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的禅意哲学
2016-03-28
齐鲁周刊 2016年7期
神话的回归,是当代影视剧的一股浪潮。2016春节档开年大戏《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成为影视西游的新样本。
作为山东的一张文化名片,巩俐塑造了新一代“白骨精”。在她的文化地理中,“山东”是绕不过去的艺术原乡,此次在角色中所诠释的三打与三度的禅意结合、关于自由的探讨、关于真相的探讨,共同孵化出一个关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
作为影视剧热门IP,《西游记》是最被广泛解构的作品。淹没在各种杂书、笔记、杂居、宗教经典和民间传说中的神怪,在小说中进行了复活重组。正是因为它的影响力,《西游记》成为了中国文化绕不过去的终极命题。
电影《三打》结尾,巩俐扮演的白骨精,一身素衣,面容纯净,回归了少女姿态,走向轮回之路。唐僧死后化为一尊石像,被三个徒弟驮上白马,继续西行。人类的终极问题没有改变过,几百年后,我们依旧有兴趣重新阅读,也许正是关于信仰的精神延续。从懵懂无知,到求知若渴,到叛逆无道,直至最终被那世上的磨难与不公平给消磨了锐气,走到佛家无争的路子上来,一路坎坷,一生悲伤,理想与自由仍然永生。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虽然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务实、重理性,《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鬼神信仰、奇迹传说等文化现象销声匿迹。鬼神信仰作为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的影响深远,显然比儒家文化更加源远流长。
传统神怪文化的影响为何绵延至今?通过重新解读以山东文化为原乡的民间体系,我们如何寻找当世信仰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