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地区旱作玉米抗旱增产栽培技术
2016-03-29李越
低山丘陵地区旱作玉米抗旱增产栽培技术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的西部地区,半干旱和低山丘陵是该县的典型的气候和地理特征,因此,以旱作玉米为主要栽培模式占据一定的比例。由于玉米旱作区的土壤比较瘠薄,且保水性差,导致玉米产量低且不稳,对玉米生产的平衡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提升旱薄地玉米的经济效益,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探索,潜心研究旱地玉米种植形式,致力于提高旱薄地春玉米产量,从栽培技术、耕作方式、生物科技、激素应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玉米抗旱增产关键栽培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低山丘陵地区旱薄地玉米蓄水保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2013年示范推广2.2万亩,玉米平均亩产465.0 kg,比常规种植对照田增产110.5 kg,增产率达到28.5%;2014年示范推广3.5万亩,在发生比较严重干旱的条件下(玉米生育关键时期天然降水与正常年份比较减少55 mm),玉米平均亩产425.5 kg,比对照田增产95.6 kg,增产率达30.5%;到2015年推广面积达10万亩,玉米平均亩产435 kg。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践证明,旱薄地玉米栽培技术得法,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现将旱薄地玉米抗旱增产栽培关键技术介绍如下,供同类地区生产参考。
1 推广轮作倒茬技术
玉米虽然是较耐重茬的农作物,但为了提高玉米种植的经济效益,减少玉米病虫害的发生,种植玉米的前茬作物宜选择大豆、马铃薯、甜菜等作物。如果必须进行连茬种植,一定要做好以下技术落实:做好种子包衣工作,预防病虫害;增施有机肥,每亩施肥量1 500~2 500 kg,有机肥不足时,可施用有机无机生物肥,每亩施35 kg,可增加土壤营养蓄储,培肥地力。
2 旱作玉米蓄水保墒关键技术
2.1 培肥地力,实现土壤最大蓄水保墒功能。在农业生产中,水和肥似一对孪生伙伴互相促进,土壤肥力水平越高,水的供给作用越充足。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5%时,天然降水的入渗量较有机质含量1.0%的农田增加50%~60%,不仅如此,土壤蒸发量还能减少30%~40%。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的营养水平。
2.2 秋耕土壤,实现土壤精细保墒。于每年的秋季浅耕35~40 cm,翌年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早进行耙耱,实现精细整地,达到上虚下实的优良土壤状况。雨后待地表稍干后及时整地耙耱,如此,土壤含水量可提高0.4%~0.6%。
2.3 种植抗旱品种,实现玉米自身抗逆。实践证明,选用抗旱节水型玉米品种,对于提高旱薄地玉米产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在旱作条件下进行玉米栽培,所以要求玉米品种具有十分良好的抗病、耐瘠薄、抗旱衰和适应性。生产调查表明,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郑单958、东单90、辽单565等几个品种都具有十分良好的抗旱性,值得在旱薄地进行推广种植。
2.4 调整播种时期,实现自然降雨与玉米需水高峰期吻合。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玉米播种时期应避开土壤失墒高峰期,使玉米需水高峰期与自然降雨高峰期相一致。因此,在保证玉米正常成熟的情况下宜推广适当晚播技术,不仅可以避免卡脖旱,还能使玉米的需水高峰期与自然降雨期大致吻合。
3 旱作玉米栽培关键技术
3.1 合理密植技术。合理密度是栽培关键技术中重要的环节,玉米的种植密度受土壤质地、自然降水量、施肥标准、种植模式、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制约。旱作玉米一般每亩留苗2 500~4 000株。紧凑型、生育期较短的玉米品种密度尽量大一些,平展型、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密度尽量小一些。
3.2 一次性除草技术。危害玉米田的杂草主要有:马唐草、稗草、马齿苋菜、狗尾草、萊草、反枝笕等,约占杂草总数的90%以上。生产中,即使进行数次人工中耕,草荒对玉米的威胁还是很大,所以,施用一次性化学除草剂,通常情形下可保证不闹草害,减少或避免因中耕除草使机械伤苗,亩穗数可增加200穗左右。可选用乙阿合剂100~150 g兑水30~50 kg喷洒,除草效果可达90%~95%。3.3高标准施肥技术。由于天然降水是旱薄地玉米仅有的水资源,因此,应抓住雨后时机趁墒进行追肥,采用二次追肥方法。每亩施纯氮15~18 kg、五氧化二磷7~10 kg、氧化钾10~12 kg。磷钾肥作玉米的基肥或在玉米进入5叶期定苗时一次性施入,氮肥要在玉米进入拔节期(播后25 d左右)和喇叭口期(播后45 d)分2次追施。第一次施肥量占总氮肥量的40%左右,第二次施肥量占总氮肥量的60%左右。
122400 辽宁省建平县红山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站
李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