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治患于萌芽。积极创建合格规范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形成长效机制。
(四)防治并重,推进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水源地安全防护、生态修复和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发挥林木和草地植被保水、保土的生态功能,防止水源枯竭。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减轻地下水污染,进一步保障饮用水源水质。
(五)强化监测预警,提升饮用水水源地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保障机制建设,科学编制饮用水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做好应急装备、技术和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演练和评估。有效预防、及时监测、控制和消除饮用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的危害,一旦发生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时启动预案,建立有效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六)大力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在全县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完善饮用水水源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公开曝光违法行为,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综上,全县现有大型供水水源地两处,即东峡水库和石峡水库,2010-2030年还要建设富川水库和寺湾水库2座中小型水库,水库作为重要水源地,必须权责明晰,多方联动,众志成城,借鉴经验,吸取精华,确保全县人民应用水安全。
(编辑:魏翔)
TV213.4
A
1673-9019(2016)15-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