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孝的当代价值和现代功能转换

2016-03-29张凯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皇权儒家伦理

张凯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孝的当代价值和现代功能转换

张凯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文章重点讨论了传统的孝在当代的存在理由,及必须实现现代转换的问题。孝作为一种组织社会的伦理有其合理成分,以孝为中心的家在现实层面还承担着强大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情感功能,这是现实理由。另外必须实现现代转换,从强调顺从的政治伦理功能和养老养家的经济功能转换到以平等为基础的知本孝亲的亲情功能上来。孝伦理必须建立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摆脱传统的依附性关系。

孝;经济功能;情感功能;现代转换

以孝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纲常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标志性的地位,由孝而忠,忠孝就成为皇权社会的基本道德标准和价值底线。而今天的孝则更多地承载了家庭代际间的情感功能,更偏向于爱与恩情。本文探讨儒家以孝为核心的伦理纲常的当下价值,这种探讨绝不是为了复古回归,而是秉承新儒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汇创新的原则,探求儒家孝道伦理纲常的现代转换,以使得孝道伦理与现代之民主法治观念会通。

1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的存在理由

梁漱溟先生曾认为中国以道德代替宗教,论述中国是伦理为本的社会,以伦理的方式组织社会[1],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不但是伦理观念,由家及国,更是社会的组织方式,这种方式在中国推行了一千多年,它与农耕经济、皇权体制互相契合。注重制度分析和组织分析历史的黄仁宇先生也肯定了忠孝观念对中华帝国的支持。中国的君主制度,以皇帝和天命直接统领亿万军民,中层脆弱,法制简单,政府力量之不及,半靠社会力量支持。可见精神动员的功效是无可否认的。民间的忠孝观念实为撑持宋、元、明、清以来大帝国之有力支柱。孝在今天仍旧有其存在的基础,今日中国仍旧有相当部分的农业经济,今天的家庭制度虽然迥别于古代,但是家庭功能和古代并未产生太实质性的改变。比如今天的农村仍旧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今日的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贷款,仍旧是靠亲戚朋友主要是靠家人的方式进行的,家庭的经济功能、情感功能、养老功能均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1.1孝的功用不宜被简单否定

在近代的变革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否定一再发生,儒家的伦理纲常总是首当其冲。我们不否认纲常伦理文化常常被当权者利用和歪曲,但是实情并非完全如此。忠孝作为一种观念和作为一种组织社会的伦理有其合理成分。用完全否定的方式去批判它是爽快的,但也不是理性的。伦理文明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扩展空间。基于儒家的伦理文明是可以获得普遍性的发生扩展的,是有生命力的,是与人类的普世价值相容的。忠孝被很多人否定,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它最容易被当权者利用,阻碍了历史发展;二是对当下建立一个优良的社会治理秩序没有直接的作用。儒家的伦理是否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这是个很大很复杂的问题,在两千年的皇权社会,大体上都遵循儒家的伦理,这也不是鲁迅那句“从来如此,便对吗”可以一棍子打翻的,这种伦理对于构建社会的作用不容忽略。

1.2整合孝的伦理文化是当下文化复兴的需要

中国的文化身份的重新界定必然会回归自己的传统,在传统中找到文化身份的现代因子。伴随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中国和平崛起的同时必然追求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必然确立自己的文明范式。

近代以来,世界几乎只有一种文明文化的范式,那就是西方的民主范式。我们看待古代和近代的眼光大都是立足于西方这套价值观念去看待的(如建国后的社会主义者把儒家伦理看作是封建糟粕,自由主义者又把儒家的理论看作是普世价值的敌人,在对待儒家文化方面,他们的差别不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完全用西方的眼光和标准来判断中国儒家文明)。福山在很多年前就写过《历史的终结》,就是讲人类历史到西方民主宪政就到头了,就终结了,与西方文明相比其他的文明都是不可取,不足道的。正是这种观念让我们不自觉地将中国的古代文化看做是次一级的文化。反诸自身必然需要重拾承续了华夏文明道统的儒家文化,正如学者秋风所言:“儒家正在大陆复兴,这种复兴,乃是中国文明演进之自然趋向所驱动的。它最初始于民众对自己熟悉的信念和生活的自发回归。”[2]而儒家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必然被重新发掘。

2 以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的古今功能转换

2.1皇权制度下的孝的功能

皇权制度下的孝承载了两大功能,一是服务于等级制度的政治伦理功能;二是服从于养老的经济功能。皇权时代的孝,特别是在提出“以孝治国”时代的孝,主要往五四新文化所批判的“礼教杀人”的方向上沦落,孝成为工具,孝成为政治的伦理。皇权时代养儿防老,强调三纲五常的家庭秩序,妻子服从丈夫,儿女服从父母,后延伸到臣子服从君王,这种伦理强调服从,着力建立秩序。孔子的孝强调孝顺。如《论语》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看重父慈子孝,看重对父母的尊敬、顺从和好的脸色(态度)。《孝经》则更习惯把孝与忠联系起来表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与孔子相比,汉代《孝经》关于孝的表述多了君权的内容,少了父慈的部分。再到宋儒,理学盛行,孝逐渐演变为极端的单向的伦理,如我们熟知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子不得不亡。孝与礼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孝名义下确立的等级制度实际上极为森严。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描述的日本家庭的孝道礼法:幼儿摇摇晃晃会走路时,要学的第一课就是尊敬父兄,妻子给丈夫鞠躬,女孩子无论大小要向哥哥和弟弟鞠躬。父亲举筷子全家才能吃饭,父亲先沐浴,全家行礼。婚事由家长决定。用礼来表现的等级制度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所以皇权制度下的孝的最大功能是政治伦理功能,其次才是经济功能,养儿防老。用孔子的话说是“父母在,不远游”。皇权制度下的功能,裹挟着强大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孝承载的情感功能被压缩,被虚化。

2.2孝的现代功能转换的方向和途径

等级伦理和现代人对于家的功能定位是背离的,现代人把家看作是休息、放松的地方,是个人自由的空间。对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可以有两个方向,一是回归基本道德底线的方向,回归基本精神的方向。正如现代基督教文明回归到不杀人、不奸淫、平等、爱的方向上一样。佛教回归到戒杀盗淫、贪嗔痴的方向上一样。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就可回归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回归到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第二个方向是迈向现代民主法治的方向,与现代精神契合。

皇权制度下的孝,有其强大的经济功能,必须逐步摆脱个人对家庭的经济依附关系,才能实现孝的情感功能。经济学者陈志武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这样描述:“在没有市场提供的各类保险、借贷、股票、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品种的前提下,成家生儿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儿子,就成了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风险的具体手段,即所谓‘养子防老’”。生儿女既是父母对未来的投资,又是为未来买的保险,儿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种。父母也许爱子女,也许不爱,这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儿女长大后要“孝”,这是保证父母投资有所回报的关键。“养子防老”是保险和投资的概念,而“孝”则是儿女履行隐形“契约”的概念。以“孝”和“义务”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为了降低这些隐形利益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设计的。”[3]

如何让孝回归到它的情感、伦理本位?陈志武先生从金融的角度看待孝的问题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如何看待孝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如何看待家的问题。家庭承担的功能有重大差别,特别是在现代。“如果没有市场提供的保险与金融品种让你去规避自己一辈子的生活风险,那么在你打倒‘孔家店’、失去了‘家’这个传统的互助保障体系之后,你会对未来充满着不安,这时你也不会有底气去争取个人的自由与民主权利。如果没有这两类经济基础,打倒‘孔家店’之后,你又不得不重建‘孔家店’。”[3]因此,家庭内的父母子女要有独立的财权和独立人格。今天,父子的法律地位是平等了,但是经济地位却并不平等,“养儿防老”的故事还在上演。我们的养老制度特别是农村的养老还有很大部分是靠家庭。老人依赖于自己的子女,这种依附关系使得老人和子女的地位不对等。这种情形必须逐渐改变。

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现代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在近代西方社会的生产力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那种为了弘扬孝道,强制子女尽孝,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是行不通的。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甚至写上“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这些法令都指向强制尽孝,这种法令明显会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家的政治经济功能、养老功能必须从家的功能中淡出,孝才能回归到情感功能,才不至于满嘴忠孝仁义,一肚子男盗女娼。代以市场产品、金融保险市场,在家不用靠父母,出门不用靠朋友,父母是用来孝敬的,朋友是志趣相投的玩伴。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念必然走向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自愿的、情感的道路上去,知本孝亲,平等相爱,这样才能完成孝道伦理的现代转换。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02.

[2]秋风.儒家式现代秩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27.

[3]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277、271.

责任编辑周丁力

D648

A

1674-5787(2016)04-0110-03

2016-07-05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ZJ-104)、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4年教改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2062)的研究成果。

张凯(1978—),男,四川仁寿县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皇权儒家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