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害虫褐边绿刺蛾和褐刺蛾的发生与防治
2016-03-29王传锐,王光波
林木害虫褐边绿刺蛾和褐刺蛾的发生与防治
本文通过对褐边绿刺蛾和褐刺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褐边绿刺蛾;褐刺蛾;形态特征;防治措施
褐边绿刺蛾和褐刺蛾在河南省各地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悬铃木、枫杨、杨、柳、榆、核桃、桃、李等多种林果植物。其中,褐边绿刺蛾初龄幼虫群栖危害,啮食叶肉,仅留下表皮,呈网状,使叶片透明;3龄以后取食叶片,造成缺刻和孔洞,6龄以后多从叶缘向内蚕食,严重时能将叶片吃尽,仅剩叶脉。褐刺蛾幼龄幼虫多群集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和叶脉,被害叶显现白色或半透明斑块等,影响树木生长,危害严重时会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
1 形态特征
1.1褐边绿刺蛾。卵扁平,椭圆形,长径约1.3 mm,短径约0.9 mm,浅黄绿色。蛹卵圆形,长约13 mm,宽约9 mm。棕褐色。茧近圆筒形,长约16 mm,宽约9 mm,棕褐色。幼虫体长25~28 mm,宽约8 mm。头红褐色,前胸背板黑色,身体翠绿色,背线黄绿至浅蓝色。中胸及腹部第8节各有一对蓝黑色斑,后胸至第7腹节,每节有2对蓝黑色斑,亚背线带红棕色,中胸至第9腹节,每节着生棕色枝刺1对,刺毛黄棕色,并夹杂几根黑色毛。体侧翠绿色,间有深绿色波状条纹。侧腹面自后胸至腹部第9节均具刺突1对,上着生黄棕色刺毛。腹部第8、9节各着生黑色绒球状毛丛1对。雌成虫体长15~17 mm,翅展36~40 mm;雄成虫12~15 mm,翅展28~36 mm。头部粉绿色,复眼黑褐色;触角褐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近基部十几节为单栉齿状。胸部背面粉绿色。足褐色。前翅粉绿色,基角有略带放射状褐色斑,外缘有浅褐色线,缘毛深褐色;后翅及腹部浅褐色,缘毛褐色。
1.2褐刺蛾。卵扁长椭圆形,长径1.4~1.8 mm,短径0.9~1.1 mm,卵壳极薄,初产时为黄色,半透明,后渐变深。蛹卵圆形,长14~16 mm,宽8~10 mm。初为黄色,后渐转褐色,翅芽长达第6腹节。茧呈广椭圆形,长14~17 mm,宽12~14 mm,灰白或灰褐色,表面有褐色点纹。初孵幼虫体长2~2.5 mm,宽约1 mm,体色淡黄,除体背与体侧具微红色线条外,余无明显斑纹,背侧与腹侧各有2列枝刺,枝刺上着生浅色刺毛;老熟幼虫体长约35 mm,体绿色,背线天蓝色,亚背线各节有肉状突起丛刺1对,第三胸节及腹部第1、5、8、9节背面的刺瘤特长。成虫体灰褐色。前翅灰褐带紫色,散布有雾状黑点,前缘内半部和外部较灰白,有两条暗褐色横线;中横线略外拱,从前缘约2/3之处伸至后缘1/3处,内侧较暗,似影状,外衬灰白色边;外横线较直,从前缘1/3处伸至臀角,内衬影状带,外侧较暗;外横线与臀角间有一紫铜色梯形斑。雌蛾体色与斑纹均较雄蛾为淡。
2 生态习性
2.1褐边绿刺蛾。在河南省褐边绿刺蛾1年发生2代,越冬幼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第1代幼虫发生期在6月末至7月份,成虫发生期在8月中下旬。第2代幼虫发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10月上旬幼虫陆续老熟,在枝干上或树干基部周围的土中结茧越冬。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卵产于叶背,数十粒成块,呈鱼鳞状排列,卵期5~7 d。幼虫孵化后,低龄期有群集性,并只咬食叶肉,残留膜状的表皮;大龄幼虫逐渐分散危害,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成虫具趋光性。
2.2褐刺蛾。在河南褐刺蛾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越冬幼虫于5月上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产卵。6月中旬开始出现第1代幼虫,至7月下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8月上旬成虫羽化,8月中旬为羽化产卵盛期,8月下旬出现幼虫,大部分幼虫于9月底10月初结茧越冬。初孵幼虫能取食卵壳,每龄幼虫均能啮食脱皮,4龄以前幼虫啮食叶肉,留下透明表皮,以后可咬穿叶片,形成孔洞或缺刻。4龄以后幼虫多沿叶缘蚕食,仅留主脉,幼虫老熟后自树干爬下或直接坠下,然后寻找适宜的场所结茧化蛹或越冬。幼虫喜结茧于疏松表土层中,草丛间,树叶垃圾堆中和石砾缝中,入土深度多在1 cm以内。成虫具强趋光性,每天傍晚开始扑灯,而以晚上8:00前扑灯最盛,以后逐渐减少。对紫外光和白炽光有明显的趋性,但对红、绿、紫各色灯光反应较差。成虫白天在树荫、草丛中停息。
3 防治方法
3.1褐边绿刺蛾。一是人工防治。秋冬季早春消灭过冬虫茧中的幼虫,及时摘除虫叶,杀死刚孵化尚未分散的幼虫。结合整枝、修剪、除草和冬季清园、松土等,清除枝干上、杂草中的越冬虫体,破坏地下的蛹茧,以减少下代的虫源。二是灯光诱杀。利用成虫趋光性的生物特性,利用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生物防治。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蛾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于低龄幼虫期喷洒10 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或于较高龄幼虫期喷500~1 000倍液的每毫升含孢子100亿以上的Bt乳剂等。四是化学防治。幼虫盛发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1 000~1 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
3.2褐刺蛾。一是人工防治。清除越冬虫茧,刺蛾越冬代长达7个月以上。此时农、林作业较空闲,可根据不同刺蛾虫种越冬场所之异同采用敲、挖、剪除等方法清除虫茧。虫茧可集中用纱网紧扣,使害虫天敌羽化外出。为免受茧上毒毛之害,可将茧埋在30 cm深的土坑内,踩实埋死。二是物理防治。成虫具较强的趋光性,可在成虫羽化期于19:00~21:00用灯光诱杀。三是化学防治。刺蛾幼龄幼虫对药剂敏感,一般触杀剂均可奏效。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1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 500倍液与5.7%甲维盐2 000倍液混合液喷杀幼虫,连续防治1~2次,间隔7~10 d防治1次,可轮换用药延缓抗性的产生。四是生物防治。刺蛾的寄生性天敌较多,注意保护利用;刺蛾幼虫的天敌有白僵菌、青虫菌、枝型多角体病毒,均应注意保护利用。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王中武,张秀花,扈艳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15.
[3]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昆虫分类室叶甲组.双斑萤叶甲研究简报[J].昆虫学报,1977 (04):115~117.
464000河南省信阳市南湾实验林场王传锐王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