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6-03-29刘文斌
刘文斌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刘文斌
(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文章是笔者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作业改革的实践总结。将学生组成若干研究小组,每次作业实行主持人轮换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综述、论文提纲,引导学生从研究的基础工作做起,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通过小组研讨会、班级报告会,小组成员共享团队研究信息,全班学生共享各组研究成果。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性教学;作业;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10
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中小学教学,1998年,美国率先将其引入本科教学改革中,目前,它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并推广,并且作为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相关资料,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研究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应深入理解这种教学理念的精神实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2013年9月承担常州工学院教育与人文学院2013级文秘二班“中国古代文学I”课程教学任务时,率先在全校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改革探索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题,申报了学校教学改革课题并获得了重点课题立项,率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改革实践探索。
一、作业改革的现实原因
我们重点在学生课后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这些探索表面上是针对课后作业,实际上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当前,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各所高校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在课时总量不能突破教育部限制的情况下,想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新课程,只能缩减培养方案内其他课程的课时。多年来,传统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已经增加了很多新课程,很多原有的课程课时被大大地缩减了。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20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大纲》曾明确规定“中国古代文学”各阶段文学的教学时数为:先秦文学58课时,秦汉文学34课时,魏晋南北朝文学32课时,隋唐五代文学58课时,宋代文学52课时,金元文学26课时,明代文学34课时,清代文学42课时,近代文学10课时,共计346课时。而现在我院的课时情况是: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三段文学总共45课时,唐宋文学48课时,元明清及近代文学48课时,共计141课时。“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课时被大幅度缩减,很多篇幅长的重要作品不能在课堂上讲授了。先秦文学中,如果连《氓》《七月》《东山》《郑伯克段于鄢》《逍遥游》《齐桓晋文之事》和《离骚》等作品都因为篇幅长而不能讲,整个课程的质量该如何保证?从保证课程质量的角度看,很多重要的作品必须要让学生学习;不但要学习,而且要深入研究。但课时又不能增加,矛盾该如何解决?我们认为课后作业可以大做文章。通过课后作业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改革的实践探索
学生课后作业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设计几次书面作业,这些作业或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概括,或是对作品艺术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而这些只是简单的分析概括。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一次安排一名主持人,由他分配研究任务,不定期组织召开研讨会解决问题,并根据组员提供的材料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提纲)。为了使每个学生都对研究质量负责,我们规定:根据每个小组提交的作业,除主持人外,全小组成员都获得相同的成绩。这样,每个人的研究质量与集体的成绩息息相关,个人要对集体负责,团队合作的理念就注入了学生的观念之中。
为了公平地给每个人提供锻炼的机会,我们实行主持人轮流担任制。为了调动学生担任主持人的积极性,我们规定:由于主持人要组织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因此主持人的作业成绩在集体成绩基础上另外加20分。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争当主持人的积极性,锻炼了他们的组织能力。
作业难度要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如第一次作业,将《诗经》分解为8个研究课题,即反映生产劳动的诗歌,反映战争的诗歌,反对剥削、压迫的诗歌,揭露统治者丑行的诗歌,反映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诗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诗歌,反映民族发展的史诗,《诗经》中的成语,要求学生写研究报告。报告要求注明主持人、参加者承担的工作,促使学生全面接触《诗经》305篇诗歌以深入研究。为了防止学生抄袭,要求研究报告必须注明符合研究要求的作品篇目,然后报告这些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学生的研究报告上交之后,教师对要认真评阅;然后,主持人召开研究报告会。由各组的主持人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每人汇报10分钟;教师对其研究报告的优缺点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再上交一份修改后的研究报告。设计此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学生充分接触作品,从研究的最基础工作做起。从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看,效果也非常理想:每个小组成员都认真地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然后将结果汇报给主持人,主持人组织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如何撰写研究报告,这样,每个成员的研究成果就为全组成员所享用。小组主持人向全班学生介绍研究成果后,其小组所承担的研究课题内容又被全班学生掌握,全班学生分专题掌握了《诗经》305篇诗歌。但学生完成的研究报告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研究,学生普遍不会写研究报告,很多学生将报告写成了多篇作品的简单赏析,不会分问题有条理地论述。经过教师事先讲解、提要求,研究中指导(我们在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实践伊始便提供了教师的电话号码和邮箱,学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随时可获得指导),课上点评,课后指导修改,学生的研究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让学生充分接触作品写出《诗经》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针对先秦散文名著的研究现状写研究综述。我们设计了8个题目,要求8组学生抽签领取研究任务,下载、阅读近两年来《左传》《战国策》《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散文的研究文章,写出研究综述。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研究综述,怎样写综述,教师提前向学生讲解研究综述的文章特点,提供研究综述文章做范文参考。
学生的作业比上一次作业质量高,很多研究综述采集资料丰富,论述层次清晰。但问题也较明显和普遍,主要问题就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述”别人观点的综述文章体例,大段地摘录别人的文章内容,作业变成了众多文章段落的拼接。另外,很多学生引述观点不注明出处,注释不合规范。经过点评和指导,学生又提交了修改稿。
在学生对《诗经》和先秦散文研究状况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第三次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一份研究论文提纲(因为学期末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撰写论文)。从这次上交的作业来看,情况不太理想:很多学生的论文选题不再选综述而另辟蹊径,论文(提纲)或论作家生平,或论作家的文学成就,所论内容往往都是文学常识或者教材中的定论,缺乏研究价值;个别文章还存在有观点而无论据,或论据有错误的问题。共性的问题是很多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如《伟大诗人——屈原》《论曹植诗歌》等。教师指导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能力“小题大做”,并对一些不合规范的论文题目提出了修改意见。吸取这次教训,我们在开展第二轮、第三轮教学时提前告知学生第二次作业(关于某个领域的研究综述)和第三次作业(阐发个人学术观点)的研究方向要一致。指导学生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时,要思考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错误和不全面的地方,为进一步参与议论寻找突破口。另外,大一的学生写文章选题要小,论述要充分、深入。由于提前做了充分的辅导和要求,后两轮教学中,学生作业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上文所举的改革实践例证主要集中在先秦文学,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是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讨论形成的,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的教学都按照教学团队集体讨论的改革精神和方法进行改革尝试,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三、作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课后作业改革对于增加学生阅读量、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益处,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部分学生不能够诚信地完成作业,作业中存在抄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潜心研究而杜绝抄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另外,在确定选题方向、锤炼文章题目、学会运用论据、正确标注材料出处等方面,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智运.论高校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2):24-27.
[2]赵莉.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9):30-32.
[3]王丙琴.略论文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6):43-45.
[4]张蕾.谈研究性教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适用性及精神契合性[J].大学教育,2013(13):122-124.
[5]王步高.大学语文应先行迈入高校研究性教学殿堂:试论重点高校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研究性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1(1):5-8.
[6]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等.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笔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10-619.
责任编辑:赵青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3.028
收稿日期:2016-02-21
作者简介:刘文斌(1962—),男,教授。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3-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