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6-03-29胡汉民
胡汉民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甘肃 定西 743000)
安定区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胡汉民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种子管理站,甘肃定西743000)
笔者在总结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接市场选品种、紧扣法规抓质量、创新机制抓覆盖等解决对策,以期促进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
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安定区第一大主导产业,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3万亩,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的收入达到1 8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良种繁育推广作为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的战略措施来抓,逐步建立了脱毒种薯三级扩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马铃薯良种推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提升全区马铃薯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一)新品种推广步伐明显加快
长期以来,安定区农业推广部门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和定西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一方面主推陇薯系列新品种,另一方面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国内外其他科研单位培育的新品种。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主要有新大坪、陇薯3号、陇薯6号,种植面积达73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积的71%。正在大力推广的品种主要有青薯9号、陇薯10号和冀张薯8号,种植面积达30万亩,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29%。近年来,安定区农业部门又先后引进国内外马铃薯新品种(系)60多个,筛选出了丽薯6号、Z2011-1、0422-19、L0527-4、L0529-4等优质高产品种,有效缓解了优质品种缺乏的问题。下阶段,安定区将形成西南部主推青薯9号,搭配种植陇薯6号、陇薯7号;东南部主推冀张薯8号,搭配种植陇薯7号、青薯9号等品种;北部主推陇薯10号,搭配种植新大坪、冀张薯8号的品种布局新局面。
(二)脱毒种薯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在微型薯生产方面:全区现有生产企业13家,拥有超净工作台200台,组培室10 000 m2,微型薯生产日光温室1 000座、网室16万m2。2014年全区微型薯生产量4.5亿粒,生产规模全国最大,产品除满足区内需要量外,主要销往内蒙、山东、福建、云南、青海、新疆等省市及省内马铃薯主产区,部分还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二是在原种扩繁方面:全区依托爱兰、凯凯、百泉、农夫薯园等九家种薯企业,按照“土地流转”的模式,建立原种扩繁基地6 000亩,其中在香泉镇和鲁家沟镇通过土地流转与集成配套高端品种、高端装备、高端技术建立5 000亩高标准原种生产示范基地,使安定区在马铃薯良种扩繁上走在了全国同类地区的前列。三是在一级种扩繁方面:按照“农户出资一半,政府补贴一半”的办法,建立一级种扩繁基地6.0万亩,2015年全区生产优质种薯达15万t,完全可满足来年一级种全覆盖用种需求。
(三)脱毒种薯覆盖率全省领先
按照“区上主抓微型薯、原种扩繁,乡镇主抓一级种扩繁”的机制,建立了原原种、原种、一级种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微型薯由政府向种薯企业订单生产;原种由种薯企业按照“土地流转”和“种植大户对接”的方式集中扩繁;一级种由乡镇种植大户和千家万户按照“就地扩繁,就地推广”的方式扩繁。2014年全区脱毒种薯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其中一级种覆盖率达到85%,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四)马铃薯种薯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安定区种子管理站按照《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严把生产、贮藏、销售关口,重点抓了基地认定、检测认证、病虫防治、档案建设、标签管理和贮藏管理等六方面工作,建立了从种植、田管、收购、贮藏到销售的“十统一”全程质量监管模式,种薯质量逐年提高。2014年区种子管理站又从脱毒核心苗生产、病毒检测和质量追溯等三个关键环节入手,狠抓马铃薯种薯质量管理工作,使全区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主要问题
(一)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目前安定区马铃薯主栽品种以新大坪和陇薯系列品种为主,这些品种普遍存在薯形不规则、芽眼较深、表皮不够光滑等缺陷,在外观形状及内在品质方面与马铃薯鲜销市场和深加工需求相脱节。如不尽快在品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将严重制约全区马铃薯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种薯质量不高
种薯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基础苗不同程度带毒。全区没有一个核心苗供应中心,缺乏整体的协调控制和必要的病毒检测,企业脱毒走过场,快繁是目的,种苗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到微型薯、原种和一级种薯的质量。二是繁种方式落后。大部分企业没有稳定的扩繁基地,种薯由企业与农户订单生产,不但基地隔离条件、轮作倒茬等方面很难达标,而且很难实现标准化的统一管理,加之收购环节质量很难控制,整体质量无法保证。三是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全区没有专门的马铃薯检验管理机构,加之经费没保障,设备不齐全,检测手段落后,导致种薯市场监管不到位,种薯质量良莠不齐。
(三)优质种薯覆盖率低
由于没有主体运作参与,一级种主要以农户互换的形式推广,推广面积小,覆盖率低,大部分一级种作为商品薯卖掉,生产上所用的脱毒种薯多为二级种甚至是三、四级种等低代种薯,退化严重,增产效果不显著。按照三级种薯推广体系要求,脱毒种薯全覆盖应该是一级种的全覆盖,按此标准衡量,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仅为65%左右,仍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四)营销体系不健全
种薯营销体系不健全,营销队伍少,手段落后,且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企业无法获得市场需求信息,生产规模无序扩张,生产品种盲目性较大,跟风现象严重,种薯销售得不到保障,这在微型薯生产中表现尤为突出,低价倾销等过度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给企业常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五)良种补贴资金不足
以2015年为例,全区调运马铃薯原种5 524 t、支出补贴资金773万元,而省上仅安排原种补贴资金504万元,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着全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对接市场选品种
品种问题仍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尽快解决品种优质化问题。建议区上在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示范推广方面,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力争利用3~5年时间,尽快从国内外现有优质品种中筛选出一批既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又符合市场需要的优质高产马铃薯品种,彻底解决马铃薯品种不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二)紧扣法规抓质量
马铃薯种薯质量是影响马铃薯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没有好的种薯质量,就不能保证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从关键环节入手,尽快解决全区脱毒种薯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是尽快建立核心苗供应中心。由核心苗供应中心委托国内权威科研单位进行茎尖脱毒,并将检测合格的核心苗提供给企业进行切断快繁,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脱毒不彻底的问题。二是建立稳定的原种扩繁基地。要支持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立一批稳定的高标准繁种基地,促进种薯生产由企业与农户的“订单生产”向“土地流转”方式转变,逐步建立可轮作倒茬的稳定的种薯扩繁基地。三是建立供种企业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原种供应环节要通过组织乡村干部、种植大户观摩,由乡镇选品种、选企业。四是抓好病毒检测与种薯认证工作。建议区上保障马铃薯病毒检测经费,加强对种薯生产全过程的检测,实行种薯质量认证制度,做到检测不合格的脱毒苗不能扩繁,不符合条件的种薯基地不认定,检测不合格的种薯不准上市销售,逐步实现种薯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检测制度化,尽快解决脱毒马铃薯种薯质量不高,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问题。
(三)创新机制抓覆盖
一是积极扶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大户引领,典型示范,辐射带动,进一步提高了脱毒种薯的覆盖率。二是实施“微型薯入户”和“一亩种子田”两大工程,积极探索马铃薯一级种全覆盖的新机制,切实解决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了一级种薯覆盖率。
(四)互信抱团促外销
要下大力气开拓市场,打造“定西种薯”品牌,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一是推动种薯企业抱团发展。要依托定西种薯协会,将区内种薯企业联合起来闯市场,实行统一签单、统一质量、
(三)对穗期的管理
玉米的穗期主要工作是肥水量需求。这一阶段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化。具体措施有:(1)积极地进行追秆肥,实施中耕一次,且灌水一次。(2)积极进行追肥和培土。做好对玉米螟、棉铃虫的防治工作。(3)及时去雄。在雄穗已近抽出但是还没有撒粉期间,对雄穗实施间行去雄。(4)喷施健壮素。在玉米的叶龄指数达到90%的时候,进行喷施玉米健壮素以达到对植株的控制,降低植株倒伏的几率。
穗期虫害发生及防治主要有玉米螟和粘虫,可施用杀螟灵1号颗粒剂或0.3%辛硫磷颗粒剂防治玉米螟;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 000~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喷雾防治粘虫。
穗期病害发生及防治主要有叶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玉米黑粉病,用20%粉锈宁乳油拌种,同时以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土壤和粪肥处理。
(四)对粒期和收获期的管理
在玉米抽穗以后,主要做到及时灌水,保证玉米灌浆时期不缺水。待玉米籽粒已经完全硬化,籽粒在色泽上出现明亮光泽时,就可以收获,因此收获期时间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建立健全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法律体系
建立和完善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综合标准体系,根据各地区玉米生长情况,因地制宜的做好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标准体系。在国家相关总标准基础上,制定县区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标准;建立和完善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评估考核体系,通过评估体系加强政府对各区域技术推广能力与技术推广成就的考评;建立和完善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监督管理体系,定期的比较区域内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成果;加大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投入,资金专用,增加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费用,鼓励企业与个人对于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资金投入,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多向的科研与推广投入机制;加大对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信息服务机构及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改造研究组织的扶持力度;制定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激励政策,主要给予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较好的地区、个人一定的现金奖励或农业发展的财政补贴,加大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农业生产的机器设备的生产与采购,尤其是与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有关设备的采购,利于推广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加大完善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推广的社会环境体系,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力量,举办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的大型演讲及印发玉米生长防病虫技术有关的宣传手册。
四、展望
在政府部门主导作用下,企业结合农民能够在玉米种植培训生长中有所收获,选育适合本市的主导品种,配合地膜覆盖及旱作节水综合配套生产技术,推广优质高效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及市场管理,加大玉米种植力度和扶持鼓励力度,落实和推广防病虫技术,促进我市玉米的增产、高产。
(编辑:刘国华)
F326.11
A
1673-9019(2016)02-00-0
2016-01-06
胡汉民(1963-),男,甘肃定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马铃薯良种生产与种薯质量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