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的“气”与“功”

2016-03-29顾新法

少林与太极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右臂太极太极拳

顾新法

人只要活着就离不开呼吸。古人早已掌握和运用呼吸规律并辅以相应的运动方式,创建了吐纳导引术,以便使内气在体内更加顺畅地运行,达到通经络、调理脏腑、促进气血循环的目的。同时,通过练功有助于达到心平气和的境界,加之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可为您铺就健康长寿之路。

一、太极拳的气感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如果只有形体演练,没有意念带动气的运行,做不到内外相合和阴阳变化,就不是名副其实的太极拳。

(一)怎样练出太极拳的气感

众所周知,练太极拳首先要求入静、放松,并且做到“松而不懈”。身体在放松状态下想不“堆乎”,必须依靠筋、骨为主的支撑,只有调整适度,才能保证身体的稳定。

这要先把筋抻长,使各节相连骨节的缝隙打开,身体能灵活运转,这样内气才能在松柔的肌体里顺畅运行。要想撑开筋、骨,必须经过“撑筋拔骨“等基本功的训练。当全身各部每一动都做到符合要领之后,太极拳的韵味就会渐渐呈现出来。

身形要领不外乎虚领顶劲,下颌内收,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落胯,屈膝圆裆,脚趾抓地……定步太极混元桩是其典型表现。但是,打拳时要做到神形兼备就不容易了。有了这些基本功,经过长期正确习练,在意念作用下,内气能随外呼吸收放自如。当呼气时,内气下沉丹田并贯至头心百会穴、双手心劳宫穴和两脚心涌泉穴(简称“五心”)。吸气时,内气再从头顶百会穴、手掌劳宫穴、脚底涌泉穴直接回聚胸口膻中穴。内气运时,练功者都能体验到气感到位。当内气运行与形体动作“内外合一”时就形成了“内劲”。具体体现为:“吸气”时,内劲使肢体回收,可蓄劲;“呼气”时,内劲使肢体伸展,劲可直贯四梢〔发为血梢,牙为骨梢,舌为肉梢,手脚指(趾)甲为筋梢〕。这时能充分感觉到“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后发”的太极现象,身体运行全随意、气而动,没有一丝人为的矫揉造作。练到这个程度,太极行气、运劲已由繁至简,一蓄一发仅在吸、呼之间,正如古谱所云“一阴一阳一太极”。

(二)行功走架时内气连绵不断之法

很多人向我询问:“在定步单操太极的式子时身体有气感,怎么走活步时就消失了?”“求气则滞”是当功夫没练到,却只凭主观臆想出的气,在练拳时容易造成分心,反而导致意、气、形不合。只要练到位了,气自然随意而生。这还要从基本功做起,练定步桩在撑展中含抱拢劲的整架,由习惯到自然,在运动中,松柔的身架从头到脚时刻保持在“似松非松,似展非展”状态,掌指与脚趾始终“撑含”不丢地随身肢缠转而动。全身在缠绕运行中徐徐拢成整架,并在运行中不断调整身体重心以保持稳定,身劲由根至梢,后催前导,保证运行的整架时刻在变化中毫无散懈之处。可想而知,如掌指松懈,当身劲运到时再重新伸展,必然会出现断劲现象。

当正确掌握了太极拳的“行走功架”的方法后,小心翼翼含着整劲打拳,久而久之可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三)如何保证整劲运行

在意识支配下,丹田气转换成内劲,促动腰轴统领全身运动。太极拳以“∞运行方式”运行(详见《揭秘太极拳“∞”运行方式的原理》一文),腰带胯转,使双腿、膝和脚沿“∞”运行轨迹做往复折叠运动产生螺旋劲,又将此劲经腰传至脊骨,节节依次贯至颈椎到颅骨,身体从尾闾到头顶形成随腰胯做螺旋往复转动的立轴。此时,头是全身的舵,其稍有偏斜就会影响整劲贯穿,还会导致身体重心失稳。所以,在太极运动中头不可只随脖子局部转动,也不允许身体与头固成一体转摆。

实战中要做到柔化、刚发,还必须运用打开的胯关节,这样才能在拧腰转胯中用全身整劲化解攻击和发放对方。

譬如,化解对方作用于我臂部的力时,全身整劲经腰至脊部带动身臂运转,我 臂承住来力随身脊螺旋转动,运转有方即可化开来力。从外观看,化彼来力时,身体扭转,肩部仅随动而已。

当臂掌发劲时,在全身的运转中,抖转腰胯,将整劲传到身体脊部,“劲从脊发”,脊部发出的劲要经过舒展的肩膀直接通臂,臂劲直贯掌指。在发劲时,肩关节必须“打开”,进行配合,不可用力,但也不能全然松懈出“瘪”,只有保持“虚腋”之态,脊部发出的劲才能顺利通过肩部。

综合上述,可见太极拳运行过程中,身体每一部位的动作都是整劲在依次节节松开又节节贯穿中完成的,如此做到“一动无有不动”,打拳时才能 “意不断、气不断、劲不断”。太极拳运行时身体任何局部用力动作,都会把整体劲的运行破坏掉。因此,这是肢体“各自为政”模仿太极动作即使再形似也练不出太极劲法的原因。

“以胯走路”抽象地说明了在胯的带动下,提腿抬脚迈步的原理。行步时,胯与大腿关节已松开,含着整劲提脚上步不会牵扯支撑身体重心的实腿,这既保持了身体的稳定又不会出现“拉胯”现象,做到了迈步轻灵如猫行。落步的松沉劲也缘于松开的肌体对内气没有阻碍,这样身劲才能顺利贯至脚掌。

看耄耋之年的老人悠然自得地打太极拳,在周而复始的运行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我们会幡然醒悟一个哲理:生命在于动静之间。此情此景隐约使我们看到了,众多的太极爱好者经过练功,使漂浮的心找到了稳定的归宿,精神寄托于吐纳之中,浩然正气与天地交汇。

二、太极内功的实战应用

2011年我给部队转业到警界的军人培训,遇到一位练硬气功的战士,他从小酷爱武术,由于家境贫寒,婶婶每月交武师20元学费,练会了单掌开砖、砸石等功夫,当兵后一直没有撂下。转业后,他参加了全局警察散打比赛获得第二名,赛后总感到右手掌不适,到医院拍了X光片,检查出正是他用来开砖的右掌根骨折,又自行长上了,但是骨头已错位。他非常惋惜地说:“我没想到能砸石的手伤在拳击上。”我和他讲:“我学过力学这门专业,你的手掌比别人硬度大,但是,戴上拳套后,你出拳的强度被拳套卸掉了,失去了原有的威力。在与人对抗不同于开砖,没有让你运足气、对准要击打部位再发劲的机会。拳击中,因为受力的角度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可能你在发力用拳面打到对方实处时,这部位已偏斜,所以会造成挫伤。”我向他阐明太极拳也含内气,也是“气功拳”,但太极的原则不允许“力顶力”,要应物自然,顺势借力,化了再发。

(一)实战方式

(1)在实战中,太极者力争“后发制人”,据对方出手的情况,掌握他力的动向,在运化中取得机、势再发。太极拳虽然没有前俯后仰和左右摇摆的动作,但在实战中,可做到“柔腰百折如无骨”,太极运用“∞”运行方式,腰随胯在往复折叠中,通过身体各部虚实变化,在进、退中可做到起落、左顾、右盼、全方位的运动,以应对各方向的攻击。遇到强手,我既不主动进攻,也不与来力较劲,做到身体与对方接触部位“粘黏连随”和“听力”准确,彼一发力,我即顺势化开,需要移步时则上下相随,保持身体平稳。若对方连续用力出手,打不实或扑空,呼吸就会急促,造成气息向上浮、上实下虚、重心失稳,我可乘机反攻。

(2)太极拳“一动处处都是手”,当化解彼来力,我得机得势时,在对方运转不灵或重心失稳之际,“吃住”对方“背点”,仅意念一动,即可完成由柔化到刚发的转折,此刻,身体何处需要发劲,瞬间就可发出刚脆整劲贯向彼失重部位或薄弱环节,一发必中。可见,太极对决,不是用血肉之躯两硬相碰,避免了双方在对顶中僵持和受伤,而是运用太极的劲法,巧妙地转换了双方弱与强的角色。

(3)有人用“会打的不如会逃的”来形容太极推手,实际上二者大相径庭。太极推手不是一味消极脱逃,而是“粘”着对方的力,身体在“往复折叠”的运动中“彼进我退,随屈就伸”。退中含化带发,对彼进来的力拨、挂、捋、挎……

太极拳的化与发不是完全割裂的,化中有发,退中有进,浑然一体,周身一家。

(二)实战韬略

现以推手流程说明太极内功与技法的融为一体运用在实战中所发挥出的极大威力。当双方右臂相 ,彼辗压我右臂时,我右臂随彼进劲转退到身左侧,在右臂未“贴”住身之前,我依靠左腿沿“∽”向左折叠劲使腰身左转让空来力,同时,用此向上的身劲使左臂由下向上沿己右臂外侧挑开彼右臂,在彼臂向我进的劲还没消失之前,我依靠右腿沿“~”向右折叠转身的回劲,用脱出的右臂掌去“挎捋”彼右大臂,如果此刻彼臂劲还在向我进,其身会被带成前倾,被我捋至前仆。这是“引进落空,合即出”的一个范例。

此招如果遇到有经验的太极手,他往往采取顺势上步“靠”破我的“挎捋”。

(1)彼靠:彼脚踏进我中门(双腿之间),进身用肩部靠击我胸,借惯性又用上全身整劲,撞击的威力极大,一旦发实,可震伤内脏。

(2)我化:我在右转身捋时,右臂是向身右侧外带的,彼在上步进身时为不受牵制,会松开右臂。此时我若用臂的局部力继续拽彼臂以牵动其身,不但无效,还会由于胳臂用力使身子僵挺,被“靠”击的更实。我必须听劲在先、意在先、移步化在先,这样才能化解此击。当彼上步“靠”之时,我已借右折叠劲右转身提右腿转退到左脚后,此时,我左腿为实,右侧变虚。这样,即使我为了将 引进,身腿撤得稍微晚些,让彼“靠”上了,他也“靠”不实。我与彼进身同步移动;双方身体近似侧身平行,彼身在前,我面对他后背。

(3)我以“ ”克彼“靠”:我右手“采”住彼右腕不丢,左手从彼右肋下掏搂彼左腰,再向左转身,将彼身带转。由于彼右侧身发劲,彼身左侧必虚,只要摸准“点”,横向劲破彼竖劲轻而易得。此时,彼的右端的力向前,彼左端被我“切向劲”带转,形成力偶。彼想不被我掀仰,只有调整步伐随我劲转动,由于我先带起他身,在彼腿还没来得及跟上,我已将彼上身带斜,他跟步总比我动作晚半拍。彼背身转动本来就不得劲,我还可借转动惯量调步致他落入背势,他在被抡转中焉有不倒之理。

(4)太极高手为防止他用“靠”时,我化解不开身体遭到重创,动了恻隐之心,只坐胯、屈膝、松臂、不随我动,保持身体中正稳定。这样,我在左手“挑”开彼右臂时,再用右手“挎捋”彼右臂于其身左侧,露出彼的右肩背,我“得实即发”,抖弹双臂以掌根按住他即发,对方桩架不散,仅仅腾空平稳落地。这过程展现了“动手时,你不打我,我就打你”的武术常识。真动手时必须“出手不留情,起脚不让步”。

(5)我仍与双方右臂相 ,我不较劲,粘住彼右臂,彼辗压我右臂到我身左侧。(由此处作为过渡阶段,演变到散手搏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彼辗压我臂的右臂,劲贯掌指捅向我膻中穴。我用左前臂“挂拨”彼右臂,脱出的右臂屈肘击向彼胸,彼用左掌推挡我肘尖,我松开右腕,以被彼托住的右肘部为轴,抖动前臂用右掌背连续扇击彼面门。彼防挡上面,我右腿在下勾踢彼右腿。这正应了“不招不架就一下,犯了招架连十下”的说法。由于双方都在用内劲打击对方薄弱部位,挨上一下,就可能造成重创,因此,这招不是应敌绝不可应用。

太极拳练出气感后,身体周围会产生气场,即使对方打来还没挨到我身上,我就会有感应,会自动做出下意识反应,抬手拨打化险为夷是常态。这也太极手能后发先至的一个原因,这种现象已博得得众多太极家的共鸣。

在“太极散手”搏击中,对方要“打人”必出直力,太极运行的圆弧中所含横切劲是直力的克星,加之我以身体的整劲拨打彼打过来的“强弩之末”,因此,化解彼击毫不费劲。即使让彼打上的部位,我在意、气、劲的作用下,内气充盈并偏离身体中心线,所以彼也打不实。实战中,闪战腾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硬拼,而是即化既打。这是从有意识练到下意识的自然反应的过程。以能够随心所欲应对突发攻击,是太极内劲的发挥由自然王国到必然王国的一个“飞跃”。

(编辑/张震)

猜你喜欢

右臂太极太极拳
我的右臂开着淤青的花朵
画中有话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光影视界
太极Ⅱ
少林反擒拿法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