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2016-03-29李精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4期
关键词:学科人才

王 伟,李精华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王伟,李精华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8)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股热潮,时代的不断演进也要求更高素质人才的不断涌现.如何在创新创业的教育背景下培育出复合型的人才,成为我国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但是适应创新创业时代背景所需,同时更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并且提出了此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途径

“就业”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然而就业岗位数量有限,所以如何实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所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矛盾下,李克强总理在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思想.以创新创业的方式增加就业岗位,拓展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这一美好的愿景对人才的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1 创新创业的作用和意义

进入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逐渐披上了智能化的外衣,同时,创业的方式和渠道也悄然发生变化.“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创业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网络精英”式的创业,到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向我们大跨步走来.这样的一种全新模式的创业带动了全社会想要创业的人们,并且国家和政府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2]这一过程于无形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除此之外,创新创业为经济的平稳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国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是“需求侧”加“粗放型”的方式,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严重缺乏综合竞争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创新创业的号召下,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转型,又可以大量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实现一个质的飞跃.所以,当前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培养能够满足发展需求的人才.

2 复合型人才的内涵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突破了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2.1复合型人才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合型人才的知识基础宽厚,二是能够实现知识的融合.首先来看他们的知识基础,这一类人才通常能够熟练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为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熏陶造就了他们系统化的知识储备和全方位的思维体系.其次,再来谈他们的知识的融合.前文提到复合型人才同时掌握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毫无关联的累加,而是融会贯通的一个创造性过程,通过创新性的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全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增强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2.2复合型人才具备综合且创新的能力

能力的变化是区别普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复合型人才所具备的能力不但带有综合性,而且创新力强.首先,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多领域的知识涉猎,促使复合型人才在不同的学科间互相“取精华,去糟粕”,从而培养了他们并强大的综合能力.其次,复合型人才因为要学习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融合会触发他们对原有知识的新认知,由此也培养出了超越以往能力新能力.即复合型人才在解决问题时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全面地思考,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 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3.1把握培养原则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高校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时,首先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以创新创业的需求为前提,定位发展规模.“高校应以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自身条件,量体裁衣,具体性地定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为复合型人才塑造科学的素质结构.”[4]第二,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除了要“按需培养”外,更要创新培养模式.因为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条件,他们所培养的人才方向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完全一致的培养模式是不存在的,并且完全复制别人的的培养模式也是不正确的选择.各个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联系当今创新创业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构建属于自己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举一反三.虽然我们说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各大高校都要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但是模式是一种手段,殊途而同归,最终达到的目的是大同小异的,即达到复合型人才素质结构科学完整.“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正确处理好能力教育、通才教育和专业教育三者的关系.”[5]高校应该广泛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构建复合型人才的强大的综合能力;要把他们能力培样摆在关键位置,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和多方面的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3.2明确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培养过程,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制定好培养的目标,不可盲目培养.首先,要把扎实的基础知识放在第一目标的位置上.因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专家学者有很多,并且他们对于本领域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着非常全面深刻的理解,换言之,他们对于本领域的知识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才打造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所以,掌握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且需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那么作为创新创业背景下的优秀复合型人才更应该用牢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夯实知识基础.以此来适应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丰富知识面.进入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量的知识技术都处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并且呈现出一种高度综合地发展.这样的发展特点模糊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因此,人们在从事不同方面的工作时,广泛的知识面就格外至关重要.所以,高校在教育内容上的制定上要紧跟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科学地设定课程,完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框架的完整性,从而丰富知识面.然后,追求全面发展的目标.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会造福人类,利用不当反而会危害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更要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因为他们掌握着不同领域的知识,并且能够融会贯通,一旦他们的动机不端正,道德滑落,那么将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具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崇尚“真、善、美”,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最后,要以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为目标.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经济时代的人才需要同时具备知识和创新,掌握了具有创造性知识,就抢占了发展的高地.所谓科学创新,就是运用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完善科学知识的新体系.

3.3整合培养优势

整合优势就是指高校综合应用所有的资源,使各个要素实现统一协调地运转,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要采取开放培养的模式,突破专业之间的限制,充分本专业学科之外的优势资源,让老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平台和领域创造学习的机会,实行内外融合.整合培养优势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突破“空间”限制,即实现专业、学科或院系的融合.一方面,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培养不同学科的的兴趣;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师应该主动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授课或科研交流,让更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成果普及在大学校园内,营造一种竞争学习的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更多领域的知识内容.第二,引进师资,增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量.由于复合型人才的特殊性,致使对老师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升,但是目前很多专业的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想要胜任培养复合型人才还不能实现.“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引进师资,壮大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师的团队,还可以通过由相关的专业建立联盟关系,增强共同招收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力.”[6]第三,创新课时课程教学模式.要想让复合型的人才保证学到更多领域的知识,必须保证其有机会涉及更多的课程学科.那么就应当改变以前的授课模式,将课时缩短,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授课内容的精华度;在缩短课时的同时,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开设更多种类的课程教学,扩充学生扎实的复合性知识.第四,提高公共专题讲座的质量.高校当中不同的院系专业要设立设立公共专题建设基金,支持本院系教师进行公共专题讲座,及时传播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因为公共讲座的形式不但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意地挑选地点进行知识的传播,而且还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学生可以自由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感兴趣学科的学习.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能够在无形中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2〕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3〕张玲,曾春水.对高校培养复合型、创业型人才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8(22):70-71.

〔4〕黄江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

〔5〕吕小艳.人才学视野中的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07):144-147.

〔6〕马春玲.对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31-33.

G647

A

1673-260X(2016)07-0237-02

2016-03-29

猜你喜欢

学科人才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