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陇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可持续控制技术对策

2016-03-29刘玉明

甘肃农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陇山落叶松生物防治

刘玉明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山门林场,甘肃 天水 741412)

小陇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可持续控制技术对策

刘玉明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山门林场,甘肃 天水 741412)

本文在对小陇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陇山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技术对策。

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对策

保护森林资源,培育健康森林,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随着生态建设的加快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纵深发展,小陇山林区人工林面积将不断增加,同时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控制的压力越来越重,防治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我们按照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小陇山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现状,研究和探讨新的治理对策,确保小陇山林区林业生态建设顺利实施。

一、小陇山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特点

(一)发生情况

建局以来,小陇山林区一贯重视森林资源的培育,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禁伐给人工林资源培育带来了诸多现实问题。由于森林病虫鼠害的危害,严重影响小陇山林区人工林的建设质量和造林绿化成果的巩固。据调查,全林区林业有害生物达800余种,其中害虫600多种,病害150多种,鼠害15种,其它杂草、鸟、兽害将近30余种。对林木造成危害的有害生物共计30余种,主要有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甘肃鼢鼠、野兔、野鸡、豪猪、达乌尔鼠兔、落叶松早落病、油松落叶病、松苗立枯病、油松毛虫等,年均发生面积约17万亩。危害较为严重的森林病虫害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以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等为主的食叶害虫和枝梢害虫。自上世纪90年代发生以来,传播蔓延速度较快,其中以党川、百花、麻沿、李子、高桥、榆树、洮坪等林场危害严重,年均发生面积达5万亩。二是以甘肃鼢鼠、野兔、野鸡、豪猪、达乌尔鼠兔等为主的鼠、鸟、兽害,对全局各林场人工幼林造成严重危害,年均发生面积达9万亩。三是以落叶松早落病、松落叶病、松苗立枯病为主的林业病害,年均发生面积约3万亩。另外油松毛虫、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等害虫虽在小陇山林区部分林场零星发生未成灾,但潜在威胁较大。

从1992年至今全局森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235.8万亩,年均发生面积达18.14万亩,若按每亩直接经济损失30元计算[1],累计经济损失已达7 074万元,年均544.15万元;若按每亩生态服务价值损失151.83元计算[2],累计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达3.58亿元,每年损失2 754万元。

(二)发生特点

1.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以落叶松球蚜、落叶松叶蜂、害鼠(主要为甘肃鼢鼠、达乌尔鼠兔、大沙鼠等)为主的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近5年来发生面积年均达10万亩以上,在林区人工林内分布广泛,成为危害人工林的主要有害生物,且连年危害居高不下,是今后林业有害生物控制的工作重点。

2.害兽、杂草等有害生物异军突起。野兔、野鸡、豪猪、苗圃地杂草和一些寄生性植物近年来对全局林业建设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野兔2000年发生不到1.5万亩,2004年上升到4.05万亩,发展势头极为迅猛。

3.林木病害发生趋于稳定。落叶松早落病、松落针病、云杉叶锈、松苗立枯病等林木病害发生趋于稳定,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

4.潜在危险性大的有害生物不断出现。以华山松疱锈病、尖唇散白蚁、纵坑切梢小蠹、松墨天牛等为主的潜存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已在林区或周边地区陆续发生,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潜在威胁大,特别是尖唇散白蚁在陇南部分村庄造成严重危害。

二、有害生物逐年加剧的原因分析

(一)人工纯林面积大,树种单一

这是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自建局至2005年底,全局共营造人工林380.4万亩,而这些人工林主要以“三松”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为主,树种单一,纯林面积大,导致了落叶松球蚜、落叶松叶蜂年发生面积居高不下。人工林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某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尚不具备,因此容易造成有害昆虫种类单一,数量大,其“天敌”数量少,难以发挥制约作用,对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自控能力减弱,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急剧增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有利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生态环境,从而造成病虫害大发生,可以说是小陇山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重要基础因素,也为林木生态性病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天然林不易发生毁灭性的病虫害,主要原因:一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森林早期演替阶段结束,形成了顶级群落,林分稳定,即使在自然条件及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存。二是植物多样,年龄不一,类型复杂,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三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处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协调发展之中,故真正的天然林有病虫,但并不造成灾害。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芽在小陇山林区的发生是外来有害物种的侵入。小陇山林区人工林病虫害发生率、成灾率分别为19.31%、4.72%,天然林病虫害发生率为0.39%,未成灾。

(二)造林密度过大,影响了森林内环境条件的改善

据调查,由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大部分地区造林密度过大,认为造林密度大:一是幼林郁闭早,可减少抚育次数,降低造林成本。二是造1 000死800还剩200呢,可保造林成活率。造林过密,形成的森林质量很弱,抵抗病虫害能力也就差。

(三)中幼龄林抚育不及时

实施天保工程前,由于受抚育“以生产木材为主”的影响,中幼龄林抚育生产不了多少木材,没有经济效益,致使森林经营等单位不愿主动实施。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缺少经费,中幼龄林抚育更是没人愿为。

(四)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剧了有害生物的发生

森林病虫害大发生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由于人口剧增造成的森林火灾、乱砍滥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毁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等,减弱了林木对有害生物的抗性,解除了天敌控制因素,间接地促进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为病虫害大量发生创造了条件。林区内由于采矿、选矿,严重污染了林区内水、大气,致使周围人工林成片死亡。

(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经费严重紧缺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重防治轻预防、重减灾轻御灾的被动救灾的状态。林业有害生物的治理要从源头抓起,预防、减灾和救灾统管齐抓,但目前仍然存在着重防治轻预防、重减灾轻预灾、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由于《天保方案》中森防经费漏项,而各方面的防治经费又不能到位。在无资金的情况下,很多林场、单位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只能采取“治一片,留一片”或根本不防治的被动做法。“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对一些林业有害生物,如落叶松叶蜂、甘肃鼢鼠、野兔等灾害的发生趋势虽然有一定准确的预测预报,但是采用预防措施的不多,直到成灾或严重成灾才进行除治。多年来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林业有害生物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由于防治不彻底或不防治,常常留下隐患,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不能有效地减轻林木损失,反而造成重复投资,使本来就十分严重的资金紧缺进一步加剧。

(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缺乏科学性

防治工作科技力量不足、研究深度不够、成果转化率低、推广力度小是当前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在防治中多仍沿用老办法,追求“速度战”,不愿打“预防战”,只求短期效益,不讲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也是造成林区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林业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三、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主要技术对策

(一)树立培育健康森林的理念,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不只是简单的消灭,而在于可持续控制,控制在有虫不成灾。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体,林业有害生物是该群体中的一员,只有当有害生物的活动结果损害了森林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后,病虫才能成为灾害。因此在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理念上,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另一方面,对森林病虫治理不能只针对其中的某一种,而是针对整个有害生物群体,这些都要健康森林来支撑。要遵循森林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大力推进综合性营林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营林生产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科学造林。为了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战略从治标向治本转变,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害,必须遵循生物生态学原理,从生态位、生态型、多样性、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造林树种的选择配置和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根据造林地立地特点,合理选择树种。如在落叶松、油松等鼢鼠喜食树种营造中,要求造林地尽可能避开农林交错地带,以防止农田害鼠在幼林地造成的连带危害;由于云杉是落叶松球蚜的转主寄主,因此对周边分布有云杉的林地,杜绝营造落叶松,以控制落叶松球蚜生活史的顺利完成,防止转主危害。根据生物多样性原理,造林应提倡营造混交林,坚持树种配置多样化,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地选择好混交品种,避免相克树种混交。人们已在长期的林业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混交造林模式,如杨树刺槐、油松与侧柏、沙棘、紫穗槐、杨树与油松、落叶松、落叶松与刺槐等。为了控制鼢鼠对落叶松、油松等针叶林的危害,在造林整地时,一是推行鱼鳞坑的整地方式,通过大面积整地尽可能破坏鼢鼠洞道,限制其觅食活动。二是在造林小班坡麓下缘密植刺槐隔离带,控制鼢鼠危害。

2.大力开展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自然造林方式,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恢复植被的好办法,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达到了改善混环境的目的。近年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项目的实施,使小陇山林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森林健康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3.加强对现有人工纯林、低效林的改造,调整林分结构。对于成活率、保存率低,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的人工纯林和低质低效林,要进行林分改造,按照适地适树原则,选择生长快、抗病虫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的树种,混交到现有林分中去,进行林分改造。注重针叶林分与阔叶林分的合理布局,形成不同层次的针阔混交林,为培育健康林分奠定基础。

4.对密度过大的中幼龄林及时进行抚育,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抗逆能力。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1998年)以前,我局在人工林经营与病虫害防治中,卫生伐作为营林措施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应用比较广泛,通过抚育间伐,保持林分合理密度,清理虫害木、病死木、枯木、冠下杂草等,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提高单株林木水肥占有量,保持林分内通风透光,达到促进生长,增强树势,对维持林分的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林分对病害的抗逆性。在病害严重且有无性繁殖阔叶树种分布的人工纯林内,进行高强度抚育,为阔叶树的萌生创造条件,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同时对严重受害林分辅以化学防治。在麻沿、李子两个林场,1976-1980年营造的近50 000亩油松纯林,初植密度达440~660株/亩,在1988-1998年间进行了2~3次中高强度(30%~45%)抚育,现已基本上形成针阔混交林,油松组成为5~7成。油松落叶病自1994年以来逐渐减轻。发生面积由1988年的3.6万亩下降到1998年的0.8万亩,严重成灾林分由1.5万亩下降到0.2万亩,并持续减轻。2002年成县的油松林发生松毛虫危害,相距20~30千米的林区麻沿林场有虫未成灾。

(二)科学防控,实行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

对本林区的重点有害生物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摸清其危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制订出综合控制措施,应用生物防治、药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按照生态学原理,大力发展有害生物的天敌,使森林生态系统尽快形成良性循环的食物链,达到对有害食物可持续控制的目标。有计划地发展绒茧蜂、食蚜蝇、瓢虫、草蛉、管氏肿腿蜂以及白僵菌等捕食及寄生性天敌,控制森林病害的发生。害虫天敌数量丰富,在生产实践中已有许多成功的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实例。如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异色瓢虫防治松干蚧、利用白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等。利用天敌发挥其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是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强调了自然控制因素,根据害虫与天敌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一规律,优先利用自然因素,特别是保护利用天敌。在生产实践中应协调各种防治方法,为生物防治特别是保护利用天敌创造条件,主要是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创造适宜的环境。

2.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发展应用无毒无害无污染农药。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来看,化学防治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具有高效、快速地控制林业有害生物暴发成灾的特点,不失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化学农药的使用要求将会越来越严格。因此,使用低毒、高效、用量少、选择性强,对环境无副作用的新型药剂和施用技术势在必行,示范和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开发生物农药和生物制剂、仿生物制剂和引诱剂等无公害农药,是今后我局林业有生物害防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同时重点推广应用生物、仿生防治技术和先进实用的防治手段,建立推广示范工程,以典型促推广,逐步增加无公害防治的比例,摒弃落后的防治方法。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农药无污染无残留,是一种无公害农药。如白僵菌、BT、阿维菌素、除虫菊素、苦参碱、烟碱、灭幼脲3号、抗蚜威等。要加强新药剂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小陇山林区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加大对植物性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

3.利用有效物理措施消灭病虫。利用害虫对某些物质或条件的强烈“趋向”特点,利用物理措施集中消灭,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具有无毒、安全、防治效果显著和有效保护环境等优点。

(三)全面规划,突出治理重点,提高重要林业有害生物治理成效

近年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上升的趋势,受害面积不断扩大,有的林场灾害比较严重,但是病虫害的种类,危险、危害的程度,各树种、各林场则大不相同。因此,要对全林区森林有害生物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做出全面规划。对落叶松叶蜂、落叶松球蚜等重大危险性食叶害虫、枝梢害虫和重点发生地区,要采取果断措施加强治理;对甘肃鼢鼠、野兔、野鸡、豪猪、达乌尔鼠兔等为主的鼠、鸟、兽害,要采取应急措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快根除,防止蔓延;对落叶松早落病、松落叶病、松苗立枯病、油松毛虫、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等为主的森林病虫害要加强预防,遏制其发生势头。

(四)严格植物检疫,有效控制有害生物入侵

随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林区特殊的地理交通位置及天宝高速公路的建设,一些外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爆发的可能性将不断增加。近年来,美国白蛾、松干蚧、松材线虫等几种外来有害物种十分猖獗,后果十分严重。必须重视和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执法力度,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林区;加强局内部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生物在林区内部林场、单位间的蔓延扩展,建议在林区内一些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地段的管护站配备专职森检员,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和《植物检疫证书》的签发和检疫复检工作。在加强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确定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指标,做到及时准确的监测,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动态,及时反映、定期发布发生趋势预报结果,以便于及时组织防范,减少危害和损失,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同时在造林中加大良种壮苗的培育力度,建立相应的种苗基地,充分利用太空育苗、基因工程、抗性育苗等先进技术,培育抗干旱和抗林业有害生物侵害的乡土树种。要尽量减少调运种苗的数量,重视造林种苗产地检疫工作,从采种、育苗、调运、造林的各个环节落实预防措施,确保造林苗木无林业有

[1]常国彬,苏宏钧,尤德康,等.森林病虫害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4):1-5.

[2]侯占兆.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编辑:刘国华)

S661.1

A

1673-9019(2016)09-0026-03

2015-12-22

刘玉明(1968-),男,甘肃天水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及营林生产工作。

猜你喜欢

小陇山落叶松生物防治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长白落叶松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神奇的落叶松提取物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携手共筑绿色梦 大山深处著文章——记小陇山百花林场荣获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事迹
全国国有林场职业技能竞赛在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举行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