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腺肌胃炎的诊治
2016-03-29李淑青
肉鸡腺肌胃炎的诊治
1 临床表现症状
1.1精神沉郁。缩头垂尾,翅下垂,采食量下降或废绝,饮水量减少,羽毛粗糙缺乏光泽,体重仅为健康鸡的1/2~1/10。
1.2神经症状。多发生于发育较好的鸡群。病初表现脚软,蹲地啄食,随后两脚瘫痪完全不能站立。病鸡侧卧两脚颤抖朝向一侧或前后(左右)叉开,头须向后卷曲或一侧卷曲,并出现做后翻滚动作。
1.3腹泻。病鸡排黄白色稀粪。由于饲料转化率低,消化不良,粪中可见未消化的饲料颗粒或淡红色粪便。
1.4皮肤苍白。病鸡冠、嘴、脚显得苍白。
1.5鸡群鸡只大小参差不齐。部分病鸡逐渐康复,但体型瘦小,不能恢复生长,因此,鸡群鸡只大小参差不齐。
2 剖检变化
发病日龄一般在10日龄左右。病初期,鸡群兴奋狂奔,采食量下降或废绝。有异嗜表现,例如舔食泥土或鸡粪等杂物;个别鸡存在舍墙边扎堆、闭眼呆立、畏寒、羽毛逆立等症状,大群都在鸡舍的墙角等处挤成一堆呈取暖样;病鸡腿部皮肤干燥、颜色变淡,触摸爪发凉;鸡只生长速度迟缓或停滞,导致大群整齐度严重不均匀;病鸡粪便细软呈条状,内有没消化的饲料残渣;发病速度很快,刚开始只有个别鸡打蔫儿,经过2~3 d时间就能发展到整群的多半以上。此外大群的采食量马上会降到很低的程度,慢性者因高度营养不良,最终消耗衰竭而死亡。
病鸡腺胃肿大,严重者肿大如乒乓球状,外观与肌胃体积比不是正常的1∶4~5,而是2∶3甚至是1∶1,腺胃乳头扁平甚到消失,或腺胃大过肌胃,手感变硬。切开见腺胃壁增厚、水肿、呈月牙状,指压可流出清亮液体,腺胃黏膜肿胀变厚,乳头肿胀、出血、溃疡,有的乳头己融合、界限不清,严重的出现火山口样的溃疡直至穿孔。肌胃内金增厚变硬易裂开,肌胃内金近腺胃侧有溃疡线,两侧或中间部分出现条纹或溃疡灶,严重的可见穿孔或呈火山口样。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严重萎缩,肠壁变薄无物、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
3 病因
3.1营养吸收不平衡。一是在饲料生产中使用劣质原料,另一方面是在养殖中受各种应激影响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不能满足鸡日常生长需要,使其体质下降,免疫抑制加强。
3.2霉菌毒素是诱发肌胃炎最主要原因。一方面饲料中霉菌毒素严重超标,目前控制霉菌毒素的方法向饲料中加入吸附剂,但不能完全吸附,使部分霉菌毒素进入体内,沉积肝脏给机体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在养殖前期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空舍时清洗不彻底遗留下的有机物,饲喂过程中饲料、水质易发生霉变,使其增加肌胃炎的发病率;霉菌毒素的垂直感染,孵化中应激湿度过大也是雏鸡鸡肌胃炎发病一个因素。
3.3大剂量应用抗生素。不但破坏肠道正常菌群,使真菌大量繁殖,而且抑制免疫系统发育,使其体质下降造成本病发生。
3.47日龄疫苗应激。一方面,目前国产疫苗质量参差不齐,较差疫苗中有其他病毒或细菌存在,免疫时带入机体内,另一方面,在免疫前,鸡处于亚健康状态,在疫苗反应期,出现过料、腺胃水肿等问题。
4 防治方案
4.1空舍时彻底清除有机质。鸡舍有机物(粪便、油脂)是霉菌的培养基,育雏时温湿度最适合霉菌生长繁殖并释放霉菌毒素散播鸡舍内,导致雏鸡误食。
4.2雏鸡加强营养消化吸收,提高免疫系统发育。刚出壳雏鸡肠道菌群没有建立,营养消化吸收功能较弱,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可能存在免疫抑制。7日龄内在加强环境管理的同时,补充优质的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小肽等全面营养物质;补充优质微生态制剂、免疫发育调节剂(有机硒等),目的是快速建立肠道菌群,激活免疫系统,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加免疫细胞数量。
4.3增加肝脏解毒功能。霉菌毒素在肝脏以脂溶性存在蓄积,肝脏不易代谢使其排出,另外霉菌毒素破坏消化黏膜系统,使鸡出现消化不良、肌胃炎、肝脏肿大的症状。解除体内霉菌毒素是防治肌胃炎最有效的方法。
4.4尽量减少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不是用来预防的。特别是在肉鸡养殖中习惯选择用喹诺酮类药物开口,这是严重错误的。此类药影响骨骼发育,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
301600天津市静海区畜禽繁殖技术服务站
李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