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仿生栽培效益分析及其展望
2016-03-28倪鼎文
倪鼎文
摘要:中药材仿生栽培是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吸取传统农业的精华,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再现药用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生态关系而进行中药材集约化生产的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道地中药材的仿生栽培,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满足社会用药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中药材;仿生栽培;效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9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30-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Bionic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NI Ding-wen (Business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Bionic cultiv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s an intens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roduction mode, applying engineering approach in reappearing eco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plants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adopting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echnique, and absorb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habit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ir requiremen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t has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adopts the bionic cultivation of authentic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meeting the demand of social medicine, and is also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CM resources.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ionic cultivation; benefit analysis
我国自然环境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多样,蕴藏丰富的植物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民保健意识增强,中药材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对野生资源长期的过度开发,造成部分野生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因此,为满足社会用药需求及保护生态环境,实行中药材的科学种植,是保证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较常用的中药材约有500多种,而需要量较大,主要依靠栽培的约有250多种[1],但我国中药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者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及生态环境与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科学认识,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使中药材生产中质量与产量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而中药材生产不仅要提高产量,更要保证质量。因此,急需建立和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以减轻中药材生产中的短期行为对药材品质所造成的影响,提高栽培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中药材仿生栽培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是集中药学、农学、园艺学、生态学、农业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行中药材的仿生栽培,对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栽培药材质量、促进中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兹就近年来中药材仿生栽培现状综述如下。
1 中药材仿生栽培的特点及优势
中药材仿生栽培是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习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吸取传统农业的精华,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再现药用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生态关系而进行中药材集约化生产的模式[2-3],其特征是从田间栽培技术入手,顺应自然规律,依据药用植物生长特性,优化药用植物生长环境,改善药用植物的生理状况,促进生产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以提高植物抗性,抵御病虫害,从而保证药材的质量和产量。中药材仿生栽培不仅能明显提高药材品质,还具有无毒、低残留的特点,在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益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中药农业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是实现中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2 中药材仿生栽培的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中药材仿生栽培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白氏等[4]采用林下仿生栽培技术栽培的乌杆天麻繁殖周期短、风险低,块茎粗壮坚实,折干率约10%,制成的商品乌天麻坚实,外观品质佳,节数少、皱纹也少且不明显,每窝投入25元就可产出1.5 kg商品麻、3.5 kg种麻,投入产出比达到1∶5。胡氏等[5]研究表明,通过杜英林仿生栽培及设施栽培朱砂根性价比分析,仿生栽培可降低成本达16%~40%。李氏等[6]研究表明,林下仿生淫羊藿每公顷可采收干品1000 kg,林地人工栽培第2年后即可连年采收,其产量是野生的34倍,且不占用农田,林药间作,一次栽培,采收期长达20年之久,省工、易管理,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2 生态效益
仿生栽培由于减少了对野生资源的破坏,使种植的药材处于半野生状态,维持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长远意义。秦氏等[7]研究表明,朝鲜淫羊藿为喜阴植物,常集中生长于阔叶林下,因采挖方式不当,对野生资源的破坏非常严重。为确保社会用药的需求,依照其生长习性,结合参后地还林,进行朝鲜淫羊藿的林下仿生栽培,不仅可提高林下土地的利用率,且依据朝鲜淫羊藿发达根系具有盘结能力强的特点,还可有效防止山区水土流失。斯氏等[8]研究表明,活树附生栽培及林下仿生栽培铁皮石斛,可减少野生铁皮石斛资源消耗,生产原生态产品,并有利于野生种群的恢复,实现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张氏等[9]探索出新的林下栽参模式,结合林业改革制度的实施,在生产环境适宜、生态环境好的次生阔叶林下,利用天然野生林地资源来发展林下参仿生种植,更好利用森林的生态修复作用,减少野生生物资源多样性破坏,减少林参争地,从而缓解了高效益的人参种植业与高生态效益的林业之间的矛盾,这种模式对于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
2.3 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成为国民关注的问题,生产符合标准和安全的中药材也成为生产者的目标,而仿生栽培不仅在提高药材质量上有明显作用,更因其生产模式的无毒、低残留而为消费者所接受,除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外,还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于氏等[10]研究表明,仿生栽培辽藁本有利于辽藁本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以及挥发油的积累,4种仿生栽培模式下辽藁本挥发油含量均高于文献[11]中辽藁本挥发油含量(1.5%)。研究表明,林下参仿生栽培是保护野山参资源以及满足社会用药需求的唯一途径,林下参仿生栽培不仅解决了伐林栽参存在的资源破坏和参林矛盾,而且能生产出具有无污染、高价值的野生人参特点的商品人参,为社会的用药需求提供保证,也为山区农业的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思路[12]。
3 展望
随着人口增加及自然环境恶化,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明显匮乏,无法满足社会的用药需求,目前我国大部分药材都是人工培育,而栽培方式的落后及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导致农民滥施化肥和农药,造成药材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药材质量明显下降。这种落后的栽培方式既增加了农民的投入,又影响了药材的品质,最终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材的仿生栽培模式在中药材生产的安全性与效益性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有明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在人参[13-16]、淫羊藿[6-7,17]、林芝[18]、石斛[8,19]等贵重药材上已大量应用,在刺五加[20-21]、草乌、黄芩、重楼、党参[22]及麻花艽[3]等也开始少量应用,并形成了成熟的仿生栽培技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相对于我国万余种野生植物药材来说,仿生栽培技术应用还很有限,因此,在野生资源相对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行道地中药材的仿生栽培,对满足社会用药需求、保护生态环境、维持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促进中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震,丁万隆,陈君,等.中药材栽培技术的主要特点[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68-70.
[2] 刘大会,黄璐琦,郭兰萍,等.中药材仿生栽培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524-529.
[3] 田丰,李永平,俞科贤,等.青藏高原麻花艽仿生栽培技术研究[J].作物杂志,2012,32(2):122-124.
[4] 白路,包海鹰.长白山乌杆天麻的林下仿生栽培技术研究[J].人参研究,2011,23(4):37-40.
[5] 胡小根,雷珍,吴秋花,等.朱砂根仿生栽培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08(2):12-14.
[6] 李玉伟,韩新宇.淫羊藿仿生栽培[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1(11):40.
[7] 秦佳梅,张卫东,孙华,等.朝鲜淫羊藿林下仿生栽培技术[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4):72-74.
[8] 斯金平,俞巧仙,宋仙水,等.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4):481-484.
[9] 张宝华,安玉红,张继茂,等.人参林下仿生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0(1):63-64.
[10] 于英,赵伟,杨旭,等.不同仿生栽培模式对辽藁本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71-74.
[1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674-2676.
[12] 张亚玉,孙海.发展林下护育人参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2010(4):41-42.
[13] 李春艳.林下参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07,56(4):56.
[14] 牛兴良,谢丙明,程瑶,等.林下参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12(3):42-43.
[15] 刘少霞,姚远,曹冬煦,等.林下参栽培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01-2301.
[16] 杨志伟,杨立群,栾喜红,等.黑龙江省林下野山参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3(1):48-49.
[17] 刘玉,李道红.长白山区朝鲜淫羊藿林下仿生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6,26(5):103-104.
[18] 栾泰龙.松杉灵芝仿生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3,35(2):48-49.
[19] 贾静,杨长群,余世聪,等.曲茎石斛的野外仿生分孽繁殖[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12(7):41.
[20] 曲春风,张倩,田芯,等.野生与仿生栽培刺五加叶浸出物中多糖与黄酮含量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2(1):39-41.
[21] 刘知源,王绍鹏,张文强,等.不同生境对刺五加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4):391-392.
[22] 高文学,杨宇华,王志和,等.草乌、黄芩、重楼、党参仿生态栽培试验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1):100-105.
(收稿日期:2015-04-30)
(修回日期:2015-07-26;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