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德·能”复合型人才融合培养新模式
——“3+4”计算机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校校”“校企”协同育人

2016-03-29王筱丹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学院常州创客

王筱丹



“才·德·能”复合型人才融合培养新模式
——“3+4”计算机平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校校”“校企”协同育人

王筱丹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意信息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与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3+4”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对口专业,为了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从“才”“德”“能”三个角度进行“两所学校”“两个专业”“两个阶段”融合性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创想,使“3+4”人才更有特色。通过“3+4”这种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既有技能,又有创意,还有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3+4”;“才”;“德”;“能”;复合型人才;融合培养中图分类号:G642.0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提到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自2012年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常州旅商学校)创意信息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成为首批试点合作专业。所谓“3+4”是指学生们在职高就读三年并通过指定的考核(非高考)后直接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四年的学习过程。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才培养的宗旨是培养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培养的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即“才”,又有良好的品德及专业素养,即“德”,更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即“能”。在职教体系建设中我们将尝试把这种培养模式融合到整个七年的教学中去。在学生进入职高开始学习后,我们的资源、机会就已提供。这样,就没有“3+4”分段培养的僵硬过渡。

一、“才”的融合培养

“才”的培养即两个学校、两个专业协作进行人才培养,包括三个方面。

(一)教学大纲分段衔接式培养

为了能更好更融合地进行人才培养,两个专业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编订中已经将一些课程进行了分段衔接设置。例如“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这类专业课程,学生们在常州旅商学校学习“广告设计Ⅰ”“书籍装帧设计Ⅰ”这些课程的基础内容,为了凸显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优势,课程内容以计算机软件在课程中的运用为主,而进入常州工学院后会继续学习“广告设计Ⅱ”“书籍装帧设计Ⅱ”,针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征,这些课程不再以基本软件制作为主,而改为以激发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和理念为主。让学生直接从课程中感受到两个学校专业的深度衔接合作,而不是学习孤立的课程和内容。

(二)师生跨学校专业交流培养

虽然“3+4”的培养模式是分段培养,但是师生专业的交流是连贯的。我们“3+4”的第一届学生如今正是常州旅商学校二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现在在常州旅商学校学习,但是两年后他们就会跨入常州工学院,变成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从这样的情感角度出发,应该增强师生之间专业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可以邀请学生来常州工学院参观,从现在起就让学生建立“常州工学院也是我们的母校”的观念;可以邀请学生来听视觉传达专业相关的专业讲座,让他们大致了解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便于他们在职高期间就对未来有更好的规划和畅想;教师可以到常州旅商学校开讲座或讨论会,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减少进入本科阶段的陌生恐惧感,也便于师生间更好地进行情感和专业交流。

(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

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多年来致力于“请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国际化学习资源,这样的资源也可以分享给职高的学生。例如我们每学期都会邀请来自意大利、土耳其、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本校做专业指导和讲座,可以将这样的资源与职高的学生共享,让他们有机会提前感受中外设计理念的碰撞。再如,我们每年都会给专业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提供去国外学习深造的机会,在个人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职高的学生也可以享受这样的资源,这既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德”的融合培养

我们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会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作为一个设计师,优秀的品德及职业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团结友善是设计团队的基本要求

进入设计公司,团队合作是设计人员的基本工作方式,设计方案需要团队成员不断协作沟通和磨合才能最终完成。因此,能友好和善地与他人合作是设计的第一步。

(二)敬业奉献是设计师的专业素养

设计师是非常辛苦的职业,需经常加班加点通宵设计图纸、改方案等,学生必须从现在起就做好为事业奉献的准备。

(三)务实创新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设计是一种应用技能型的职业,它需要设计师实实在在地一步步完成作品,要求设计师做事必须务实。设计内容若要得到客户认可,必须创新求变。学校在设计课程中重点强调了设计的创新性,这是设计师的原动力,也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品德对于未来从事设计工作的学生也尤为重。因而学院不止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是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艺术与设计学院创立的“益工场”,吸纳了社会各类公益组织,向入驻的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办公设备、注册辅导、能力建设、信息共享、财务管理、办公场地、宗旨研讨、资源对接、管理咨询、项目扶持等。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帮助这些社会公益组织。只要学生有梦想,有专业知识,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可以加入这样的组织,为他人服务。目前我们本科四个年级共有一百多人为该组织的成员,常州旅商学校“3+4”班级的学生也可以加入“益工场”,利用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优势和常州工学院的学生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更好地进行配合合作,提早进入这样一个提升学生品德、品性的组织,更好地体现益工场“将人才聚集为公益组织,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在这样的服务模式中,学生既提升了创新能力,又得到了实际专业能力锻炼,更锻炼了与企业客户的交流能力。这是一个多方位多维度提升“德”的途径。

三、“能”的融合培养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特色培养内容,任何知识和专业如果只局限于课堂,不能与企业、社会接轨,就如同空中楼阁,抑或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意义。学院通过多种模式与社会各企业、组织进行深度合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一)创客营建设

LivingLab创客营公益行动是扶持“艺术创想家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整合地方高校资源,构建大学LivingLab创客实验室,立足于创意、创新、创业三个核心维度,融合国际创新教育、创客教育、项目制教学等理念,通过创意社区激发创新,在LivingLab模式下进行创新思维发展研究和启智产品的研发,践行创客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创客营从2015年5月正式启动,目前已经举行了大型创客活动5次,与多家企业单位合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创客营采用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多元化招募形式,如今也可以跨学校,“3+4”职高学生也可以加入创客营的团队,同本科同学合作组队,发挥自身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特长,将创意创新理念变成可视的直观效果,一同完成创客项目。让学生们的创意直接与企业对接,将创意变成现实,从创新创意中得到创业的机会。

(二)冠名班创建

艺术与设计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号召,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以冠名班为龙头,以合作型、融合性企业为实践基地,以创客营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如今冠名班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实到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日前与灵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变形虫招牌协会两家企业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冠名班校企合作协议,两家企业都是同视觉传达、平面计算机设计紧密相联的社会企业。合作模式除了每月几次交流参观活动以外,在教学体系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直接嵌入了冠名班的实际项目作为课题或作业。而“3+4”的班级在教学大纲中就有衔接的课程,例如,学生在常州旅商学校学习了专业课程“CI策划设计Ⅰ”,重点学习了如何用软件制作CI手册的电子版,正好可以和冠名班的企业进行实际课题合作。企业的要求是“我们需要一部分同学能有创意的头脑,有更新更具有前景的设计想法;同时我们也需要一部分同学能熟练地运用平面设计软件,将创意的理念表达出来”。常州旅商学校为企业培养了“第二种人才”,学生们在学习了专业技能以后可以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项目,通过完成项目了解技能如何运用;常州工学院为企业培养了“第一种人才”,学生在创新创意思维理念上又更进一步。完成“3+4”的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便可以走入企业、走入社会,与社会无缝对接,顺利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四、结论

常州旅商学校创意信息系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和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合作进行“3+4”现代职教体系教学建设,拟从“才”“德”“能”三个方面进行融合性人才培养,将学生培养成高品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我们的培养规划中,国外的各大联络高校、国内的“益工场”“意工厂”等社会组织、学校的创客营、冠名班等都是我们有别于其他院校、其他专业的特色。这种大到国家之间文化及专业领域的交流,小到各专业之间的协作,无一不体现我们对学生学习能力、做人品德、实践能力的重视。

高职学生的特长在于他们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能力,而我们想培养知识理论更有高度,实践能力更全面、更“接地气”的人才。希望通过“3+4”的办学,培养出既有技能,又有创意,还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也希望通过这样融合性的人才培养方式,“3+4”学生们走出学校便可以融入社会,变成社会和企业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庄亚华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3.026

收稿日期:2015-12-17

作者简介:王筱丹(1985—),女,讲师。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3-0108-03

猜你喜欢

工学院常州创客
常州的早晨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是小创客
敢想 敢做 我们是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