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窥高职技能大赛冷思考与对策

2016-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8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大赛

杨 帆

(1.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管窥高职技能大赛冷思考与对策

杨帆1,2

(1.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2.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41)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对高职技能大赛的高热度、高投入所产生的诸多负面现象与影响,进行了冷静分析与思考,对技能大赛中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利于高职技能大赛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专业

近年来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高职院校为了争取好的名次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队参赛.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当今国内高职教育的方向引领和高技能人才造就的形式之一,人们似乎听到更多的是赞扬声,以及对大赛出发点与竞技形式的宣传.然而,在职业技能大赛热中各院校夹杂着很多急功近利和与高职教育不相称的“错位”现象.如何做好学、赛结合,学生都有机会公平参与,将技能大赛的高热度、高投入回归到理性,高职院校还需要更多的冷静与思考.

1 大赛热背后的现象

由政府主办的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从1995年发展至今,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大赛组织程序也逐渐规范,从各职业院校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每一次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从通知到省级预选期间,为争取省级职业技能项目的承办单位,各院校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序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背后是竞技项目的主动权与利益问题.自己搭台自己唱戏,尤其在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目前全国性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设计相对较全面,但不可能包含目前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方向,有的专业有全国性的职业技能大赛,而有的专业只有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行业竞赛应当更具有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的针对性,但很少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因为政府主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使各高职院校“热情高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美誉度与竞争力的体现.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今天,自主招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之一,生员竞争已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如获有级别的政府技能大赛奖,自视为是一种办学“实力”的体现,也是提高美誉度的最有效的手段.作为政府主办的竞赛,其公信力和影响力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似乎只有政府主办的才是正统的.有的高职院校在实训设施投入方面捉襟见肘,为了组织少数学生参加技能竞赛,竟然投入上百万元进行赛前训练与辅导,目的是要打造这种“实力”与美誉度,以进一步放大社会影响,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其次是利益的驱使.如获得政府技能大赛奖不仅可以扩大院校的影响力,更容易获得主管部门的支持,争取政府的优先项目和经济扶持.有的中部省份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把获得全国性由政府主办的技能大赛奖项与教学成果奖直接挂钩.始初是鼓励与引导院校重视,后来竞赛项目增多,奖项与成果转换制度没有及时修订跟进,造成以技能大赛转换的教学成果奖滥发.努力搞科研不如当竞赛指导教师成果奖来得快,己成为专业教师趋之若鹜争当辅导教师的主要原因,挂名指导教师也由此层出不穷.造成利益分配不公,人为矛盾突出.

再是造成教育不公.参赛选手很多是在学校小范围内选拔或推荐出来的,学校高投入“开小班”技能赛前强化训练等组织形式.进入小班学习的学生,可以不上课,不考试,可以用竞赛成绩“代替考试”成绩,与鼓励学生参赛初衷存在一定的偏差,成了走了样的“以赛代学与以赛代考”现象.大赛热多了随意性,少了规范性.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学资源,把大众职业教育办成了迎赛突击队.这种突击性的“小班”制不利于促进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也由此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公.

最后是赛风赛纪问题.赛风赛纪事关竞赛过程的公平、公正与透明,省级大赛经过多年来的组织,相关竞赛要求已逐步走向规范,赛风赛纪也有明显好转,投诉率也在逐年下降,但也存在着诸多有待于调整与提高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省级选拔赛,有的竞赛项目在加试专业理论方面存在一无大纲,二无题库,由承办院校组织专家甚至是本院专业教师参与出题.既当导演,又当演员,甚至不回避,存在其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也就出现有的承办院校靠出题,组织评审专家等承办优势获奖,也就有承办院校的理论成绩往往高于其他竞赛参赛院校,专业技能成绩靠理论成绩去提升总成绩,从而获得参加国赛资格,有时也出现过省赛一等奖参与国赛却一无所获,多次与奖无缘的怪现象.

凡此种种,职业技能大赛热的背后出现以上现象不是偶然的,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心态,是造成顾此失彼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也可以发现自己与同类院校的差距,以及院校本身的不足与问题.跳出大赛看大赛就容易发现问题,当事者也清,旁观者更明.

2 大赛不能只是“嫁衣”,应重在“内功”

职业技能大赛不能只是“嫁衣”,除了高调的过程与结果,追求“功利”与美誉度,应重在引领与强化“内功”,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职业技能大赛应理性回归,查漏补缺客观面对当前高职教育的现实.当前高职院校越建越多,校园面积越来越大,生员却逐年萎缩,尤其是地方性高职院校综合比较“短板”明显.在建设应用性大学呼声最高的当今,中职可以直接升本,虽然打通了高职的“立交桥”,打破了高职发展的瓶颈.但是,高职在两者之间,就容易成为职业教育的“夹心饼干”,加重了高职发展的危机感.改革高职教学模式,优化课题结构,拓展学生培养路径,强化与校企的无缝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当前高职的发展,高职院校仅靠一所院校单打独斗去面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肯定困难重重.当然“抱团取暖式”的各种名目院校联盟,虽然纵向多了联系,横向多了借鉴,归根到底是为了争取更多机会,不被边缘化,有利于各自更好地发展.同时“抱团取暖式”的结盟也容易形成一种势力范围,对于改革与发展,也有时会固步自封,错失良机.尤其面对这种政府主办的职业技能大赛,院校联盟似乎多了一定的优势与主动权.

随着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与参与院校的增多,商家也发现了很好的商机,研发了相应的竞赛软件,使职业技能大赛渗透了较多的商业成份,也增加了参赛院校的竞赛成本.竞赛软件有利于规范操作过程,但过于程式化的操作也不利于选手的创新与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现.

由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职业技术教育赛事,这种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大赛,每个类别的专业评委中也会邀请少数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以体现其职业性.

但大多数评委是各高校的教师,即使是行业和企业专家,大多数来次企业管理层,真正一线的高级技师甚少.只要有行业或企业人员参与,就有其代表性,好像一桩临时的校企“婚姻”,除了看上去隆重的“婚礼”,就是漂亮的“嫁衣”,至于校企两相情愿和志同道合“过日子”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貌合形离这种表面上的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对职业技术教育外表固然重要,高职学院脚踏实地练好“内功”,才能真正使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应根据各高职学院的自身实际,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校企融合.注重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在职业技能基础上下慢功夫,避免偏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教育倾向.

3 技能大赛冷思考后的对策

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当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之一.学校不能仅局限于以奖项论英雄,应冷静地分析技能大赛在选择竞赛时间、吸引学生参赛、组织形式、项目设计、以及引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何确保技能大赛能真正达到实效,充分发挥大赛作用,就需要有意识地探索学生人人能参与的学、训、赛组织形式和有效途径.

一是组织理念上纠偏: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以功利为主的实用主义理念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教育应在学生为上,学习为大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与可能,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以职业技能大赛助推教学,避免“醒得晚、起得早”,“竞赛为上、获奖为大”的认识上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唯有加强学习与吸收才能应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变化.

二是组织方式上改进:高职学院的技能大赛首先在组织方式上进行改进,如何将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入到课程中,就需要不断地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改进目前职业技能大赛以小范围部分同学参与,到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转变.就需要学校经常与企业组织如“职业技能竞赛月”、“竞赛周”等相关活动.改进目前单一的进行现场竞技,努力拓展相关专业网上操作比赛.这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而且使学生能直接受益和社会普通认同.学生在校不仅能学到职业技能,积极参与大赛获得奖项,更重要的是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有更多同等“赢得未来”的机会.高职学院应为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教学氛围和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上优化: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虽然进行了多年的优化与改进,实训条件也在逐年改变.因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很难摆脱“次品教育”和“断头教育”的传统观念束缚.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形式大于效果,地区差别明显.如何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相适应,专业技能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就需要从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不断优化.紧跟行业前沿与发展趋势,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常改常新.真正实现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在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中不缺位,教学方式不错位.用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解决实训环节中的现实与缺失,以及项目化教学过程的提升.

四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技能提升:教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之一.当前高职专业教师来源单一,职业技能证书结构不合理,要求和标准不一.企业有一定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人员因学校用人制度等原因,难以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共享.目前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取证形式多样.很多高职学院所宣传的高比例“双师型”教师队伍,多是以短训学习而获得的“双师”素质证书.而真正参加技能锻炼和劳动部门的技能竞赛而获得的证书甚少,这些证书与短训取得的证书没有明显区别.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简单化,高证低技现象普通存在,社会认可度低,这些必将影响到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就需要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学习常态化.实现校企融通,资源共享.对现有职业技能证书进行梳理,定期量化检查,避免“船到码头、车到站”,为“双师”而“双师”的怪异现象,真正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与发展.

五是教学评价应与职业岗位中的技能要求相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价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不同的专业评价要求各异,测重点也不尽相同.目前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与职业技能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将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与职业技能大赛评判要求相一致,与职业岗位中的技能要求相适应.就需要从传统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中突出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避免因人情因素影响评价的公平性与透明度,努力探寻符合高职教学要求与职业需求的契合度与平衡点.

6 结论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已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高职教育的结构不尽合理、体制机体制不畅、办学条件薄弱等问题的同时,职业技能大赛是目前职业院校同台竞技交流比较理想的平台之一.从高职技能大赛现象中不难发现诸多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问题,就需要从大赛组织和参与者的观念、过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在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与纠正部分大赛组织过程中的“错位”与缺失现象.

高职院校对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应理性面对,求实进取,固本增源.尤其针对高职技能大赛中“重赛轻教”,“重器轻道”等现象令人忧虑,“打铁还得自身硬”,应戒浮躁、强内涵、走特色.沉下去并经过一番历练,踏实做好专业建设,不求大而全,重在专而特.所以,职业技能大赛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民生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院校必争的“登陆场”.就需要高职学院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抓住发展机遇,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为高职教育的发展释放多样化的人才红利.

〔1〕辛文琦.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力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5).

〔2〕张义珑.测量技能竞赛成绩评定的思考与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

〔3〕雷声勇,许梅艳.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85).

G712

A

1673-260X(2016)09-0255-03

2016-06-09

安徽省名师(大师)工作室(2015MSGZS185)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竞赛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