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电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管理与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2016-03-29刘兴斌
刘兴斌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甘肃景泰 730400)
景电高效节水工程建设管理与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刘兴斌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甘肃景泰 730400)
为进一步加快景电管理局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高效节水型农业,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景电管理局实际,对景电管理局发展高效节水工程中建设管理、建后管护进行探讨,并对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浅析,旨在为更好地推进高效节水工程快速发展。关键词:高效节水;建设管理;管理体制;景电管理局
一、建设管理
(一)组织协调单位
为了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应成立专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以及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负责规划组织实施中的相关政策制定,督促检查项目的质量和建设进度,有力地推动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工程建设主体
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选拔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和技术指导;管材、管件统一进行招标,土建部分也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择优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施工队伍和监理单位承担工程的施工和监理任务。按工程施工规范、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标准,监理单位全面负责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控制、严格进行合同管理,协调好各方关系,保证工程顺利实施。项目竣工后,严格按照水利工程验收规程进行验收。
水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水利水电建设法规、规范,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及质量终身负责制,搞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三)建设资金管理
本项目资金由中央财政补助、省财政补助和县级财政投入组成。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应对项目资金设立专门帐户,固定专人负责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按项目资金管理计划使用。按项目预算和合格工程量划拨资金,专款专用,严禁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和挪用该项目建设资金。
为了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管好用好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开工,按期完成,及时发挥效益。按照《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管机构,单独立帐、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从资金筹措、使用、监督等方面制定各项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
二、建后管护
(一)及时移交,明确产权
项目建设完成并验收合格后,对新建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明确产权属灌区水管单位,受益区农民用水户协会为管护主体,及时与农民用水户协会办理工程管护移交手续,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农民用水户协会指定专人负责运行维护管理,并落实运行维护费用。
(二)明确责任,专人负责
根据批准的水管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建成规范的运行管护机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在受益农户中确定专人常年负责调配和维修,使项目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能够规范运行,形成良性的运行管护机制。
(三)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由于农民用水者协会成立时间短,技术力量薄弱,工程管理经验不足,要适时根据用水者协会的特点,在做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利用冬季空闲期,加强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为农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四)建立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及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
项目区要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高效节水灌溉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以改革促改造,以改革促发展,实现项目区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使项目区走上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灌区管理单位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推进人事、产权、管理、经营机制等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一)产权制度改革
为使灌区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保证灌区自身良性运行,必须明确灌区资产的产权。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进行确权划界,明晰产权。灌区的资产大多数由政府投资、农民投劳兴建的农业基础设施,带有很强的公益性,其产权归国家所有,由灌区管理单位行使经营管理自主权,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管理体制改革
用水者协会全权负责支渠以下工程的维护、配水、水费收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条件的可有计划地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调动农民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
(三)经营机制改革
在明确灌区的经营自主权后,要使灌区尽快由工程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取消用水户通过政府向供水单位要水的传统做法,进一步完善落实水票制,实行合同供水,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从根本上革除行政指令性供水、供用脱节、供不应时的弊端。供水合同由灌区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者或农民用水户协会签定,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供水时间、数量、灌溉亩次、应缴水费等。配合合同供水,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条件下,逐步扩大向城市和工业供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投入机制改革
在资金投入上,实行国家补助,集体、群众集资或投劳等筹资形式,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和民办水利及社会办水利的格局。灌区支渠以上的灌排骨干工程建设和更新改造所需资金,由国家、地方和灌区共同筹集;支渠以下的灌溉工程,以地方财政、农村集体和农民筹资为主;鼓励发展民营工程和股份制工程;同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在灌区内投资兴建和开发经营性水利设施。
(五)灌溉水价改革
水费是灌区管理单位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状况主要取决于水价和计收管理两个方面。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分类定价的原则核定。农业用水价格按补偿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价格在补偿成本、费用、计提合理利润的基础上确定。农业供水在近2~3年内执行现行成本水价,以后每隔3~5年,根据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测算,并根据灌区农民的承受能力,逐步调整,始终保持成本到位。非农业供水近期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水价计收水费,以后,随着农业用水价格的调整同步提高,始终保持保本微利。
(编辑:刘国华)
TV93
A
1673-9019(2016)19-0049-02
2016-04-27
刘兴斌(1969-),男,甘肃古浪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灌溉工程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