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洁:不做中国的WeWork
2016-03-28王欣芳
王欣芳
2015年,以共享办公空间著称的WeWork公司完成估值100亿美金,成功效应使得中国本土各方资本迅速涌入,诸多效仿。
在朱洁看来,不论针对办公空间有需求的客户,还是机遇市场的规范需求,都需要有一个真正满足中国市场现状的企业出现。但它不应该叫做中国的weWork,应该叫做“励业公社”。
相比“空间”,创业者需要服务和陪伴
自从开始运作励业公社之后,朱洁和创业伙伴吴小丹、陈修侃像是接触到崭新的引力波:他们精力充沛,每天工作14-16小时,一边扮空中飞人到各地考察探访,一边如永动机般迅速而稳健的制造出新的事业能量。
2015年,WeWork公司完成估值100亿美金,再加上“双创”背景,中国本土各方资本迅速涌入,兴建大量众创空间。受制于服务模式单一,未根植于市场的核心诉求,使得类似项目多以名义上的创新、创意为理由,实际以消化政策和资本为核心的“伪”空间而存在。
相比之下,朱洁与吴小丹、陈修侃所创办的励业公社恰如“一股清流”。
“企业的成功不单单是靠免费工位和免费茶水的支持而成功,而励业公社认为以上只是基础的支持和服务,而不应是做戏的噱头。”不同于早期传统产业园区以优惠条件作为招商导向,朱洁和伙伴更看重企业在发展路上所需求的服务陪伴。
他们将励业公社定位于创业者商业伙伴的角色,采用办公业态与酒店行业合作共生的商业模式,激活商旅客户的碎片化办公需求以及满足本地常态化的精品办公的租赁需求。三位创始人与华住酒店集团董事长季琦达成共识,励业公社将选择华住酒店集团旗下全国范围内的现有酒店布点网络。
“区别于传统商务中心,这是将酒店地产资源再造成互联网大势下的创新社区商业模式,为未来企业家群体提供平台空间。”当然,励业公社也据此拥有华住酒店集团在中国的规模化布局以及近十年来4380万个人会员的客户沉淀。
据朱洁介绍,励业公社推出的产品“服云”整合超过100家优质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互联网模式下的企业开立、人事服务、金融规划、政策支持等一站式产业服务,与此同时,服云也反向搜集励业客户提出的各种服务需求,再邀请并整合合作伙伴加入到对接平台。
目前,励业公社已在上海、北京、武汉启动旗舰计划,空间内整合共享办公、分时办公、创投孵化等模块化服务。到今年4月,励业公社的会员可凭借励业公社会员卡完成三地的自由流通。未来也会开发移动平台与用户实现服务对接,并将加速移动端布局,“打造适合中国创新创业群体的空间社群产品”。
海派基因
春节前的六周里,朱洁与创业伙伴,以及投资人、供应商等进行了百余场联合面试,存留10%的创业者,一部分创意萌芽,但对事业发展方向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另一部分则完成天使轮融资,希望得到迅速而稳健的发展:有城市规划专业的准新郎利用专业模型绘制婚房地理,并因此产生染指大数据、希望通过交通等大数据引导消费决策;也有团队致力于大学生早期性教育的推进和普及,这个团队有三年实践经验和专业优势,涉及领域也具有特别的生命意义。
“现在的创业者不止深耕挖掘自身擅长领域,在商业模型、商机把握方面也很充满自信,并更具幽默感。”2002年大学毕业后,朱洁开办烹饪学校,向在沪外籍人士教授中式烹饪,这间学校至今运转良好并拥趸者众。此后十余年,朱洁做过海外中小企业的中国顾问、旅行设计,也曾对上海闲置老厂房进行改造,此过程中,朱洁得遇吴小丹、陈修侃两位同伴,在性格处事的磨合与社会资源对接中,三人于2015年年中共同创办励业公社。
连续创业有些像跑马拉松,起初目标是跑到终点,再进阶就会注意节奏和速度,把上一次做得不好的重新调整,再来一次。
朱洁很清楚创业过程中哪里容易“做不好”出问题。此前的积累使创业和投资对她来说驾轻就熟,再加上链接资本和人脉的能力,朱洁正适合创造出有趣的独特价值。
实际上,与吴、陈两位伙伴相似,拥有长期国外旅居经验的朱洁颇有海派作风,同时又深谙中国的商业心理和游戏规则。她擅长沟通,似乎是那种能很好地适应规则,却不一定被规则束缚的人。因此,以社群为价值核心的励业公社并没有一味参考国外社群经济的经营方式,而是针对中国人的商业性格和文化特质进行改革,比如设计产品时没有采取西人惯用的按次付费,而是“一价全包”,项目过程中不断引进成熟企业和项目,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同时发掘社群中沟通良好性格开发的成员做调节,增强社群的融入性。
由于丰富的海外和行业经验,朱洁和伙伴在诸多国际创意之都架设了深厚的本地化社区关系网,因此励业目前已在这些城市布有联络点,励业中国的会员在旅行时可通过线上社区便利获取当地落脚点亲切优质的服务。
年轻鲁商“以投资为攻势”
《齐鲁周刊》:2016年励业公社的发展方向如何?
朱洁:今年我们会做几件事,先是专心在上海和北京把励业公社这款产品打磨好,同时会开始启动我们的移动端产品,也会对任何有益的合作机会持开放探讨的心态。
《齐鲁周刊》:在全国布局方面有何考量?
朱洁:我们在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甚至中西部都有考察,许多二三线城市政府以及投资人群体也发出盛情邀请。我们希望通过一种管理和智慧输出的方式,来激发创新因子,与各种政商资源充分互动,形成更为广阔的区域创新创业的发动机。其实创业本身,包括我们挑选的创业项目,除了情怀和专业性优势,也会希望产生公共价值。
《齐鲁周刊》:您对山东创业者和投资人印象如何?
朱洁:目前山东只对省会济南进行过考察探访,有种“中国的德国人”的感觉,非常实在,有何资源、需求以及优劣都不会夸张,很真实的表达。
《齐鲁周刊》:大约鲁商都会给人内敛沉稳的印象。有时候还被评论为保守以及创新能力不足。
朱洁:我有不一样的看法。山东有许多传统企业,二代接班人不一定在家族实体上有更大发展,但可能会以投资为攻势。所以我们后期可能会集合一批活跃的天使机构,让这些二代接班人做一些投资尝试。
《齐鲁周刊》:能否给创业者一些建议?
朱洁:创业中团队很关键。我与小丹、修侃是好朋友,了解彼此性格和资源,创业后也有一个分工,产品空间方面以小丹为主导,我和修侃做细节的完善和考虑,品牌内涵方面以修侃为主。我主要负责商业发展和伙伴关系的推进。
创业者必须脸皮厚,有自信。不要太在意每天得失,因为创业是个漫长过程,也不要强求结果出现,因为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