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人生精神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2016-03-29朱清华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圣人老子境界

朱清华

(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教育教学研究

《老子》的人生精神及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朱清华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老子》又称 《道德经》,共5 000多字,是我国哲学史上第一本系统的哲学理论著述,是道家的经典,亦可誉为道教的 “圣经”。但是,从本质上说,《老子》更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的生命哲学。由此,可从生命本体论、生命态度论和生命境界论3个方面去探讨 《老子》的人生精神,以阐发其对现代生命教育的现实意义。

《老子》;人生精神;生命教育

老子 (约前570-前500年),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 “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1]1。《老子》,又称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虽只5 000字有余,但它不仅开创了我国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先河,而且处处彰显了老子为人、处世的智慧之光。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宝典之一,更是当今国人甚至世人去抚平那颗 “躁动不安”之心以达到 “天人和谐”之境界的良药之一。《环球时报》2004年1月16日载文云:“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要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了解 《老子》中的人生精神及其人生智慧对于处在全球化今天的我们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命本体论:道者,万物之本也

本体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生命从何而来?在老子看来,“道”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道”在 《老子》中出现过73次,大部分是意指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老子》第1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53此处的 “有”“无”是指称 “道”的,是表明 “道”由无形质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2]55。这也就说明 “道”不仅是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是万物产生之母体。那么,老子之 “道”到底是什么呢?“道”何以能够成为生命之源呢?《老子》第4章载:“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还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2]115由此可知,“道”是虚空的、无形的,是我们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它是超越人的感觉器官的存在,即 “道常无名”,是形而上的。但是,虚空之 “道”并不是一无所有或一无是处的,它内含着无尽的创造力和生命基因。它深沉如海,渊远无垠,犹如万物的源泉。可见,“道”具有深邃、内敛、冲虚、含藏之特点。同时,老子还用类比思维将 “道”生万物比拟为母生子、牝生幼,并将无限之 “道”比做 “玄牝”。其实,“牝”是指女性生殖器,是生命所从出者,为母性生命力的集中体现,而 “玄牝”则赞叹女性生殖器的神秘玄妙,也正突出了 “道”对于万物生命的根源性与创生性[3]74。于此我们不难看出,“道”蕴藏着无穷的生命潜能,具有孕育万物而生生不息的功能,故可言 “道”不是一般的自然之道,而是生命之道。

《老子》又曰:“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老子》第41章)“道”是幽隐而无名的,但也只有它,能够善于帮助万物并成全万物。然而,“道”是如何生养万物并成全万物的呢?《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道”是独立无偶的、浑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之气,阴阳两气形成各种新生体。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2]230。于是 “道”创造万物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冯友兰说:“老子认为,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有4个阶段。首先,万物都由 ‘道'所构成,依靠 ‘道'才能生出来,即 ‘道生之'。其次,生出来以后,万物各得到自己的本性,依靠自己的本性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即 ‘德畜之'。再次,有了自己的本性以后,再有一定的形体,才能成为物,即 ‘物形之'。最后,物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受周围环境的培养和限制,即 ‘势成之'。”[2]255由此可见,在万物的形成过程中,“道”与 “德”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道”是万物产生之根源,而 “德”则是 “道”内含于万物之中本性的表现,于是没有 “道”便不可能生发出万物,而没有 “德”便不能显现 “万物之道”,故 《老子》曰:“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51章)当然,“道”在创造万物的时候,并不是有意识的、主宰性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不加任何干预的顺其自然的行为。万物也正是在 “道”的这种庇护之下各取所需,各成其性。那么,对于由 “道”而生的万物,老子对其的生命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二、生命态度论:重生知足,贵柔无为

透过 《老子》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深地体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极其尊重的 “重生”意识,特别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这样,老子将道、天、地、人视为宇宙间的4大,而人却是4大之一,这就明确地将人置于了其他的万物之上。并且,在老子看来,人生中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是生命,它是人能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名利与生命二者面前,老子毫不犹豫地将生命放在了首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44章)老子在提醒中劝告世人不要被身外的名利之物耗费了人生中更为重要的东西——生命,将名利得失置于生命之上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老子这种 “重生”的思想后来被庄子所继承。庄子曰:“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当然,一个人要能够珍惜自我的生命,则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抵制外界的诱惑,并且要能够有一颗知足常乐之心。《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老子》第46章)这反映了老子对当时战乱社会给百姓所带来的生灵涂炭生存状况的一种无限憾慨,更寄托的是老子希望统治者能够懂得 “寡欲、知足”的为政之道。同时也正体现了 《老子》所说的:“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第13章)老子这种知足常乐之情怀不仅是为官者之所需,也是每个个体生命之所必备的。

那么,老子认为人们在生活当中应持有何种生存方式呢?毋庸置疑,在很多人看来,老子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消极无为的出世态度。其实,老子的 “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之意,他是通过一种 “无为”之手段达到他的 “无所不为”之效果,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典范。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48章)可见,老子的 “无为”是将 “为道”达到极致的人生境界,即人们如果摒弃内心的一切私心杂念,能够把握一切事物的本质,具备了这种心境的人便没有什么事做不了。当然,这种 “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状态还需要依托柔弱不争之美德。因为,只有宽容、豁达之人才能为而不争。因此,老子特别崇尚 “水”,赞美水宽广之胸襟,正是水的这种滋养万物并不与万物争的 “贵柔”品质使之其善达到了近于 “道”的境界,故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8章)又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76章)老子由自然之规律而生发出人的处世原则,人应当效法自然之柔弱不争,戒好强逞能之为。而为政者更当取法水的谦卑品质去爱惜百姓,从而达到无为而治之效果,即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综上,老子的 “无为”不是一种消极厌世的悲观主义,而是用顺应天道、效法自然的不争之为而去为之的唯物主义,这也就必然决定了老子的人生境界是不同于一般人的。

三、生命境界论:与道合一,复归自然

现代哲学大师冯友兰曾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的境界由低到高分为4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4]232。而要达到天地境界的人其行为是 “事天”的,在此种境界中的人,要能从知天而知性[4]234。而从老子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境界可谓达到了冯先生的天地境界。从 《老子》中我们很容易地看出老子认为人类必须以 “天道”去规定 “人道”,以 “人之德”去效法 “道之德”,以达到与道合一、顺道而行的人生理想境界,这也就是老子所要追逐的 “圣人”。在老子看来,只有圣人才能以道观之,“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2章)于是钱钟书说:“老子所谓 ‘圣'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所无事耳。”[2]62不仅如此,圣人还需要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 ‘玄同'”。换言之,圣人要能够消除自我之心蔽,超越世俗之束缚,以质朴开阔之心胸去对待身边之万事万物。而这种以道合一之圣人所表现出来的 “德”可谓 “玄德”。当然,这种理想人格在庄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如 《庄子·齐物论》所云:“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则是如此。

同时,在老子看来,“玄德”之境界也就是要能够回归自然的状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嘁,和之至也。”(《老子》第55章)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德行的人,只有他们才能返到婴儿般的纯真与柔和中去,从而达到 “精之至”与 “和之至”之状态。因此,圣人没有私心只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治理天下是以孩童般之心对待人民,以使人民之心归于浑厚纯朴,即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49章)当然,老子也认识到其所追求的素朴自然之境界由于 “天下无道”很难被世俗之人所理解,故老子发出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第70章)的感叹。但无论如何,老子在他一生中所彰显的人格魅力及人生精神都值得发人深省。

四、《老子》中的人生精神对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经济高速发展、物欲肆意横流、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命意识越发淡薄的时代,当我们再度走进 《老子》去聆听老子的心声时,会不禁发现,《老子》所揭示的人生精神对我们现代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一,尊重生命。以学生为本是现代生命教育的立足点。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在老子眼中是位于万物之上的。这也就启示我们现在的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育,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要看到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内心世界。因此,老师要在尊重学生中去发现学生生命中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生命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老师要用老子所说的那颗 “孩童之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灵,以达到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之目的。同时,老师需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尊重自我的生命,更要呵护他人的生命。

第二,引导学生对欲望的合理控制。开展良性的竞争是现代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少学生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对物质的占有欲也越发强烈,于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攀比之风随处可见。因此,老子的 “清心寡欲”思想以及对 “名利”淡泊之境界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加之,现在的学生为了升学、就业,彼此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处于冷漠、紧张之中。因此,老子的 “无为不争”“以柔克刚”“为学日益”和 “为道日损”的人生精神对我们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珍惜资源,敬畏自然,构建和谐的天人关系是现代生命教育的必要内容。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以 “人道”效法 “天道”,人在茫茫宇宙之中并不为最大,“道”才是万物之本源。因此,老子认为,人必须悟道、守道,并且要以道修身,一切行为以自然之法为准则。在科技高度发达近乎无所不能的今天,人们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并以主人姿态自居,导致污染严重、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生态危机。面对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我们的生命教育必须认识到,老子以 “道”为本的思想启示着我们必须胸怀一颗敬畏自然之心,在顺应自然与尊重自然中去寻找天、人、物、我的和谐。

[1]欧阳云飞.道德经的智慧全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冯友兰.冯友兰谈哲学[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庆来]

B223.1

A

1674-3652(2016)03-0116-03

2016-01-20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项目“原始儒家生命伦理精神及其现代性问题研究”(15ZX05)。

朱清华,女,江西临川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圣人老子境界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品“境界”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智者老子
慎独的境界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