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6)
——河蟹疾病(二)

2016-03-29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纤毛虫蜕壳幼体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甲壳类疾病及其防治技术(6)
——河蟹疾病(二)

○汪建国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博导)

(三)寄生虫疾病及防治

1.固着类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危害养蟹的纤毛虫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阿脑虫、瓶体虫、苔藓虫和薮枝虫以及累枝虫、钟形虫,还有附在鳃部的间腺虫和腹管虫等。之所以说纤毛虫对河蟹危害很大,是因为它们附着于河蟹的部位多,既附着于体外的附肢及表壳处,又随水流进入体内附着于鳃部等组织器官。既危害苗种,也危害成蟹,还危害抱卵亲蟹。国外报道引起蟹类纤毛虫疾病的情况是,美国的蓝蟹鳃上有瓶体虫和累枝虫感染,其中瓶体虫在鳃上数量较多,平时妨碍蟹呼吸,在蓄养池的蜕壳前后的蓝蟹由此引起大量死亡。法国曾有绿蟹因一种纤毛虫引起大量死亡的报道。

【病原体】固着类纤毛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Zoothamniumsp.)、独缩虫(Carchesiumsp.)、累枝虫(Epistylissp.)、钟虫(Vorticellasp.)等。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都是群体生活,柄呈树枝状分枝,其根部寄生于河蟹溞状幼体的头胸部、腹部等处,在溞状幼体方面目前尚未见到寄生于附肢的现象。聚缩虫伸缩时整个群体一致伸缩,独缩虫群体中各个体单独伸缩,累枝虫不能伸缩;钟虫不成群体,伸缩时柄呈弹簧状。

【症状】虫体少量固着时,肉眼看不出症状,危害也不严重。虫体大量固着时,患病幼体肉眼可见体表有绒毛状物,行动迟缓,摄食困难,重者停止发育和蜕皮,最终死亡。镜检时可见幼体体表或附肢上附生着大量虫体,患病成体可见虫体布满鳃、体表、附肢、眼等全身各处,体表呈现灰黑、灰白色(固着类纤毛虫)、黄色(壳吸管虫)、铁锈色(莲蓬虫),如绒毛状,特别是游泳足最明显,染病后常浮于水面,离群漫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或停止摄食,不能蜕皮,停止生长,严重时可引起死亡。镜检鳃丝上附生大量虫体,虫体之间并黏附许多污物。

对成蟹来说,一般在黄蟹到绿蟹阶段聚缩虫病较为明显,特别是性成熟2龄以上蟹。患有聚缩虫的病蟹,白天常见在池边浅水区独立爬行,也有上岸的。河蟹体壳污物较多,活动、摄食能力减弱,继而陆续死亡,经解剖镜检查,发现病蟹的壳及鳃上寄生大量的聚缩虫。聚缩虫少量寄生时,对河蟹生长无明显影响,严重寄生时,蟹的额部、步足、背壳及鳃部都布满寄生虫,影响河蟹的活动和生长。用手指刮蟹壳上的白絮状的虫群,一般不易刮掉,用小刀刮掉后,可见甲壳受损甚至溃烂。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虫体塞满蟹鳃血管。河蟹的活动表现为无力的瘫痪状,呼吸微弱,以致停止呼吸而死,病蟹一般在黎明前死亡。对聚缩虫的防治,笔者认为关键是放在绿蟹的管理上,河蟹性腺成熟后,即变成绿蟹。按河蟹生态学原理,这时的河蟹应回到河口半咸水处进行繁育后代。而在池塘养蟹中,大部分由于个体不很大的原因而没出售,继续放在池塘饲养,这时河蟹一般已不再蜕壳,使集聚在身体上的虫体越来越多,再不像黄蟹期间,由于每次蜕壳行为而蜕掉壳表、附肢以及鳃上的虫体。因此,防止成蟹聚缩虫病的最好方法是不养2龄以上的性成熟绿蟹。

【流行及危害】固着类纤毛虫病、壳吸管虫病及莲蓬虫病在育苗期间多发生在中、后期,以5月下旬较为严重。在养成期间,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即7月下旬至9月中旬。

【防治方法】

(1)经常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洁。具体做法是在放养以前尽量清除池底污物,并彻底消毒;放养后经常换水;

(2)投喂的饲料要营养丰富,数量适宜,尽可能避免过多的残饵沉积在水底;

(3)放养密度要适宜,不可太密,以保证池中有足够的溶氧。

(4)尽量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例如经常换水,改善水质,控制适宜水温等,以加速生长发育,促使其及时蜕皮。

(5)育苗期投喂卤虫幼虫时,可先镜检,发现有固着类纤毛虫附生时,可用50~60℃的热水将卤虫浸泡5分钟左右,杀死纤毛虫后再投喂。

(6)用甲醛溶液或 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溶液全池泼洒。

(7)治疗可用浓度为0.5~1mg/L的新洁尔灭与浓度为5~10mg/L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浴,经3个小时左右,即可杀灭聚缩虫。

2.拟阿脑虫病

【病原体】蟹栖拟阿脑虫(Paranophryscarcini)隶属于纤毛动物门、寡膜纲(Olikohymenophorea)、膜口目(Hymenostomatida)、嗜污科(Philasteridae),是一种兼性寄生虫。拟阿脑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但不耐高温,生存水温范围为0~28℃,最适水温范围为10℃左右,生长繁殖盐度范围为6‰~50‰,pH范围为5~11。

【症状】受到感染的抱卵蟹,外观无明显症状,但体表及步足指节有少量破损,有的步足脱落,其体色由青色逐渐变为灰黄色;病蟹不栖息于隐蔽物内,匍匐池底或障碍物上;此外摄食减少,反应迟钝,活动能力减弱,并且肢体无力,用手抓握之无挣扎感。取感染该病中后期抱卵蟹的体液置于载玻片上,体液呈乳白色,不凝固,血液及淋巴液聚集大量虫体。通常病蟹胚胎发育正常。

【流行及危害】这种纤毛虫病原多见于养虾中,常感染虾的鳃及体表。近年来,该病在河蟹养殖中感染亲蟹较为严重,幼体偶有感染。山东卜云江(1997)和江苏阎斌伦(1998)报道,河蟹亲体因拟阿脑虫引起大批死亡。患病亲蟹及死蟹外观无明显症状,但该虫体多寄生于亲蟹残肢等伤口组织处,病蟹表现为行动迟缓,食欲下降,附肢无力,静伏于池底或岸边。解剖可见体内体液增多,显微镜检查鳃丝、心脏血液以及体表溃疡组织,可见许多纤毛虫体,即为蟹栖拟阿脑虫,简称拟阿脑虫。短期内亲蟹死亡率可达40%。

该病流行期为12月份至次年4月份,对于长期处于低温土池暂养的抱卵蟹及室内水泥池培育的抱卵蟹容易发病。河蟹经过交配和长时间的高密度越冬暂养,蟹体大多带伤,这都为拟阿脑虫的入侵大开方便之门。拟阿脑虫病发病迅速,死亡率高,可达95%以上。对拟阿脑虫病应以预防为主,因为一旦侵入血液淋巴中就很难治疗。

【预防措施】预防的措施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环境保持清洁,定期清除池底残饵及代谢废物;二是对亲蟹和其越冬设施、用具进行消毒处理。工具和设施用浓度200mg/L的漂白粉溶液泼洒或浸泡,亲蟹用25mg/L福尔马林溶液消毒3~5分钟。还可以将池水水温升至23℃~25℃,并维持3天,可降低亲蟹死亡率。

3.其他纤毛虫类病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李连祥、汪建国报道,武汉城郊鱼池于1988年4月初出现纤毛虫病死蟹的情况(实际上也是将性成熟的绿蟹继续饲养而引进的)。间隙虫、累枝虫和钟形虫都是营附着生活的纤毛虫,螺类、水草、水生昆虫以及鱼类都是这些纤毛虫的栖息场所。一般河蟹体表、鳃和附肢上稍有些纤毛虫时,对蟹没有明显的危害,随着蟹体蜕壳之后,附生在蟹壳上的纤毛虫随蜕壳被弃掉。但是,当蟹体大量着生这类的纤毛虫,特别是鳃上寄生太多时,呼吸系统受到影响,蟹体行动迟钝,不摄取饲料。久而久之,身体瘦弱,行动艰难,兼之池水不流动,故此纤毛虫越来越多。病蟹也愈来愈多,损失日趋严重。大家知道,河蟹生长过程不断蜕壳,每蜕一次壳身体增长1倍或更多。由于纤毛虫的着生,严重地影响河蟹呼吸,不摄食不活动,身体日益消瘦,致使蟹体达不到蜕壳的健壮水平。对于即将蜕壳的蟹,由于蟹体消瘦而无力蜕壳,直接妨碍河蟹的生长发育。

腹管虫和间隙虫都是虾、蟹等甲壳动物鳃上特有寄生虫,由于虫体大量繁殖,几乎布满整个鳃片,严重地影响寄主的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出现窒息死亡。在检查鳃丝时,发现鳃片的组织中黏液细胞明显增多。以上4种纤毛虫病均发生在4月初。症状表现为:起初,个别病蟹匍匐在池边和水草丛中,不怕人,身上固着许多黄绿或棕色的纤毛状物,行动非常迟钝。将病蟹放入清水中暂养,很不活跃,提起病蟹,附肢下垂,螯足无力。在水中静观病蟹,其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蟹池周围或浅水处及水草上随时可见病蟹。刚死或死后不久的蟹体,在腹面常有较多的黏液物,有时病蟹身体和附肢上无绒毛或绒毛少的个体亦发生死亡。

对以上纤毛虫病的防治方法,李连祥等人经试验确定药物全池泼洒的浓度,硫酸锌3.0mg/L。预防方法有:

(1)生石灰每亩100kg带水清塘,20天后再用1.5mg/L的高碘酸钠溶液清池1次,杀灭水中的病原体,2天后进苗种;

(2)苗种入池前先用硫酸铜浸洗消毒;

(3)当池水老化时,即水中浮游生物不多,多变清或淡茶色时,每亩水深1m用生石灰15~20kg,化水后全池泼洒1次。

对于其他纤毛虫病,现作简单介绍。

(1)薮枝螅:形似植物,属腔肠动物水螅虫纲。群体有分枝,可分螅根、螅基和螅枝三部分。以出芽生殖增大群体,常与苔藓虫和藻类丛生在一起,着生在河蟹的背面。治疗方法: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0分钟左右。

(2)苔藓虫:可形成各种群体,出芽生殖和再生能力都很强,也着生在河蟹身体上。治疗方法: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洗20分钟左右。

(3)藤壶:藤壶属蔓足类,为无柄的固着生物。体表有坚硬的石灰质板,有6对蔓枝状的胸肢,无腹肢,常固着在河蟹的背面。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河蟹个体的活动能力。如少量河蟹患病,也可将其放在1%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20分钟即可杀灭。

4.蟹奴病及防治

在蟹种和商品蟹的养殖中,往往在蟹的腹部内侧能见到一些形如绿豆大小的白色颗粒,数量有几个甚至几十个,这就是寄生于河蟹身体的蟹奴。寄生蟹奴的蟹种没有养殖意义,一是生长缓慢,二是被蟹奴寄生的商品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被渔民称之为“臭虫蟹”。因此,了解蟹的生活史等特点对于防治蟹奴病具有一定意义。

【病原体】蟹奴也是一种甲壳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颚足纲(Maxillopoda)蔓足目(Cirripedia)蟹奴科(Sacculinidae)蟹奴属(Sacculina)。蟹奴属寄生性甲壳动物,一生寄生于十足目的蟹类体内。从蟹奴的外形(白色颗粒)很难看到它有甲壳动物的特征,只有了解它的生活史才能知道它属于甲壳动物。蟹奴雌雄同体,体柔软而椭圆的囊状,褐色,既无口器,也没有附肢,只有发达的生殖腺及外被的外套膜。蟹奴寄生在蟹的腹部,虫体分蟹奴外体(Sacculinaexterna)和蟹奴内体(Sacculinainterna)两部分,前者突出在寄主体外,包括柄部及孵育囊,即通常见到的脐间颗粒;后者为分枝状细管,伸入寄主体内,蔓延到蟹体躯干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和内脏等组织,形成直径1mm左右的白线状分枝,用以吸取蟹体营养。在发育过程中,与河蟹一样,都要经过幼体阶段的变态,除无节幼体与腺介幼体外,还出现刺胞幼体。

蟹奴有很多种类,现以滨蟹蟹奴为例来简单介绍蟹奴的生活史。蟹奴亲体在卵孵出无节幼体后不久,无节幼体就离开亲体营独立生活,大约在孵化后的4~6天内,陆续蜕皮4次,经第五次蜕皮后就变为腺介幼体。腺介幼体大约进行10余天的时间,在夜间借第一触角或左触角附着于幼蟹,这时的幼蟹胸甲约宽1.2cm,在幼蟹上附着的部位为身体的背面以及附肢,但绝不是腹部。蟹奴附着幼体表面后就又开始变态,约经2天时间就由腺介幼体变成刺胞幼体,刺胞幼体前端形状为一中空的刺,该刺由蟹类的刚毛基部而连同其全部身体进入蟹类体内,并附着幼蟹的中肠上,变成分枝样的根细管,也就是蟹奴内体。根状的蟹奴内体首先缠绕幼蟹肠道,然后再蔓延到躯干部与附肢的肌肉、神经系统以及生殖器官。蟹奴有一个称为瘤状体的突起,这个突起在蟹奴寄生于幼蟹几个月后,在自己体后突起呈囊状物,在这个囊状物的破坏下,蟹的腹部出现小孔,囊状末端就穿过这个孔,向外生长,成为白色颗粒状的蟹奴外体,实际上蟹奴外体是蟹奴的柄部与孵育囊。蟹奴外体在蟹类腹部生活一段时间后就开始生育,繁殖无节幼体,当最后一胎幼体产出后,白色颗粒(孵育囊)从蟹体上脱落,只在蟹腹部留下黑色的脐状柄部。此时,蟹奴的一生宣告结束。

【症状】蟹奴是专门寄生在河蟹腹部(胸板)或附肢上的一种寄生虫,长约2~5mm,厚约1mm,体扁平,圆枣状,乳白色或半透明,以吸收蟹体液营养为生。幼体时能钻到蟹腹部刚毛处生长出根状物,有时遍布蟹体,甚至进入内部器官。感染强度是3~4个到20~30个不等。发病季节一般是7~10月份,9月份是发病高峰。该病虽不会引起蟹的大量死亡,但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蟹奴严重寄生时,能使蟹肉变臭而不能食用,故又称“臭虫蟹”。此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池塘中(含盐度在0.1%以上)发生,尤以沿海滩涂的蟹养殖区发病率较高。

【流行与危害】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长江口蟹奴在幼蟹阶段已寄生,直到河蟹发育成熟回到河口浅海时,早巳寄生的蟹奴才迅速发育。笔者于1991年10月在上海市崇明岛养蟹池看到许多蟹种均已感染蟹奴病。从崇明岛返回后,在湖泊捕捞的商品蟹中,发现1只患蟹奴病的河蟹,个体为雄性,重量约75g左右,腹脐已变形,近似雌体的腹脐,腹基内侧有许多蟹奴脱落后留下的黑色脐状痕迹。同年11月1日,笔者在梁子湖围拦养蟹试验点上发现1只患病蟹,该蟹个体约90g左右,性别为雄性,揭开腹脐,基部有9颗白色蟹奴。从以上事实至少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1)蟹奴寄生于蟹种后,随蟹种来到淡水湖泊,即脱离了半咸水环境到淡水中,此时蟹奴仍能生长发育;

(2)寄生蟹奴蟹种在淡水中仍能生长,但生长速度缓慢,不能达到商品规格;

(3)蟹病的腹部已发生明显变形。

徐一枝在上海市南汇县试验报道,经蟹奴寄生的蟹,虽没有发现大批死亡,但生长速度缓慢,11月起捕时体重仅20g左右。我们发现寄生蟹奴的蟹个体比南汇县蟹个体大一些,可能因南汇县是池塘,我们是湖泊,由环境条件不同所致。中华绒螯蟹的蟹奴随蟹种购回放入池中,到7月发病率上升,9月达到高峰,为98.1%,10月后逐渐下降,11月只有5.6%。

【防治方法】

由于蟹奴特殊的生活史和独特的体形,一般药物治疗很难奏效,因而更应重视对其积极的预防。预防蟹奴病的关键是不要购买已寄生蟹奴的蟹种。

(1)彻底清塘,用含氯石灰(漂白粉)、敌百虫和甲醛等药物杀灭塘内蟹奴幼虫。

(2)蟹池中混养20~50尾夏花鲤鱼,利用鲤鱼吞食蟹奴幼虫,控制其数量有一定作用。

(3)河蟹发生蟹奴病时,可用浓度为8mg/L的硫酸酮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或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病蟹10~20分钟。

(4)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彻底更换池水,注入新水(其盐度要小于0.1%),或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发展扩散。

【治疗方法】

(1)用20mg/L硫酸铜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2)用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蟹10~20分钟;

(3)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粉(5:2),使池水呈0.7mg/L浓度。

因蟹奴是一个囊体及从囊体发出的许多根状分枝所构成的,所以用针挑破囊然后用0.8mg/L硫酸铜浸浴30分钟,有一定疗效。以上防治方法仅供参考,关键是要在采购蟹种时进行检查,坚决杜绝带病蟹种进池。

(未完待续)

(通联: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猜你喜欢

纤毛虫蜕壳幼体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渤海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蜕壳的歌唱家
蜕壳的歌唱家
探究“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实验创新
奇异海蟑螂Ligia exotica幼体的生长特征研究
螃蟹
蜘蛛蟹:我的蜕壳“苦”旅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海洋浮游纤毛虫摄食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