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赛义德“理论旅行”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困境

2016-03-29彭燕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赛义德后殖民文学批评

彭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从赛义德“理论旅行”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困境

彭燕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重庆 401331)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21世纪之后逐渐式微。赛义德“理论旅行”中有关理论旅行的阶段、途径和特征的分析对探究当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及未来走势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范式。

赛义德;理论旅行;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流派众多,意识流批评、现象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批评、法兰克福学派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权主义批评等流派各领风骚数十年。一大批理论家和批评家更是将文学批评带入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1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困境

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学批评各种理论逐渐式微,各种“文学理论死亡论”甚嚣尘上。

清华大学王宁教授认为,2003年左右西方文学批评界发生了三件对其今后走势影响颇深的大事:一是后殖民理论大师爱德华·赛义德的辞世;二是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一书的出版;三是解构主义大师雅克·德里达的过世。他认为这三个事件标志着西方人文和哲学思想已经进入了“后理论时代”[1]。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斯人已逝,大师不再;二是理论创新源泉的枯竭。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界既无新的大师出现,也无重要的新理论提出,与20世纪相比理论创新的动力似乎已经丧失殆尽;三是文学批评理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越发贫弱,后劲不足。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短时间之内盛极而衰的原因可以从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旅行”中一窥究竟。

2 赛义德和“理论旅行”论

作为西方后殖民批评的肇始者和旗手,爱德华·赛义德努力挣脱大学理论机器的束缚,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犀利的批判,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后殖民理论热潮,特别是《东方主义》一书的出版,更是奠定了其学术声誉和地位。

“理论旅行”只是赛义德数部理论巨著中的一篇,然而其价值引起了中外批判家的关注。“traveling theory”最先发表在《拉里坦季刊》上,后来被收录入《世界文本与批评家》一书中。“traveling theory”在国内被译为“旅行理论”或“理论旅行”。朱晓敏在《旅行理论还是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中文译名的思考》一文中探讨了两种译法的优劣,并认为翻译为“理论旅行”更为贴切[2]。

国内关于“理论旅行”的文章和研究已经很多,但多为理论本身的阐释和解读,也有不少学者将这一理论研究用于翻译领域,如胡安江的《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等,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其“形而下”的方面。“理论旅行”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视角,其目的不仅是阐释“理论旅行”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解读和认识理论的全新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旅行”是一种方法论,本文将利用这一视角来解读西方批判理论“死亡”之谜。

3 从“理论旅行”的阶段看西方文学批判发展历程

赛义德阐释了“理论旅行”的四个阶段:一是起点,或者是一个使得观念得以产生或进入话语的环境;二是彰显理论重要性的文本旅行通道;三是产生接纳或抵抗理论的一些外部条件;四是理论完全(或部分)被接受或被改造[3]。

在《理论旅行》一文中,赛义德以卢卡奇-戈德曼-威廉斯的例子来考察观念或理论从甲地到乙地或者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在转移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即随着时间和空间以及文化的变化,卢卡奇充满革命激情和批判的理论被正统学院理论收编的全过程。其提出的“理论旅行”的四个阶段,既是考察理论旅行空间的度量,也是衡量旅行时间的刻度。

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发轫于古希腊,自希腊以降各种理论从零散到系统,从感性到理性,直到最后自成体系。这一发展轨迹既有时间上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从现代到后现代,也有空间上和地理上从欧陆独尊到现代欧美齐头并进。总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两千年的演进过程与赛义德提出的“理论旅行”的四个阶段是基本契合的。

应该说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已经完成了前三个阶段的旅行,从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一路走来,走到了理论旅行的第四阶段,即吸收融合和改造的阶段。文学批评不再是文本的细读,而是加入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各种学科和手段,各种理论和宏大叙事主宰了文学批评,破坏了文学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使得本属于文学的东西变成非文学,文学批评非文学化不仅使得文学批评理论的领地和疆域愈发模糊,其赖以生存的空间也更加严峻,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整个理论大厦的轰然倒塌。

4 从理论旅行途径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走势

我们可以从理论旅行的途径来考察当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失势。汤拥华在《理论如何旅行》一文中认为:“理论旅行”的旅行轨迹显示出两种思路的协调作用,一种是更为辩证的全球视野,一种是更为复杂的后殖民分析[4]。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理论都不得不放在全球更广阔的舞台去被检验,文学批评理论亦如此。全球化对文学批评理论带来的冲击主要有两点:一是理论解构的速度加快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缩短了理论旅行所需的周期。20世纪各种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层出不穷的真正原因在于学术的产业化,批评理论由个人 “感悟”变成学院理论生产线源源不断的产品,各种思潮经学院教授的包装成了教科书上各种流派的文学批评话语。虽然一种理论从发轫到成熟的时间变短了,然而全球化使得理论旅行的第二、三、四阶段的条件更为苛刻,理论生存的空间更为局促。可以说全球化加速了理论旅行的过程,也加快了理论由盛入衰的过程;二是全球化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现实条件或语境,它将一切文化活动诸如文学批评、艺术批评、文化研究等纳入其广阔的视野。文学批评成了从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民族等语境出发的一种“泛文化”批评。

“理论旅行”的另一条途径就是“后殖民”路径。赛义德提出这样的论点无疑与其自身的背景密切相关,作为一位出生在东方的学者,他敏锐地观察到了西方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和由此主导的对东方肆意描写的话语权。其高举“后殖民”反抗大旗的用意也许并非是真正想要对抗西方,而是为其在西方学术界谋得一席之地。然而其“后殖民”理论体系,特别是“他者”、“身份认同”等话语逐渐占据文学批评理论主导权后,其抵抗性和颠覆性的特质就愈发明显,可以说“后殖民”理论是对西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和抵抗。在抵抗和消解西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同时,后殖民理论本身也在文化民族主义的道路上愈陷愈深,可以说是陷入了两败俱伤的结局。

全球化和“后殖民”理论不断消融和分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生存空间,全球化加快了这一进程,而后殖民则将正统的批评话语逼到了边缘。

5 从“理论旅行”的特征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命运

赛义德在《理论旅行》一文中从考察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旅行过程中总结出了“理论旅行”的两个特征:一是批判性;二是无法完成性。通过这两个特征可以探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命运。关于批判性,赵建红在《赛义德的“理论旅行与越界”探讨》一文中指出,理论如果不经过批判和更新,无论其起点多么创新和革命,也很快会衰败[5]。赛义德的“理论旅行”指出:“批评家的本职工作就是要对理论进行抵抗,使理论向历史现实敞开,向社会、人的需要和利用敞开,指向取自处于阐释领域之外或边际的日常生活现实的那些具体事例。”[3]由此可见,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使用理论的批评家都具有批评性和抵抗性。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完全被学院体系所俘获和绑架,有些理论空洞无物,堆砌和玩弄文字游戏,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在愈发严苛的批评话语的审视下,这些理论的生命力非常脆弱。

而关于无法完成性主要是指任何理论在旅行过程中往往会根据现实环境做出相应的变化,而且总是不断地在变化,处在运动状态中。文学批评理论赖以生存的是文学本身,而当下文学的生存环境可谓异常严峻。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消费和文化快餐等直接冲击着传统的文学经典,而电脑、网络、电视的出现则将人们带到了读图时代。生活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无暇顾及各种文学著作,载体的生存状况已然如此,就无法遑论文学批评理论的未来了。由于环境的改变,文学批评理论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其前景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作为经典的文学的地位正在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力也变得岌岌可危,要想再度辉煌和夺回曾经主导的话语权也变得遥遥无期。

5 结语

西方文学和文学批评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他们对启迪心智、教化大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世间万物有兴必有衰,这是历史永恒的规律。赛义德的“理论旅行”理论,不仅为我们考察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范式和新的视角。

[1]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和当代批评理论的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5):96-100.

[2]朱晓敏.旅行理论还是理论旅行——traveling theory中文译名的思考[J].中国科技术语,2011(5):35-39.

[3]赛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00.

[4]汤拥华.理论如何旅行[J].文艺理论研究,2011(2):73-77.

[5]赵建红.赛义德的“理论旅行与越界”探讨[J].当代外国文学,2008(1):20-25.

责任编辑闫桂萍

Dilemma of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Based on Said’s“Traveling Theory”

PENG Y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Chongqing 401331,China)

The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system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twenty-first century.In Said’s“Traveling Theory”,its stages,approach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dilemma and trend study of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and provides a paradigm for other studies.

Said;traveling theory;literary criticism

I712

A

1674-5787(2016)04-0107-03

2016-06-11

彭燕(1979—),女,硕士,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赛义德后殖民文学批评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
后殖民语境中奈保尔小说多元化主题研究
赛义德德假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