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原传真

2016-03-29

甘肃农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养蜂劳务蔬菜

陇原传真

平凉市 探索“文化+农业”扶贫模式

平凉市在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生态文化和农业创意文化的过程中,探索出了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一批农业生产新业态,为农村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开创了新的途径。

一是把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培育产业链条、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根本目标,挖掘区域文化特色,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生农业,开发生态观光、游园采摘、民俗体验、垂钓休闲等新业态。二是在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市“文化集市”产品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选择剪纸、皮影、纸织画、泥金画、马尾荷包、根雕等民俗文化产品,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以“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为契机,围绕苹果、肉牛、蔬菜、核桃、中药材、山药等特色农业开展农耕文明活态传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字号”旅游商品和养生产品,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品牌产品,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康乐县“三驾马车”促农增收

2015年,康乐县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暖棚养殖、特色种植、劳务输出成为促农增收的“三驾马车”,也是该县2016年促农增收的新方向。

暖棚养殖圈淘金。胭脂镇郭家麻村党支部书记郭成栋2015年创办起了生猪养殖场,现在成了该镇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在郭成栋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养猪户已发展到24户,仅养猪一项户均纯收入可达到1 200多元。

特色种植地生金。鸣鹿乡以打造“康乐云杉”品牌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至目前全县育苗留床面积达3.4万亩,销售各类苗木300多万株,创收6 000多万元,苗木主产区人均纯收入48%来自育苗收入,育苗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项富民产业。

劳务输出外揽金。草滩乡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全力做好全乡劳动力状况的全面普查,摸清全乡的劳动力底数,抓信息、搞服务,强化培训,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去年该乡劳务输转3 000人(次),其中有组织输转1 100人(次),完成劳动力培训980人(次),创劳务收入1 300万元。

和政县 农民冬闲忙“充电”

隆冬时节,滴水成冰,而在和政县新庄乡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现场,却是气氛热烈,台上的老师津津有味地讲解着啤特果栽培和畜禽养殖技术,台下年龄不同的“特殊学生”们认真聆听着,并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这是和政县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一个场景。

连日来,和政县紧紧抓住当前冬闲季节,精心部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分赴各乡镇,围绕畜牧养殖、油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开发,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把农民急需的农作物高产栽培、人工种草及饲草料加工和动物疫病防治等新技术新理念送到了千家万户。劳务部门和各乡镇紧密配合,积极对青年农民进行家政、餐饮、美容美发、保安、建筑、牛肉拉面、汽车驾驶、计算机应用、烹饪、缝纫等多种专业技能培训,使一大批“技能型”农民脱颖而出。

礼县 贫困山区发展养蜂又是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近日,礼县畜牧兽医局统一安排技术人员下乡调查统计全县土蜂养殖基础信息。桥头乡贫困村高社村杜永红在山坡上放养土蜂32箱,2015年产蜜200斤,每斤30元,纯收入6 000元。“养蜂不吃粮食,不吃草料,轻松收入几千上万元”杜永红高兴地说,确实,在贫困山区利用当地花草树木药材等资源发展养蜂,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这是一条脱贫致富的甜美之路。

目前,全县养蜂农户241户,共计养蜂1 247箱,养蜂大户4户,户均养蜂30箱。全县年产蜂蜜9500公斤,蜂蜡400公斤,年销售蜂蜜8000公斤,销售收入48万元。全县养蜂主要集中在桥头、沙金、桃坪、上坪、石桥、滩坪、王坝、中坝、马河、固城等11乡(镇)。

张掖市甘州区 冬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掀起高潮

甘州区紧紧抓住冬季农闲及农民工返乡的“黄金”时机,按照“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通过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规模,大力组织开展冬季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集中培训活动,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和水平,冬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掀起高潮。

目前,安阳、碱滩、三闸、上秦等乡镇以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依托,冬季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集中培训工作先后陆续展开,1月份将培训22期2647人,占去年培训任务的26.7%。培训设计餐厅服务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农艺工、电焊工、创业培训、家禽饲养员、商品营业员、电工、装饰装修工、抹灰工、蔬菜园艺工、客房服务员等10多个市场有需求而且农民欢迎的工种,培训结束后将参加甘州区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考试,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期间采取“五项措施”确保冬季集中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平凉市崆峒区网上集市架金桥

柳湖镇是崆峒区无公害蔬菜种植的主要基地,该镇借助“互联网+”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营销模式,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站,通过线上线下交易,使柳湖的蔬菜、水果、鸡蛋等绿色农产品销售走上了快车道。目前,全镇共有40多户农户、养殖户、农家乐经营者通过微信等电商平台展示销售产品和发布信息,有4户农户开通了网店,“网上集市”真正为农民搭起了一座致富桥。

据悉,去年以来,崆峒区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电子商务扶贫步伐,大力推进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产品主导产业加快电商应用,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门路。全区建成了区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了农村电商土特产品网店67家,土特产品微店店铺76家,上传土特产品120多种,并统一标准建成乡级服务站10个、村级服务点47个,培训电商从业人员510人次,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 100万元。

金塔县精准扶贫甩“穷帽

“精准扶贫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驻村帮扶干部根据我家实际情况,给我协调8万元的精准扶贫贴息贷款,我在村里的示范园区搭建了一座日光温室,很快我就可以把穷帽子甩掉了。”金塔镇西沟村的贫困户梁佰东乐呵呵地说。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金塔县紧紧围绕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设施高效引领、特色产业拓展、肉羊扩量增效、劳务输转增收、土地流转带动、经营主体创新“六大工程”,让农户从中自主选择脱贫致富的“金钥匙”,使扶贫逐渐由“输血”向“造血”转变。至目前,全县共为570户贫困户发放产业贷款2 044.7万元,各级帮扶单位为贫困户落实帮扶资金728.31万元;投放良种羊6 497只,帮建“五配套”圈舍30座;投放铡草机等农机具215台(套);落实日光温室等高效田1 600亩;建成千亩土地流转示范点14个,流转土地1.5万亩;成立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等专业化劳务输转示范组织12个,输转农村劳动力32 452人,实现劳务收入5.28亿元。

靖远种好“菜园子”鼓起“钱袋子

从农村人丰收的“菜园子”,到城里人满满的“菜篮子”,再到农民越来越鼓的“钱袋子”,“十二五”期间,靖远县按照“围绕特色建基地、重视科技扶龙头、保障质量扩规模、打造品牌创市场”的思路,不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蔬菜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实现了新突破。截至2015年底,全县蔬菜播种总面积达50.2万亩,总产量达20.94亿公斤,总产值达17.2亿元。靖远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和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目前,靖远县共有蔬菜加工、保鲜、运销龙头企业14家,蔬菜产供销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基本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依托完整的蔬菜产销网络,靖远县已与全国300多家批发市场、零售市场、100多所高校及超市建立了购销关系,通过“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模式,全国20多个省市及国外市场都有“靖远蔬菜”的身影。

(编辑:张琼琼)

猜你喜欢

养蜂劳务蔬菜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多甜蜜养蜂科技有限公司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奇怪的蔬菜
蔬菜
养蜂人用上养蜂专用车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养蜂女状元
浅谈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过错责任归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