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制度构建述
2016-03-29何青芸
梁 浩,何青芸
“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创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制度构建述
梁 浩,何青芸
“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创新模式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可以很好地解决常规学生教育管理中暴露的问题,有利于新生自主能力、积极行为的养成和自我角色的确立,有利于老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四个方面阐述该创新模式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并结合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在一整套制度框架下,尝试推广“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新老学生同寝;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规则;理论基础;制度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亟待创新。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顺应形势倍受关注。《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着力推进新老学生同寝,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新模式”[1]。
1 “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
新老学生同寝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是每年从高年级的学生中选拔出一批思想积极上进、品学兼优、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党员或干部,以“5+1”的模式(5名新生和1名优秀老生)安排到新生寝室与新生同住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创新制度。
“新老学生同寝”作为沈阳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获得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品活动(B类),很好的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
1.1 有利于新生更好的适应大学规则
刚刚入学的新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课程设置、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知之甚少,被指派到新生寝室的老生均是顺利度过适应期的优秀学生党员和干部,他们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时时刻刻对新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每名新生都在老生的指导下制定了本学期学习计划和《我的大学规划》;新生违纪率和恶性事件发生率均为零;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达新生人数的98.56%,同比明显提高;新生认知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明显加强。
1.2 有利于“优秀老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由于“优秀老生”是组织上派驻到新生寝室做“标杆”和“榜样”的,他们的思想和言行自然受到新生们的关注甚至是一种“崇拜”,这无形中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和鞭策,他们身上原来偶尔的懈怠思想和消极行为必然会得到有效的约束和遏制。另外,能管理好5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长环境、价值观迥异的新生,对“优秀老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及学习能力无疑提出了一种高标准的要求,为老生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全方位管理”的锻炼机会,对“优秀老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1.3 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辅导员对全部新生的全方位了解需要一个过程,而优秀老生客观上可以帮助辅导员尽早地掌握新生的情况、特点及动态,从而及时发现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存在于新生心理上、身体上的难言苦衷,辅导员可以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更早地取得新生的喜爱和信任,顺利打开工作局面。
2 “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学理论基础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认为,个体与集体的教育应该是平行的,通过教育集体影响个体,通过教育个体形成集体,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个体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2]。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受教育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坚持两者平行并重的教育原则,“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把每个寝室设计成受教育的个体,以点促面,以面带点,促进全体学生的和谐、健康成长。
2.2 管理学理论基础
管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组织外部环境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交叉性和变动性,而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环境是影响组织管理的外部环境的重要因素[3]。“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就是要为新生营造一种积极、进步、乐观、向上的组织外部环境,使我们的管理更具有导向性、渗透性和目标性。
2.3 社会学理论基础
社会学中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学得的[4],同时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5]。就学生教育管理来说,学校应充分看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主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社会活动热情,“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就是利用优秀老生的“优秀行为”和“优秀行为结果”为新生观察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可供观察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从而为新生的“行为获得”提供观察学习条件。
2.4 心理学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es)和多德森(Dodson)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的难度密切相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研究还发现,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6]。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选择本学院、本专业的优秀老生做为目标群体,就是要为新生树立一个最贴近生活、贴近自我、真实可达到的目标,以最合适的“低动机水平”产生“最佳激起水平”。
3 “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的制度构建
随着“新老学生同寝”这种创新模式的不断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一模式的巨大优势和潜在效能的发挥,必须依靠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
3.1 构建“优秀老生”遴选制度
3.1.1 “优秀老生”目标群体选择。经验表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做为“优秀老生”目标群体效果最好。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在上一届优秀老生带领下脱离新生角色,马上承担引导新生的任务还略显稚嫩。高年级的学生,无论学习经验和大学阅历都比低年级的学生成熟,但他们即将毕业,面临着毕业考试、论文答辩、就业考研等繁重事务,时间和精力上比较紧张。而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二年大学生活,对大学环境很了解,本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已趋向成熟,加上辅导员老师和同学对其都很了解,便于按较高的“遴选标准”选择优秀老生开展工作。
3.1.2 “优秀老生”的遴选标准和条件。(1)具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要求青年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遴选出来的优秀老生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主流意识形态,以清醒的头脑带领新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全方位的素质培养,配合辅导员老师工作,达到预期工作效果。(2)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学业成绩。学生的本职使命是学习,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知识上。选派出来的老生要具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具备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朝气。这样,才能保证新生在优秀老生的引导下,培养自己勤勉务实、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3)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一定社会工作经验。优秀老生肩负的是辅导员的辅助工作,对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生来自天南海北,如果老生工作能力不强,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就很难掌握好寝室局面,结果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优秀老生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控制局面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构建反馈机制
要定期经常听取优秀老生的工作汇报,听取他们的建议,研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3.3 构建监督机制
做好阶段性的考评工作,评出老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对达不到工作要求的要给予批评指正、限期整改、直至免职。
3.4 构建交流机制
学校定期组织召开老生经验交流会,老生通过交流,能发现自己在对新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
3.5 构建激励机制
以优秀老生考核为契机,将组织考评和民主测评相结合,定性考评与定量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入党、转正、评优、奖学金、推研、就业等挂钩。通过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老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学生寝室对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其他载体无可替代的作用, “新老学生同寝”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实际、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具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现实论据。综上所述,在完善的制度框架下,“新老学生同寝”教育管理模式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创新尝试。
[1] 中共辽宁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辽宁省教育厅2012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点[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qEFTc7aAmVgB0IlClPt1FUshjDSJT52rWMEqfSkX9v3Zp-gVL5kI-1DAoumzERs_Y27p8GVe2cyikkHLUHoK2-F1C9edzSOvCnbxq8W3Pga.
[2] 章培鑫,杜学元.马卡连柯辩证教育思想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3]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阴冬胜,杨啸风.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 张劲.论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1(14).
[6] 姜磊.工作应激与工作绩效倒U模型的研究解析[J].商场现代化,2011(13).
责任编辑:李应青
G64
A
1673-1794(2016)05-0107-03
梁浩,沈阳医学院学生工作部副教授;何青芸,沈阳医学院(沈阳 110000) 。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