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繐衰服制及其消亡

2016-03-29扈扶桑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礼学仪礼制度

扈扶桑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论繐衰服制及其消亡

扈扶桑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本文介绍了繐衰服制在服饰、服丧对象、服丧时间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其与“五服”之间的等级关系,并追溯了繐衰服制的历史命运。秦汉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完善,繐衰服制原本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逐渐趋于瓦解,其最终命运只能是退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繐衰;《仪礼·丧服》;“五服”制度;礼学

谈到中国传统丧服制度,大家普遍熟知的是“五服”制度。其实在“五服”之外,还有繐衰服制。《仪礼·丧服》中记载,繐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丧服服制。在秦汉以后完善的“五服”制度体系中,已经没有繐衰的位置。清曹元弼曾说:“凡丧服有五,曰斩衰,曰齐衰,曰大功,曰小功,曰缌麻。别有繐衰,不在五服中。”[1]17本文通过分析《仪礼》文本,介绍繐衰服制的情况,并追溯其逐渐消亡的历史命运。

一、繐衰服制情况

中国传统丧服制度一般包括服饰制度、服丧对象、服丧时间等内容。古代关于繐衰服制的记载,见于《仪礼·丧服》及郑玄注:

繐衰裳,牡麻绖,既葬除之者。《传》曰:“繐衰者何?以小功之繐也。”郑注曰:“治其缕如小功,而成布尊四升半。细其缕者,以恩轻也;升数少者,以服至也。凡布细而疏者谓之繐。”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传》曰:“何以繐衰也?诸侯之大夫以时接见乎天子。”郑注曰:“接犹会也。诸侯之大夫,以时会见于天子而服之,则其士庶民不服可知。”[2]975-976

《记》:“繐衰四升有半,其冠八升。”郑注曰:“此谓诸侯之大夫为天子繐衰也。服在小功之上者,欲著其缕之精粗也;升数在齐衰之中者,不敢以兄弟之服服至尊也。”[2]1033

这段对繐衰服制情况的文字记载(包括《经》文、《传》文、《记》文、郑注),是我们今天了解繐衰服制的基本文献。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情况加以介绍。

(一)服饰

1.衣裳四升半

“升”数是在周代二尺二布幅的宽度内麻缕的股数,每升80股,繐衰四升半即360股。一般来说,升数即股数越少,麻缕就越粗,麻布也就越粗糙;升数即股数越多,麻缕就越细,麻布也就越精细。《丧服记》曰:“(斩)衰三升,三升有半。……齐衰四升。……繐衰四升有半。……大功八升,若九升。小功十升若十一升。”[2]1032-1033可见,繐衰服升数仅比斩衰、齐衰略多,而大大少于大功、小功。据《传》文,又可知繐衰麻布的麻缕粗细是与小功相同的。小功十升或十一升,其麻缕较斩衰、齐衰、大功最细,而繐衰用小功麻缕,又仅四升半,可见其麻布极其稀疏,所以郑玄才会说“凡布细而疏者谓之繐”。这是繐衰所用麻布的特殊性,即以小功麻布麻缕之粗细而织成的四升半的麻布。

2.冠八升

繐衰冠所用麻布不同于繐衰衣裳的四升半,而是用八升,即麻缕640股而织成的麻布。其麻缕材质、粗细应与繐衰衣裳麻缕相同。

3.绖用牡麻

绖即麻带,分首绖、腰绖两类,斩衰至缌麻都有首绖、腰绖,只是材质粗细不同。繐衰也有首绖、腰绖,其材质为牡麻。丧服中用麻分苴麻、牡麻、澡麻三种,《丧服传》曰:“牡麻者,枲麻也。”[2]900枲麻即不结子的雄麻,较苴麻(即结子的雌麻)细,较澡麻(经过水沤脱胶之后的麻)粗。一般来说,斩衰用苴麻,齐衰、大功用牡麻,小功、缌麻用澡麻。繐衰绖用牡麻,与齐衰、大功同。但是,《经》《传》《记》文以及郑注对带、屦的情况并没有明文规定。贾公彦认为带、屦也是与小功相同的:“此不言带屦者,以其《传》云‘小功之繐也’,则带屦亦同小功可知。”[2]975可见,繐衰服饰兼有齐衰、大功、小功服饰之特点。

(二)服丧对象

诸侯之大夫为诸侯之臣,诸侯为天子之臣,所以诸侯之臣与天子并非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是所谓“陪臣”。《礼记·曲礼下》云:“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3]195又《仪礼·丧服·斩衰章》云:“诸侯为天子。《传》曰:‘天子至尊也。’君。《传》曰:‘君至尊也。’”[2]884诸侯与天子、诸侯之大夫与诸侯,都是直接的隶属关系,都服丧服较重的斩衰服。诸侯之大夫和天子并没有这种直接的隶属关系,但《仪礼》仍规定前者为后者服繐衰。据《传》问和郑注可知,繐衰虽是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所服,但并非某一诸侯之大夫全部为天子服繐衰,只有那些曾经受天子接见的大夫才为天子服繐衰,士、庶人等则不为天子服繐衰。

(三)服丧时间

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繐衰,在天子下葬之后就可以除服。而《礼记·王制》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3]512《礼记·礼器》亦载:“天子崩,七月而葬。”[3]963可见,天子由驾崩到下葬,总共经历七个月,所以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繐衰的服丧时间也是七个月,服繐衰七个月之后即可除服。

此外,与传统“五服”制度相对比,繐衰服制也反映出了繐衰相较“五服”之等级地位。繐衰作为“五服”之外的一种特殊服制,仅适用于曾受天子接见的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丧这一种情况。但由于它独立于“五服”制度之外,在服饰上又间有齐衰、大功、小功的特点,这就造成它与“五服”之间等级关系的复杂性。

从守丧期限来看,繐衰七月,长于小功五月,短于大功九月,《繐衰章》在《丧服》中的位置(位于《大功章》下、《小功章》上)即是出于此种考虑。贾公彦《疏》云:“此繐衰是诸侯之臣为天子,在大功下、小功上者,以其天子七月葬,既葬除,故在大功九月下、小功五月上。”[2]975仅从守丧期限角度分析,可以认为繐衰是一种重于小功而轻于大功的丧服。

但是,如果从丧服的服饰角度来看,则又有所不同。《丧服记》:“(斩)衰三升,三升有半;其冠六升,以其冠为受,受冠七升。齐衰四升,其冠七升,以其冠为受,受冠八升。繐衰四升有半,其冠八升。大功八升,若九升。小功十升若十一升。”[2]1032-1033繐衰在衣裳、冠等方面,比斩衰、齐衰升数多,比大功、小功升数少。根据“升数越少,丧服越重;升数越多,丧服越轻”的原则,繐衰又是一种重于大功而轻于齐衰的丧服。

二、繐衰服制的历史命运

丧服制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以亲属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疏等级。服丧者根据自己与死者的亲疏关系来服相应的丧服,亲则服重,疏则服轻,并且这种着服关系一般是双向的。二是以政治关系为纽带的尊卑等级。这种关系仅限于斩衰、齐衰两种服制,且一般为单向的着服关系,即政治地位卑下者为尊崇者着服。繐衰服制属于第二种类型,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繐衰就是从尊卑等级角度规定的(但并非所有地位卑下者都为尊崇者着服,是否着服还要看尊卑之间的恩情)。

亲属血缘关系是一种比较固定的社会关系,只要人类继续繁衍下去,这种通过婚姻、繁殖而产生的亲疏血缘关系就必然存在,且亲疏关系一般较为清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则不同,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国家政治形态的变革而发生一定的改变。比如在西周时期,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大夫都是直接的隶属关系;而诸侯之大夫与天子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二者之间虽有尊卑,但并不必然地需要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丧,前者之所以为后者服丧,是因为其曾受后者接见,二者之间有恩情。而在秦汉以下,随着中央集权制的逐渐形成和加强,诸侯这一夹在天子与臣民之间的政治角色不复存在,天子与臣民的关系就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随着尊卑等级关系的加强,服丧制度也必然发生改变。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平等观念的逐渐深入人心,政治上的等级原则上已经消失,领导与下属在人身关系上是平等的,这种基于政治尊卑等级的丧服制度也必然要消失。

繐衰这一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的特殊服制,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一)突破政治尊卑等级而用于亲属血缘亲疏关系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开始衰落,开始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天子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礼崩乐坏”的事情层出不穷,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卫献公为其弟子鲜服繐衰服事:

卫宁喜专,公患之,公孙免馀请杀之。……夏,免馀复攻宁氏,杀宁喜及右宰谷,尸诸朝。……子鲜曰:“逐我者出,纳我者死,赏罚无章,何以沮劝。君失其信,而国无刑,不亦难乎。且鱄实使之。”遂出奔晋。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止使者而盟于河。托于木门,不乡卫国而坐……终身不仕。公丧之,如税服终身。

杜预《集解》曰:

税即繐也。《丧服》繐縗裳缕细而希,非五服之常。本无月数,痛愍子鲜,故特为此服。此服无月数,而献公寻薨,故言终身。[4]1073-1074

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公孙免馀杀死了在卫国专政的宁喜,而子鲜曾与宁喜一起帮助卫献公复辟,为此子鲜出奔到晋国的木门(今河北河间县西北),但并不仕晋,不久去世。卫献公为表哀悼,为子鲜服繐衰。繐衰本是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所服丧服,而卫献公为兄弟服,显然是与繐衰的服制相违背的:第一,繐衰本是卑者为尊者服,而卫献公为子鲜服繐衰属于尊者为卑者服,与繐衰服制相违背。第二,繐衰本是建立在政治关系上的一种服制,而卫献公为其弟服繐衰,有以血缘亲疏为服丧依据的意味,这自然也与繐衰服制相违背。

《礼记·檀弓下》亦载服繐衰事:

叔仲皮学子柳。叔仲皮死,其妻鲁人也,衣衰而缪绖。叔仲衍以告,请繐衰而环绖。曰:‘昔者吾丧姑、姊妹亦如斯,末吾禁也。’退,使其妻繐衰而环绖。[3]440

叔仲皮、叔仲衍为鲁国叔仲惠伯(?—前608)之子。叔仲皮去世后,叔仲衍告诉叔仲皮之子子柳,其妻当为叔仲皮服繐衰之服,并称“吾丧姑姊妹亦如斯”。可见,春秋时繐衰虽是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所服,但已有将之应用到“为姑、姊妹”、“妇人为舅姑”服丧之中。郑玄批评了这种不合礼制的行为:“妇人以‘诸侯之大夫为天子之衰’、‘吊服之绖’服其舅,非。”[3]440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原本仅限于“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所服的繐衰服已经突破政治上的尊卑等级关系,而应用于亲属血缘的亲疏关系之中。

(二)东晋恭帝时对繐衰服制的争议

秦汉以来,废封建、置郡县,天子与士大夫之间的诸侯国君这一等级逐渐消亡。汉魏两晋时,可以说是封建制、郡县制并行的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仍有大量宗室藩国。其与先秦诸侯国的地位已有很大不同,但仍作为天子与士大夫之间的一个阶层存在。所以,繐衰服制一直存在。东晋时期,恭皇后去世,当时对蕃国之臣为皇后服丧之制即有争议。唐杜佑《通典》卷八十一《蕃国臣为皇后服议》载:

晋恭皇后崩,时东海国臣弘据刺问礼官。太学博士谢诠按:“《仪礼》,诸侯之大夫为周王繐缞,至葬除,有正文。《传》曰:‘诸侯之大夫,时接见于天子也。’至于周王后崩,无丧服之制。周王天下父,周后天下母,诸侯大夫宜服繐缞,称情为得。”又刺问云:“昔元、明二帝崩时,朝臣皆服斩缞,诸国臣繐缞七月。今朝臣既为皇后齐周,则国臣宜有差降,不得亦繐缞也。”谢诠答曰:“繐缞止于七月,故无降。错综记例,亦谓应有服,正疑于无降耳。按伯叔母与伯叔父,恩义有深浅,而服亦同齐。曾祖与宗子母、妻,服无差降。推此,则何必皆降乎,将以取节于既葬,故无等耶?”[5]2217

从东海国大臣弘据之语“昔元、明二帝崩时,朝臣皆服斩缞,诸国臣繐缞七月”中,可知东晋之时,繐衰服制仍然实行。而恭皇后去世,太学博士谢诠认为根据“周王天下父,周后天下母”的原则,“国臣”可以服繐衰。而东海国臣弘据指出,元、明二帝驾崩时,“朝臣”为二帝服斩衰,而通行的为皇后服丧服为齐衰一年,这是因为“朝臣”为天子、皇后所服丧服是有差降的,“国臣”也应该有这种差降。既然“国臣”为天子服繐衰,为皇后服丧就不能仍服繐衰。谢诠指出:繐衰丧期仅七月,既葬而除,已经是最短的丧期了,不能再有差降了。可见到东晋时期,繐衰服又开始用于“国臣”为皇后之服。

(三)唐代繐衰服制的消失

汉魏两晋时期,诸侯及地方长官仍然是诸侯国君这一阶层的充当者,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自辟僚属。这些僚属与诸侯、地方官之间就有某种意义上的“君臣之恩”,而与天子之间并无直接的行政关系,故繐衰作为先秦时诸侯之大夫为天子服的服制,仍有存在的客观基础。至隋唐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设三省六部制,任官之权全部收归吏部,由皇上裁决,地方已无任官之权,繐衰服制存在的土壤已基本不复存在。因此,唐开元二十年(732)颁行《大唐开元礼》时,其中凶礼部分在记载“五服”制度时,已不再收繐衰服,也不再有关于诸侯国臣为天子服丧服制的记载。繐衰这一“五服”之外的特殊服制也就消失了。

三、结语

繐衰作为“五服”制度之外的一种特殊丧服制度,在先秦的宗法分封之下,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随着分封制的瓦解以及变异,繐衰服制试图突破政治上的尊卑等级,而用于亲属血缘亲疏关系,但“五服”制度的完整体系已很难给繐衰服制留下生存的空间。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和完善,繐衰服制所依赖的“天子—诸侯—诸侯之大夫”的政治关系已经瓦解。繐衰服制未能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原本赖以存在的政治基础又趋于瓦解,其最终命运只能是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曹元弼.礼经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郑玄,贾公彦.仪礼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5]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On the Dress System of “Suicui” and Its Disappearance

HU Fu-sang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uicui” mourning apparel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pparel style, mourning objects and the time of mourning. It also discuss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Five Grades of the Apparel System, and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stiny of “Suicui” mourning apparel.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with the reinforce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entralized system, the political basis which “Suicui” depends on conditions for existence tends to collapse. “Suicui” disappeared in Tang Dynasty.

Key words:Suicui; Yili Sangfu; Five Grades of the Dress System; Scholarship of Etiquette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3-0079-04

[作者简介]扈扶桑(1988-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儒学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礼学仪礼制度
宋元明礼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杨复《仪礼图》明清版本考——兼论《仪礼图》的版本源流
《牡丹亭》:回归礼学的一种隐喻
论朱子实用礼学思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
《乡党图考》的《论语》学和三礼学贡献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朱鼎煦与顾校《仪礼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