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评论性传记的“评”与“传”
——以《作家铁凝》为例

2016-03-29闫莉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评传铁凝传记

闫莉莉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论评论性传记的“评”与“传”
——以《作家铁凝》为例

闫莉莉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作家铁凝》是至今唯一一部以铁凝为传主的传记作品,贺绍俊采用以“评”带“传”、“传”中显“评”的创作方式;相对其荣耀的社会身份,选择从作家身份入手,全面介绍抛却社会光环之后的平凡铁凝,并从学术角度重新确立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评”与“传”的恰当处理使这部作品既真实全面地记录了铁凝的创作,又具备较高学术含量,这是一部典型的评论性传记作品。

关键词:评论性传记;《作家铁凝》;评传结合中图分类号:I206.7

评论性传记是传记与学术研究的综合。传记创作很容易产生过度演绎,传主被传奇化的危险。对于一些产生重大社会影响或者在专业领域内卓有建树的人物来说,评传是一种更为合理的书写方式。一本优秀的评传作品应该具备“评”的高度,“评”与“传”应恰当结合。2004年郑州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由谢有顺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一辑)”,包括《铁凝评传》《贾平凹评传》《金庸评传》和《余华评传》。《铁凝评传》由贺绍俊先生撰写,至此出现了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以铁凝为传主的传记作品。2006年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之后,在侯建飞编辑策划,贺绍俊先生修订之后,这部传记作品更名为《作家铁凝》,2007年由昆仑出版社重新出版。2008年5月9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解放军出版社、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省作协联合召开了《作家铁凝》研讨会。认为《作家铁凝》将铁凝的生平与创作融为一体,既描摹出作家铁凝的创作道路,也囊括了她各种创作体裁的作品①。但作为一部评传它的贡献绝不仅仅是对传主创作道路的全面描述,《作家铁凝》从学术意义上发现了铁凝在很多体裁上的开创性意义,而且评传结合的分寸把握也是其突出特点。“评”的学术性与“传”的生动性的恰当处理使这部传记作品不仅在介绍传主、普及学术上具有积极意义,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贺绍俊先生以实际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评论性传记的写作范式。

一、以“评”带“传”勾勒创作历程

谢有顺在“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第一辑)”总序中说:“所谓评传,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对作家的‘传’与对作品的‘评’并重,把作家的人生和作品当作一个整体来省察与观照,做到‘传’亲切、真实、全面、丰赡,‘评’客观、公正、系统、权威,‘传’与‘评’相互协调,互相映衬。”②“为了避免这套丛书所择定的传主也面临‘被描写’的处境,我要求作者以‘评’带‘传’,即使涉及到‘传’的部分,写的也必须是一些基本事实,而非传奇化了的场面和对话,它最终的旨归务必真实、可信。”③要做到以“评”带“传”就要找到一个“评”的切入点。铁凝无论是她作为全国作家协会主席的社会身份还是作为一名当代作家的个人身份都有成为传主为其立传的价值。那么从哪个角度切入是传记作家对传主的基本定位。贺绍俊先生作为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学者,从学术价值的考虑上选择了从作家作品的角度切入,避免铁凝的社会光环对其创作价值的掩盖。

以“评”带“传”在思想内涵的揭示上就会偏重于人生经历上的描述,材料就应该选择与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意义的重要事件。与其他当代作家相比,铁凝的童年或创作之前的经历有许多传奇色彩,有许多可以作为传记作家演绎的素材。比如幼时的“愚钝”,学习绘画的经历,与徐光耀的结识,甚至放弃科班培养的机会选择下乡等等。将这些材料加以演绎、渲染无疑也会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传记作品。但是贺绍俊先生放弃了演绎,再多的传奇也只选对其创作起步有影响的经历,通过他锐利的眼光发现了铁凝开始创作之前那些注定了她要成为作家的因素。通过铁凝与幼时玩伴之间的一件小事,传达了铁凝普通甚至并不聪明的童年,稍显“愚钝”的她并没有让家里产生重点培养的想法。提及她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暗示了外界的熏陶,铁凝从小偏爱文学,写作才能的突出终于让父亲决定带她拜见启蒙导师徐光耀,徐光耀先生的赞赏与鼓舞埋下了她的文学梦想。为了作家梦放弃了北大中文系的学习机会,选择下乡体验生活,文学创作之路正式启程。

既然选择了以铁凝的作家身份为主,那作品就应该是“评”中最重要的成分。以作品内涵的变化揭示创作心态的转变,创作心态的转变又必然是受到了生活经历的影响;从作品的发表与社会接受情况展示其并不平坦的创作之路,创作之路也是人生之路,这就是以“评”带“传”。创作之初与众不同的知青题材作品,《灶火的故事》和《哦,香雪》发表之初遭到冷遇,是她并不顺利的创作起步。《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以及《玫瑰门》基本上奠定了她在文坛上的地位,从这三部典型作品中总结出了支撑铁凝创作的三个创作源头,而对这三个源头的介绍也是铁凝人生经历的写照。1984年和1985年两年间陷入创作迷茫期,加之社会荣誉纷至沓来,社会职务带来的社会责任加大,铁凝陷入沉思,她选择不断地变换姿态,将冲突悬置起来,专心做好能做的事情,最终以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生活的心态成功调适了各种现实矛盾,也由此在《麦秸垛》中开启了探寻人性的文化领域。《孕妇与牛》成为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因为1989年政治风暴之后铁凝选择挂职,深入生活,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熟之后又进入谑趣期和凝练期,谑趣期适度的荒诞,凝练期对“关系”的思考,表现为《对面》开始男性视角的尝试,《大浴女》展开对灵魂的洗浴。最后,《笨花》是沉淀凝练之后对其三种写作资源的综合,也是作家真正成熟的标志。相对于《作家铁凝》来说陈丙莹的《卞之琳评传》完全将“评”与“传”割裂开来,全著九章中仅第一章以传记的形式介绍了卞之琳“追求者的一生”,其余八章阐述他的诗作、翻译和学术研究的成就。这样的写法使这部著作失去了传记的色彩,更像是一部研究专著。

虽然要以“评”带“传”,但也不能因“评”失“传”。《作家铁凝》清晰地勾勒出了铁凝的创作历程,在创作源头的寻找与创作转变的分析中带出铁凝的人生经历。全面而深刻地描绘出铁凝如何由一个并不聪慧的孩童成长、成熟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完整地保留了传记所应有的成分。

二、“传”中显“评”新鲜、个性的发现

评传中的“评”决不能是三言两语的简单议论,而要从学术的高度对传主的著述做出学理分析,全面吸收学界关于传主的最近研究成果,给予其在学术界科学公正的评价。作为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的专业研究学者,贺绍俊先生时刻保持着一种学理精神,不仅综合了以往研究,也有了很多对于作家、作品新鲜、个性的发现。

首先是作者认为《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最早对“新写实”的成功尝试。铁凝的第二个创作源头:家庭生活经验让她开始发现日常生活的价值,1983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发表显然是对当时主导文坛的“经典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和宏大叙事观念”的挑战与突破,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批评界的重视。即便是几年之后文坛上兴起了日常化写作的潮流,“新写实”出现,小说的创作开始强调对于日常生活的原生态处理,重视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这方面的开掘与尝试也并没有被人们所记起。同时作者还提出铁凝对日常生活的开掘与后来的日常化写作存在着重要的区别。“日常化写作是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否定崇高、质疑理想、崇尚物欲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具体到新写实小说。但是,铁凝的把日常生活引入小说叙述当中,则是对日常生活的肯定。”④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以及乡村生活的新鲜体验培养了铁凝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使她比较容易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感人的小事琐事,并将之作为创作素材。因而写进她作品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而是“有意义”的生活。

其次是《玫瑰门》在女性写作转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私人化写作的先锋。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之交,女性写作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正如金岱所说:“尤其是90年代,‘性别觉醒’这四个字几乎醒目地出现在每一篇女性评论文章中。”⑤王又平则明确地将90年代的女性小说称为“新女性”小说,以区别于此前的女性写作。这些论点的得出主要集中于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虹影等女性的个人化写作,却忽视了《玫瑰门》的作用。作者认为“无论是从‘性别觉醒’的角度,还是从‘对自己的女性不再采取回护姿态’的角度,还是从‘女性意识与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景走向历史场景’的角度,《玫瑰门》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⑥。《玫瑰门》已经标志了铁凝在作品中对待女性的立场从“倾诉”她们到“拷问”她们,从单纯的描写女性,代整个女性说话,做女性的代言人的立场转向了不再把女性看作完美的整体,而是从女性入手去追究社会的症结,对女性采取质疑、诘问和叹息的态度。这样一部作品无疑推动了女性写作的转型。另外《玫瑰门》中多次写到司漪纹的身体,生殖器部位。作者认为这些对身体的描写不仅仅是单纯的写实性描写,是铁凝较早地从身体的角度去探讨女性的生存问题。后来一些年轻的女作家兴起了私人化写作的潮流,所谓私人化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强调身体的写作。如此说来,《玫瑰门》就可以说是她们的先锋了。只是有所不同的是,铁凝并没有沉溺于身体写作,也没有在这一问题上做过多的阐释。

再次是作者认为《无雨之城》对官场的描写,体现出的社会批判比官场小说或者反腐小说先走了一步,其中的人物市长夫人葛佩云为官场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性的人物。最后是作者提出《笨花》是铁凝三大创作资源的汇合,通过华北平原的一个山村里日常生活的描写来展示20世纪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和中华民族最深重的灾难,实现了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融合。作者认为“铁凝的叙事带有革命性的意义,她通过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融合,为我们提供了观照历史的另一种方式,在这种叙事中,历史向我们展现出另一番景象,它既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颠覆,也不是变一种方式对过去进行重复。我们感受到了对过去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扬弃”⑦。在最后一章节《铁凝的意义》中作者认为“铁凝的写作实际上起到了将启蒙叙事与日常叙事这两种叙事传统融合为一体的作用”⑧。

评论性传记的作家在“评”的处理上通常是集众家之长,也会有自家的研究发现,往往这些自家观点会成为著作取胜的亮点。比如孔庆东的《金庸评传》发现了金庸小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原因在于对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的把握;李星、孙见喜的《贾平凹评传》提出贾平凹是用中国传统的美的方法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的第一人。这些新鲜的发现都成就了作品,但是相比之下,贺绍俊先生不仅从专业角度去把握作品,还将传主的创作放入整个当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之中去考察,在与整个潮流的对比中都能提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见解,并且可以基于这些见解给作家铁凝在文学史上确立一个更高更精准的定位。这些具备十足学术含量的真知灼见出现在一本传记作品中,不仅使这部作品在一般传记作品中独树一帜,同时也增加了其学术研究的分量。作为一本研究专著,《作家铁凝》推动了学界关于铁凝的研究。

三、“评”“传”结合在严谨中把握分寸

虽然评传有其自身的学术性追求,但既然属于传记就不能像学术研究一样囿于材料的充分性、论证的逻辑性等等。评传应该是学术性与文学性兼具,理性与感性交融的。“评”要显示出学术的严谨,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不可有意拔高美化传主,要用专业的评价体系和批评术语;“传”要投入感情,还原传主经历的当下,用心去领会传主在不同经历下的情感体验,用诗性的语言来描绘传主有情的人生。用感性描绘人生,用理性揭示思想。对大众来说要有趣味性,对专业学习者来说也要有学术的力量。以一般传记作品的标准衡量,《作家铁凝》全面描述了铁凝的创作历程,用饱含真情的文字介绍了铁凝的人生经历,是一部真挚优秀的传记作品。从研究专著的角度来看,作者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理论修养,提出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将铁凝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家铁凝》付印之前,铁凝对编辑说:“抛开本书中的‘我’不说,作为一本当代作家评传性作品,写得这样有感情,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有传记的分寸是不容易的。就我个人来说,这是关于我的文字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是一本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非常负责的,有批评深度的书。这恰恰是文学批评应该大力倡导的。”⑨传主本人对作品的评价想必是最为中肯。

这部传记也确实如铁凝所说真诚。在叙述铁凝的人生经历,反映铁凝形象以及展示她的性格的时候,贺绍俊先生可谓是饱含真情地、设身处地深入铁凝的生活、铁凝的内心世界中去。用诗性的描写再现了生活中的铁凝。比如去拜见徐光耀先生时的激动与紧张,面对河北作协与北大中文系两方的橄榄枝时,内心的犹疑,最后作家梦的强大力量让她毅然选择放弃接受名校培养的机会,从这些叙述中我们了解到铁凝对创作的渴望,对作家梦的执着。随着社会荣誉的到来,社会责任的增加,贺绍俊揭示出铁凝对社会职务与作家身份难以平衡的困惑,最终对作家创作的坚持,面临政治风暴清醒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这些描写又让我们看到了铁凝对创作的忠诚。另外对铁凝童年寄居外婆家的生活,下乡经历的刻画都同样饱含深情,让我们在铁凝耀眼的社会光环之下看到了一个单纯朴实的铁凝,真性情的铁凝。

反映生活中的铁凝用的是真诚,对于作家铁凝则更多的表现为严谨。把铁凝的创作放在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潮流之中,将之与各种文学创作现象相比较,在比较中给铁凝的创作一个新的定位:《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引领了“新写实”;《玫瑰门》推动了女性写作的转型,同时又是“私人化”写作的先锋;《无雨之城》比官场小说与反腐小说都先行一步;《笨花》实现了启蒙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的融合。这样看来似乎是作者在有意夸大铁凝的创作,似乎每一种文学潮流都是由铁凝引领。其实不然,在评论中作者又做出了进一步说明,比如作者认为铁凝的日常化写作与“新写实”并不存在源流关系,《玫瑰门》只是开始用身体写作来思考女性命运,并没有像“私人化”写作那样把身体上升到性学理论的高度。可见作者的评价遵守了学术研究的严谨,而并非只有传记作品中的想象。

另外作者也提出了铁凝作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香雪的风格化;《无雨之城》在故事和人物的安排上明显捉襟见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式而简单地将白己贺写成车祸死去,对照片底片的几次藏匿也存在雷同的嫌疑。这种态度是严谨也是真诚的,作者在修订《作家铁凝》时,铁凝已经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可以说是文坛最高领袖了,然而作者并没有“为尊者诲”,一味地捧高传主,而是按照自己的研究真挚而诚恳地做出评价。做到了真实严谨,也让读者认识到了全面的铁凝。

评论性传记因为对学术性的重视,“评”与“传”的分配、结合都很有讲究,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传主做恰当的取舍。总之不能顾此失彼,应力求达到一般传记与研究专著中间的最佳形式。

注释:

①胡军:《〈作家铁凝〉探求一位优秀作家的成长历程》,《文艺报》,2009年5月16日。

②③⑨贺绍俊:《铁凝评传》,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第4页,编辑寄语。

④⑥⑦⑧贺绍俊:《作家铁凝》,昆仑出版社,2007年,第75页,第123页,第239页,第245页。

⑤金岱:《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87页。

[参考文献]

[1]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丙莹.卞之琳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

[3]李星,孙见喜.贾平凹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4]孔庆东.金庸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庄亚华

doi:10.3969/j.issn.1673-0887.2016.03.012

收稿日期:2016-01-05

作者简介:闫莉莉(1989—),女,硕士研究生。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6)03-0045-04

猜你喜欢

评传铁凝传记
梅兰芳评传
转世的桃花(评传)
《林非评传》序
张庚评传
铁凝三谢张守仁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一声姥姥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