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现状与对策
2016-03-29邢东海
石家庄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石家庄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力度,加强领导、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创建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农民信赖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创新推广模式,努力打通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现代农业技术与农户零距离对接,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主要成效
1.1完善推广体系,实现农业科技网络延伸覆盖。
一是创新推广模式。根据喜闻乐见、定时定点、专用专播、释疑解惑、分区定向、即时监控六项原则,将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的农村大喇叭相结合,实施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工程,建立起以市农业局为中心,17个农业县(市)区为分中心,连接4 200个行政村的自动广播系统。通过喇叭广播,将农业科技、惠农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直接传递到田间地头,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工程,依托农业科教制片中心、科技进村服务站、手机短信等载体和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科技进村服务,全市形成了集电视、电脑、电话、短信、广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二是加强基础建设。针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少编制、经费不足等问题,我们按照“县办县管、单独建站”的思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区域化布局,实行跨乡镇建站,在全市建立了农技推广区域站。目前,全市共有农技区域推广站115个,每站建筑面积都在350平米以上,全部建有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土壤养分速测化验室、档案室、图书室、培训室、“三电一厅一广播”综合服务大厅,配备了检验检测仪器、病虫测报设备、办公设备、培训设备、图书资料等,成为集专家咨询、远程服务、科技展览、图书阅览、科技培训、检测化验、产品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当地群众提供全面农技推广服务。三是建立村级网络。设立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在每个村设立了一名村级农业技术员,实行农技推广员、农村信息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三员合一”,组建了一支由村级技术员、科技进村服务站、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成的村级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实现了农技推广体系向村级延伸,覆盖全市千家万户。
1.2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市农科院在人才、技术、装备和基础工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争取上级科研项目,先后承建了黄淮海转基因小麦育种基地石家庄试验站、河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棉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技研发平台。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先后与中国农科院签订“市院合作”协议,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河北师大等高校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课题研发,推动了产学研、农科教的紧密结合。二是加强技术攻关。以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领域为重点,先后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精品农业科技示范、水资源高效利用等一系列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藁城、赵县和正定共承担超高产攻关田400亩,核心试验田16 000亩,技术示范田45万亩。藁城核心试验区夏玉米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05.49 kg,实现了河北省夏玉米亩产800 kg、小麦650 kg的突破。三是狠抓种业创新。围绕粮食、棉花、果品、蔬菜、畜禽等产业发展对品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良种培育。小麦育种上,自主培育了“石家庄8号、石麦15、石麦18”等一批新品种,并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棉花育种上,培育出国际上首例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玉米育种上,培育了糯玉米、彩糯玉米、甜玉米等特色玉米品种。此外,大力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新增注册资金3 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的40家,年生产小麦种子6 400万公斤,玉米种子400万公斤。四是打造了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集成配套应用和示范带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推广。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农业园区239个,其中,万亩以上园区12个,千亩以上园区57个,五百亩以上园区132个,实现农业总产值50多亿元。
1.3重视科技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一是积极推广适用技术。以市农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平台,以农业职业教育、送教下乡和村级技术员学历教育为抓手,发挥涉农职业院校、县乡村成人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根据农民技术需求,重点以食用菌种植、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特殊配方施肥等实用技术进行教育培训。二是加快培养科技人才。先后组织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推进工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和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型技术团队等人才培养计划。从省级科研院所及高校引进高级职称专家、教授40余名,培养农业领域课题研究人员1 941人,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才5 600人,构建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农业科技人才体系。三是着力培养实用人才。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加强对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等示范人才,种养大户、经纪人、合作社负责人等经营人才,农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管理人才,以及农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等服务人才的实用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 000余场次,农村实用人才受训7.5万人次,农民受训200万人次。
2 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力量还不够强。县乡基层科研基础薄弱,科技人才不足,缺乏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农业科技自主研发能力有限,创新能力较低。
2.2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知识老化、技术力量分布不均、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推广力量薄弱等问题,难以适应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3农业科技投入仍显不足。仅靠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投入仍然不足,基层农技推广单位办公条件简陋,推广手段落后,农业新品种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新技术、新成果研发应用推广等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2.4农业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亟需提高。大部分农业企业产品为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更少,制约农产品提升附加值,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3 对策和建议
3.1支持基层农业科技研发。对有一定科技研发能力、并且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县级农科所,如藁城市农科所,省、市应在政策、资金、人才、项目上大力扶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科技研发水平,加快培育小麦新品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2在科技奖励方面,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奖励机制,从而留住、吸引高端科技创新人才,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工作。同时,选拔聘用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实现新老更替、良性循环。
3.3对农业企业科技创新要在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培育一批高科技农业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3.4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建议省、市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3.5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议省、市加大对县乡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民培训等项目的投资力度,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科技项目,实现投资多元化,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再上新台阶。
050061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邢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