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与发展探析
2016-03-29张浩
张 浩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与发展探析
张浩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637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可以说是如火如荼,大学分流、高考改革、录取方式改变、就业形势严峻,以及即将到来的高等教育管办分开、管评分离、拨款方式调整、行政级别取消、用人制度改革、高等院校分层分类等等,对高校带来了巨大冲击,同类型同层次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注重特色、强化优势成为共同的发展追求。同时,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不同地域的高校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任主要力量的地方高师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在转型化发展中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看清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形势,把握好发展态势,紧追发展前沿,走在发展前列,就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形势;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师范院校本文引用格式:张浩.新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与发展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6(4):76-79.
Citation format:ZHANG Hao.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4):76-79.
一、认清形势,地方高师院校要主动谋发展
(一)地方高师院校要处理好综合性与特色性的关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众多师范院校在强调传统教师教育的同时,都在致力于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目前,从规模上看,大部分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数量、学生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师范类专业数量、学生量。但从质量上看,师范类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实力与其他综合性高校在师资、设备、经费和教学科研实力相比,普遍还相距甚远。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新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2015开始,新入学的大学生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采取国标、省考方式。这对于师范院校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说得严重一点,师范院校是否还能够长期存在,真的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师范专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复存在或者慢慢弱化,因为教师这个职业今后对于所有的大学的学生都是开放的,理论上讲,全国所有大学的所有专业都可以培养教师,众多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只要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取得教师资格,就可以从事教育这个行业,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抢岗位,抢饭碗”,这就增加了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这个领域的优势将有可能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向综合性发展也就成了师范院校办学发展不得不走的大方向。但是也要辩证地看到:尽管在追求综合性发展目标,但几乎所有的地方高师院校都没有主动放弃教师教育这块阵地,有的还更加重视打造教师教育的特色,有的还在实现了综合性的发展目标以后,甚至回过头来着力提升教师教育的品牌优势。
在追求综合性、打造特色性的道路上,在地方高师院校何去何从的严峻挑战中,地方高师院校要在保持和扩大教师教育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做到师范、非师范同时并举,并驾齐驱,在多学科的广阔空间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凝练出新的办学特色。
(二)地方高师院校要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处理好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关系
大学的功能从人才培养这一单一使命逐渐演变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而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正在进一步得以强化。大学是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知识和技术聚集的高地,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的新期待,也是大学开门开放办学的趋势所需。
当前,国家力推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正在大力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一些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逐步转向应用型,突出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职能。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应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基础性与应用性的关系。不仅要为地方培养教师、为社会培养人才,还应该更多地直接深度地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决策咨询、文化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等具体事务,助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
地方高师院校的科学研究要强化应用研究,走出校门,突破学科壁垒,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搭车借力。地方高师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一定不要以发了几篇核心期刊、出了几本高水平著作为落脚点,而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对接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和任务,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努力做新兴产业的促进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三)地方高师院校要在学校内部治理中处理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从逻辑关系来说,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办好一所大学,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也要重视科学研究。但由于大学评价机制的问题,前些年,很多大学过度重视科研,而忽视教学或者不重视教学。近年来,对于本科教学这项基础性工程的重视和特色兴校理念的认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高校自身,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当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地方高师院校重视科学研究已经蔚然成风,但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教改课改,在很多教师心目中,还没有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必修课,有的还把教学简单等同于上几堂课,有的认为研究教学教改是教育学专业教师的事情。怎样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课堂,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激发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潜质,教师还缺乏深入的思考,高校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高校应逐渐加强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的奖励,从管理制度和机制上,激励教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重视教学教研工作,从政策导向上引导教师业务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时并举、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基础教学教改研究同时并举,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地方高师院校在改革发展中处理好时效性和紧迫性的关系
当前,全国高校发展势头迅猛,处于非省会城市的一些普通类大学,在有的方面也已经走在了地方高师院校的前面。这说明,地域优势不足是制约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一大难题,但并非是不可破解的问题。地域问题暂时不能解决,就需要地方高师院校在其他方面花更大的功夫,作出更大的努力。
同时,国内同类型、同层次大学十分注重内涵式发展和开门开放办学相结合,积极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加强校校、校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力和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也给地方高师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很多地方高师院校在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无论是在层次上、规模上、水平上和质量上,都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地方高师院校要深刻地认识到差距,抓紧时间,充分发展。
三、地方高师院校要做好规划,切实推进学校全面发展
(一)明确发展定位
地方高师院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要遵循实事求是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考虑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所在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掌握高校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背景以及学校的现实情况、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在同类师范院校的位置以及自身的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和提出高校的发展目标。让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深入人心,并内化为谋发展、求进步的精神动力。
(二)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基础。地方师范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从本质上讲,师范院校传统的教师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但是与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差距很大。因此,要从原来的人才培养框架中解脱出来,在以能力为主的指导思想中重新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评价体系等方面体现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施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师院校应对其所在其地区对师资的需求作调查研究,按学科、地区需求做好预测,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本校师范专业的发展规划和招生计划,同时把师范教育的质量与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关联起来,与本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研究,共同创新教育实践。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教育教学资源,而且高校还能掌握这些学校的发展改革动态;不仅发挥了地方高师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师教育技术力量,而且能够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师范院校在综合化的背景下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积极主动地改变师资队伍结构,适应学校新的办学定位需要。师范院校教师队伍主要是由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构成,学缘结构单一。因此,要改变师资队伍结构就要从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引进学有所长的优秀硕士和博士,充实师资队伍,改变传统师资队伍的学缘、年龄和学科专业背景构成,以适应新的办学定位所赋予教师的新的任务和使命。其次,原先的教师也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转变而带来的对教师的新要求。学校要对师资队伍建设作总体规划,在制度层面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创造更多的机会。学校可分批次地选派部分紧缺专业教师和教学骨干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进修,也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调研以及学术讨论活动,更新本校教师特别是传承师范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在此过程中加快对本校年轻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师范院校综合化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是综合化得以成功的保证。
转型后的地方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在整体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要对3个方面人才培养有所侧重:一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能力的高级研究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这是保证学校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处于较高水平的核心力量;二是具有良好育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学队伍,这是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直接的中坚力量;三是具有双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是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为直接的依靠。
(五)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地方高师院校要提高国际化办学程度,拓宽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渠道和方法,要紧密结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拓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仅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影响,还要积极推进校校合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从高水平大学借力,助推学校快速发展。
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师院校要树立国家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教育本身规律,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发挥地方高师院校的本土优势,坚持综合化和转型化发展,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与综合性大学、部委属师范大学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缩短差距,为国家的教师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汤妍.新形势下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改革和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2]张勇军.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佑法)
作者简介:张浩(1979—),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doi: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4.015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4-0076-04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ANG Hao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hina’s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hotly under work.Factors such as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change of admission,serious employment situation,and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and so on brought tremendous impact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e meanwhile,with the focus on valu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trengthening superiorit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same levels are competing fiercely competition.In addition,the im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adds to the gap betwe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regions.Especially in our country,the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as the main force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will encounter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because of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Therefore,it’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learly recogniz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colleges in,and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trend,and to pursue the frontier development and to keep on the forefront of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situation; local university; higher education;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