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再造“乡土中国”

2016-03-28

记者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乡土中国农民农业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

编者按

乡愁,是我们抹不去的记忆!“乡土中国”的沦陷背后是涉及9亿农民家园的失守。2.7亿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大多并没有扎了根。城市留不住,农村回不去,乡关何处?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特别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猴年春节,“记住乡愁”的“返乡体”文章迅速引爆网络,再次将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中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20年前,李昌平《我向总理讲真话》一书中喊出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所谓“三农问题”危机。

20多年后,严海蓉教授站在全球视野,在中国大陆做了相当的田野调查之后,再次提出了“农民分化,农业资本化,农村生态恶化”的“新三农”问题。

2015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向全党全国作出了庄严承诺:“消灭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改革开放过去的37年,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18%的人口,先后有7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至今我们仍有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中央提出要消灭所有的贫困人口,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与中西部22个省的党政“一把手”签了庄严的“军令状”。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2月29日习总书记在河北阜北考察扶贫开发的教诲言尤在耳。

如何把9亿农民带上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到庙堂之上,下到亿万黎民百姓,无数的高层官员和专家学者正在经历艰难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土地改革,历来涉及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农村改革必经“审慎稳妥推进”。正如习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农村土地改革是个大事,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阳春三月,本刊刊发国际著名“三农”问题学者严海蓉教授,在澎湃就新“新三农”问题回答不同阶层网民的问题帖子及文章。经本刊整理并配发本刊总编刘春阳同志的点评,以飨读者。特别声明:作为严海蓉教授的学术观点,只代表其作者本人,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但作为学术研究,

可以刊发于读者,供读者在实践中判断思考。

“新三农”问题浮出水面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习近平

网民“Twinkle吃面上岸棒棒嗒”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否是农民人数的减少和土地资源的减少?我国现在出台了哪些政策来缓解这些矛盾?

严海蓉

在李昌平提出“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之后,三农问题开始被社会关注。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农村出现了新三农问题,即农民分化、农业资本化、农村生态恶化。新三农问题中,我想主要矛盾是农业资本化导致的矛盾,农业资本化指的是农业成为资本追逐利润、使少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领域,它不仅导致普通农民被排挤,土地资源被资本占据,同时也带来生态问题和农业不可持续的问题。尽管政策上对土地流转的趋势有一些遏制,主张“适度”规模经营,对进入农业的企业作出一些限制,但目前看来这对大趋势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我们认为“集体经济”可以防止农民的两级分化,“生态农业”可以拯救农村的生态环境,而防止农业资本化的措施是加大国家、村集体、甚至是消费者团体对农业的资金注入。

《记者观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农业资本化带来的负面问题提出了“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其要旨就在防止资本的扩张,挤占农民的利益。

网民“doglot”

随着农民大量务工,现在的农村户籍人员中到底还有多少人真正在务农。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哪个省市的农民最具代表性?

严海蓉

2013年底乡村就业人员(包括农业和非农)占全国就业人数的50.3%,而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32%。至于农民生存状况,无法笼统说,因为中国农村贫富分化也很严重。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0%农户收入是最低的20%农户收入的8.2倍(两者差距比1990年又增加了1.8倍),当然这里的农村人均收入,既包含了外出打工的,也包含在家种地的。但是农民的确不再是一个笼统的,而是已经分化的人群。即便在一个地区、一个村,各个阶级/阶层情况不一样。我认为用阶级/阶层来观察更能说明情况,而不是通过“省”来区别(各省内的情况也有很大不同,江苏南部和北部差别就很大)。

“网民”正在酝酿一个伟大的名字”

我国还有2.7亿农民工,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不能享受到基本劳动合同的保护,老有所养更无从谈起,有些农村老人六七十了仍然要为地奔波,您怎么看?

严海蓉

我认为应该区分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在前30年,国家强调工业的发展,但是没有强调城市的发展,这和后三十年有所不同。后三十年的发展,的确存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现象,但所谓城市中心主义,其实质是在发展路线上,把城市变成资本最密集、资本积累最迅速、消费最密集的地方。endprint

我们看到的城乡矛盾、农村凋敝、农村劳动力外流虽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但是三十多年来,国家积极追求外向型的发展,使得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至少两代农民工,几亿人家庭不能完整,这一快速发展使农村、农民工付出了深重代价。

不过,我国不平等的问题不仅是城乡之间的,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也都有贫富分化。2012年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20%农户收入是最低的20%农户收入的8.2倍。一线城市里面有大量的“蚁族”,“房奴”,还有很多连“房奴”也当不上。

《记者观察》:习总书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网民“fiansong”

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曾经当选过民选村长,经历过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很多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中国农村要怎样发展才能真正惠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可以降低农产品成本节约劳动力,但农民要何去何从呢?

严海蓉

感谢您结合做村长的亲身经历来和我做交流。我理解的真正惠农,应该是让大多数农户都能得到发展的实惠,这样的话,就不能光选择以资本和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因为这样的思路容易造成两极分化,使发展的好处为少数拥有资本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所独享。大规模机械化作业虽有节约成本的好处,但如果是由资本来做这件事,那么节约下来的劳动力就会变成失业人口,需要另谋出路,是否能谋到就很难说了。如果由集体经济组织来做这事,那么节约下来的劳动力要么可以转入集体经济依靠农业收益逐渐兴办起来的非农产业,要么继续留在农业岗位享受更短的劳动时间。这才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记者观察》:习总书记:“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富强,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资本下乡确实带来集约化农业的高产高效,但资本的规模经营确实带来了大量农村失业人口,未来城镇化率再高也无法为2.7亿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这确实是道难题。为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明方向:“发挥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形式的规模经营引领作用,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型农业股份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

网民“zongzi2080”

我虽不是农村出来的,但我爸爸曾经在农村下放过多年。每次下乡看到农村现在的荒凉景象也是不甚感慨。想问下老师,我们所提及的要发展新型集体农庄,其本质与西方国家的农庄发展异同之处在哪,特色又体现在哪里?毕竟现在青壮年集中流向城镇,这样的后续发展动力又如何解决呢?

严海蓉

新型集体农庄,产权是社区成员共同所有,而不是某个农场主所有,这是与西方国家的家庭农场本质上的不同。产权上的集体所有,确保了所有社区成员都是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利参与集体经济的管理,分享发展的成果,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农场,只是农场主个人的私有财产,经营好坏都是农场主个人的事情。

现在,由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民工总量已经高达2.7亿,中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已经严重空心化,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但是,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城市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进城的农民工生存状况并不好,他们根本无法在城市扎根,在城市找不到出路。很多年轻人感到很迷茫,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城乡关系,尝试回到农村,开启另类的生活。也有很多关心农村发展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民进行合作,共同寻找农村的出路。总之,农村不是一片废墟,可以大有所为。我们当然要认清困难,但也要坚定信心,勇敢去行动,把我们对农村的美好蓝图付诸实践。

农民合作社可行吗?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个大事,涉及的主体、包含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习近平

网民“水清沙动”

我是一个农业农村工作者。当前很多农民合作社形同虚设,请您根据自己经验,指出如何真正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

严海蓉

发展合作社,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合作,合作起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合作?因为随着农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农业分工越来越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营模式,农户在产业分工上处于不利地位,只能从事投入高、风险大、利润低的种植养殖环节,而农资供应、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都被资本控制,农民获得的利润占整个产业链利润的比重非常小。那些龙头企业可以凭借产业优势控制农户。合作起来,本质亡是要摆脱对资本的依附,获得自主权。合作起来干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进行纵向一体化,打通产业链,从集体购买农资,集体进行田间管理,集体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城乡对接等等。这些事情都是有经济利润的,是一家一户做不到的。合作社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作用。

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合作社是农民所有,农民受益,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落实民主集中制管理。合作社需要带头人,需要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但是,绝对不能成为能人自己的合作社,其他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带头人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账目清楚,公开透明,重大事项集体协商投票民主决策,每个成员都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

《记者观察》: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不管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收益。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endprint

千百年来,“土改”关系着农民利益和国家政府的兴衰成败。世界上任何执政党对土地改革都异常谨慎,稳妥推进。农民获利只占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利润的1/3。龙头企业确实带来了高产高效,但资本疯狂也给农业带来了不可持续的严重负面影响,以股份合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经济的共同致富道路可能是下一步农村改革方向。

网民“云淡风轻”

您认为农村的可持续道路是集体经济+生态农业+计划经营,我觉得理论上讲得通,但实践上很难行得通。主要是不具备条件:集体经济不是简单的1+1,它同样需要资本和带头人;生态农业更复杂,需要技术资本市场认证;一个小集体经济实体如何面对市场去计划。很悲观!

严海蓉

你说的问题都客观存在。发展集体经济需要资金,但资金可以积累,可以通过合作方式在合作社内部筹集。德才兼备的带头人也确实很重要,但是也并不是有一个能人就能办好合作社,那些能人办假合作社的现象到处都是。关键是大家是否真的想走集体化道路,是否团结一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要有意愿,有决心,就可以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把事情做起来,慢慢积蓄力量,条件成熟之后,把更多的人组织动员进来。

搞生态农业,尤其不能走技术资本市场认证的道路,生态农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体制问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要避开主流的市场体系,才有可能摆脱资本的控制。搞有机认证那一套,花很多钱不说,你的生产技术都要被控制,你的销售市场也要被控制,完全没有了自主性。因此,生态农业要走城乡对接、计划生产的模式,具体来说,在城市建立消费者合作社,建立自己的消费网络,进行消费者教育,让消费者认同生态农业理念,了解自己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过程,邀请消费者到生产基地参观,建立面对面的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上,城市消费者和农村生产者进行平等协商,制定生产计划,以销定产。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摊风险,共享收益。

《记者观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绿色农业”就是“生态农业”之路。当然中国绝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但把餐桌和田间连起来以销带产的计划农业订单模式,在实践中已有成功经验。

网民“呈样”

我感觉你提出的农业要走农民的组织化道路的难度相当大。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之一,千家万户农民一盘散沙。其二,基层村镇干部难作为。其三,就算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经济体在强大的市场面前也没有话语权。你举例的南街村也不是媒体宣传的那样好。依你判断,新的农民合作组织大概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严海蓉

你说的问题确实客观存在。分田到户三十多年,人心也散了。国家的政策的重点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而不是农民组织化。革命事业何时成功,也没有一个时间表。但是,我们认为,也不用过于消极。事实上,任何时候搞农民组织化都不是一帆风顺。南街村也许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好,但小岗村的今天又是什么样子呢?

重新组织起来,不仅是一种社会理想,也能够为成员提供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现实基础。当然,合作并不意味着平均主义大锅饭,可以采取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在集体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基础上,具体的劳动仍然由各家各户完成,解决劳动积极性问题。再如,农村可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如果交给资本来做,农民就只能是打工的。如果集体合作来搞,农民就能从中受益。

《记者观察》:南街村也许是个案,但具有“标本”意义。中国农村地域广阔,社情复杂,高山、丘陵、平原、沿海等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民俗、民族等社会文化资源千差万别决定了再好的农业生产体制也不能搞“一刀切”。改革开放的前10年“小岗村”走的顺些,随着农业现代化生产力的提升,如今的小岗村也成为“昨日黄花”?当然南街村并非没有问题。

网民“长安朕”

假设城市工业化发展依然能吸纳足够的农民工就业,比如15年后,农村现在种地的老人基本种不了地了,年轻人觉得打工比种地划算不回来种地,那么谁来种地?是能人大户农场主,还是农民组织的合作社,我觉得被破坏的农村政治生态已然不能支持后者。

严海蓉

我同意您说的。不仅是农村政治生态,还有整个的经济生态使得农民组织的合作社越来越难生存。引用一个来自基层看法:“当前农村,有规模有效益的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在做;小规模有效益的项目,村庄中致富能手在做;有利可图的项目,村庄中小商小贩则是无孔不入。市场上已经形成各自完整的利益链,逐渐形成垄断利益;村庄中占70%~80%的分散农户只能靠出卖原材料和劳动力获得利润。有些事,在村里已形成垄断利益,是一群特定群体的‘盘中餐,合作社触动了这部分利益,组织者就会受到刁难,甚至报复。”

尽管大局如此,我认为应该在条件还可以的地方(在夹缝中)还是要尽可能地发展农民组织的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暂时不能改变大局,但是他们或可以成为探索未来良性发展的小根据地。

《记者观察》:当前70%~80%的分散农户往往正是我们扶贫攻坚的主体!

网民“Ling”

请问您所倡导的合作社模式,国际上有哪些成功的范例么?或者说除美式大农场模式外,世界上还有哪些成功的现代农业模式?

严海蓉

我曾经拜访过挪威的奶农,了解了他们的合作社。在挪威,奶农通过全国性的行业合作社维护了生产者主权。其生产者主权的保障有三个条件:一是有保护的市场。挪威的奶农和合作社自觉抵制欧盟自由贸易,因此国内的生产者拥有80%国内市场份额。二是有预期的价格。每年年初,代表奶农的合作社与超市就奶制品价格和供应量达成协议。三是有计划的生产。每年的需求量经由合作社根据过往的养殖规模分配到各农户,因此农户根据配额进行生产,且因为在年初就已经知道价格,因此他们对一年的产量和收成都有稳定的预期。有保护的市场(不是开放的自由市场),有预期的价格,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计划经济。这种计划性的生产和流通,是以农民的高度组织化为基础的。endprint

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城镇的发展终究要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本质。”

——习近平

背景:2015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40%。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这意味着,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要让更多的农民工“进城”,成为户籍人口,成为真正的市民。习近平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网民“呈样”

发展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没用几年就所剩无几,坑了国家,害了集体,这个教训还不深刻吗?发展生态农业还是循环农业,如何避免让农业生产劳作成为又脏又累的辛苦行当?农村如何才能留住人?

严海蓉

乡镇企业破产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也有国家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原因,包括过早地对外资开放市场,给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地方政府给乡镇企业沉重的税费负担等等,刚刚处在起步阶段的乡镇企业,面临国外巨无霸企业的冲击,承担着沉重的税费负担,最终破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否定集体所有制。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乡镇企业的价值和意义。有乡镇企业的存在,农民就可以离土不离乡,不用非到大城市打工,背井离乡,妻离子散。正是乡镇企业的大量破产,才导致后来越来越大的民工潮。

《记者观察》: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才功不可没!当然粗放式高污染的乡镇企业注定会被市场淘汰,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完全可以在乡镇搞,关键相关的体制和配套政策要跟进。

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确实需要生产者付出较多的劳动,但是,假如这种劳动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不也是值得的吗?我们国家农村有大量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只好去城市打工,但城市中农民工的工作何尝不是又脏又累。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城市里很多工厂都倒闭了,工人找不到工作。生态农业需要大量劳动投入,可以在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网民“Worldchanger”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完全没必要在农村搞,因为村太多太散,而应该划区域建设,您觉得如何?

严海蓉

农村的资源确实应该集约化利用。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确实应该统一规划,集中居住,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但是,这么做的前提条件是,农民作为利益主体,能够民主参与,区域建设的成果由农民分享,而不是交给外部的资本来搞开发项目。显然,个体的农民无法成为有效的行为主体,必须组织起来才行。因此,首要的任务是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集体经济,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开展就地城镇化。

《记者观察》:城镇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是必须的,中华民族数代人的梦想,任何时候都无可置疑,而且随着全球网络化的加剧,每个村庄都希望现代化的城镇能来到自家门口,当然现代化本身也许也不完善。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达56.1%,数字上过半的人已经“城市化”,这一趋势还在继续。看看每年春节期间的大迁徙就知道,“城乡一体化”并非空泛官话,而是无数农村人用脚走出来的现实。只是这现实很多层面还未得到制度的承认和尊重。农村的很多问题,正源自“人在城市,根在农村”的割裂;农村的很多病象,病根是在城市。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名义城镇化率与实际城镇化率相差甚远,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难以在教育、就业、养老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无法真正在城市扎根。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成为市民,与其直接关联的是户籍。但有时户籍只是一个“外壳”,关键是隐含在户籍背后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福利待遇。农民工不仅是生产者,还是生活者。我们不但要给农民工提供就业,还要让他们能在城市里面体面地生活下来,让他们能享受和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网民“苏慕熙”

如果效仿美国西部开发的拓野计划,有无可能改善现有的三农问题?打破二元结构,通过简单粗糙的造城运动,是不是已经宣布失败的尝试呢?

严海蓉

美国西进运动时人少地多,即便是小农也能分得百十英亩(一英亩等于六亩)的地。即便这样,也写下了一部种族灭绝的血泪史。中国人多地少,就业增收压力大,城镇化思路如要取得成功,必须保证农业和非农产业都能有效吸收大量劳动力。二元结构的产生,并非源于农村和城市的二元对立,而是由于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所致。正如您所说,如果以简单粗糙的造城运动推进城镇化,而不有效解决小农生产方式本身的落后问题,结果只能归于失败。而且,由于中国人多地少,又在全球发展的时间序列中处于后来者的行列,中国解决小农生产方式不能采用资本主义式的土地兼并和城市化模式。中国毕竟有那么多农村人口要就业,要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分享成果而不是被排除在外或边缘化。因此在农业领域只能采用共同富裕且能吸收大量劳动力的集体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记者观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既要遵守普遍规律、又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

“粮食安全”:人口大国的永恒主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习近平

如果增加10万个粮仓,不用国家出钱,可行吗?一,可保地方有粮,可以出口,可以调;二,增加国力储备物资。

严海蓉

不用国家出钱,那就是要通过市场来解决,是吗?粮食是公共产品,也是战略产品,国家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确保数量和质量的万无一失,以及价格的相对稳定。粮食是最不能交给自由市场的。如果让社会资本大规模建设粮仓,看似节约了财政资金,但私人资本大量囤积粮食,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导致囤积居奇,操纵粮价,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扰乱粮食市场秩序。《记者观察》:历史剧《天下粮仓》里就印证了严老师的endprint

网民“虎虎虎”

中国农业面临国外农产品价格竞争,也丧失了发展的优势,问题是要保证农产品安全,还需要政府在部分产品上实施补贴和干涉,请问对像中国这样大国,如何在保护和自由竞争上取舍?

严海蓉

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考虑,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并不优越,人多地少水缺,在国际市场中,不能同美国的大农场竞争玉米,也不能同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竞争水稻。假如按照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完全应该放弃农业生产,进口农产品。幻想一下,假如全世界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不是为了打败其他国家,而是为了更好地共享资源,那么,区域之间的自由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总体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造福全世界人民。遗憾的是,目前来说这只是一个幻想,现在的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统治的世界,国与国之间争夺资源,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竞争。美国极力推行自由贸易农业政策,不是为了别的国家发展得更好,而是作为武器,打垮竞争对手。粮食是比石油更重要的战略武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始终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的主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人的饭碗里要端着自己的粮食。国际市场买不到粮食安全。同时,美国推行的农产品自由贸易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本国农业资本家的利益,对中国来说,农业不但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还关系到几亿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农业承担着多种功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不能完全交给自由市场。

《记者观察》:习总书记曾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內。”

网民“★★★嘛嘛”

老百姓吃不到健康的粮食,政府要怎样监管?

严海蓉

这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也下了很大力气进行监管,但是,问题始终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事实上,我们认为,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靠加强政府监管就能解决的。我们知道,粮食和医疗、教育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公共产品,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而在今天高度市场化、商品化的农业产业中,农民种地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利润。理论上来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优质的农产品也应该卖到好的价格,综合效益更高,这样才能激励农民生产更好的产品,但是,在现有的产销体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中间商垄断了农产品的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好的农产品,却卖不到好的价钱,久而久之,农民就开始单纯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面对粮食安全问题,政府不能光想着如何去监管,也要想着如何去服务,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对接市场。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

网民“霜晨月1994”

严老师,工业化农业和生态化农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后者更好?

严海蓉

工业化农业是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搞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工业的生产模式,追求规模化、规范化和效率。这种工业理念造就了它的一些现实特点,包括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或牲畜养殖;耕作机械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抗生素等化学用品;使用杂交和转基因品种等等。工业化农业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比如食品污染、水土污染、土壤板结、生态失衡、加剧能源危机、其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排挤小农等等。

生态农业不同于工业化农业的工具理性、将人与自然割裂的思维,它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将自然的因素纳入考虑,追求人和自然均健康平衡发展的状态。其具体做法包括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转而利用昆虫天敌或物理驱虫的方式;机械除草方法;利用植物和动物粪便发酵的农家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等等。生态农业避免了工业化农业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使农业生产具可持续性。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下的农业产出无论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优胜于工业化农业。

《记者观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针,其中绿色农业倡导的就是生态农业之路。

网民“菜籽”

现在越来越多的粮食种子不能繁育下一代,传统的种子又找不到了,一旦有什么事,比如战争,我想广大农村没有种子可种,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可怕。不知道这个担心对与错。

严海蓉

我也有同样的担心。2015年春天,我们和全国政协代表汪晖一起呼吁国家要重视民间育种,鼓励农民在保护生态多样性中发挥作用。农民在保护种子资源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u个亚非拉国家的最新普查发现,农民在保护全球75%的种子资源。然而,在我国,农民留种育种已经极度边缘化。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生计与农业可持续性:农产与种子”项目(下称“农户与种子”)对中国第一大主粮——玉米的调研发现,在吉林、河北、甘肃、广西、贵州五省的玉米主产区,调查点的258户农户中自己留玉米种子的比例不到1%,只有广西、甘肃两省的极少农户自己留种。我们呼吁建立农民育种保护区。农民的育种实践维系了中国五千年农耕,创造了农作物丰富的多样性。随着近几十年的商业化育种,中国种业迅速趋向单一化和寡头垄断。单纯追求“高产”,排挤了作物多样性,排挤了农民留种、育种的实践,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多样性的需求。

网民“蔡华杰”

如果在中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而不是工业化农业,是否足以养活全中国人民?

严海蓉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生态农业被一些人斥为“会饿死人的”,仿佛注定是小部分特权人士的专享。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科学院的植物学家蒋高明在山东弘毅农场已经坚持了8年实践,证明生态农业足以养活全部中国人。具体可以参见人民食物主权网站相关内容:“蒋高明用8年实践宣告:搞生态农业不会饿死人!”endprint

农村教育的忧思与出路

扶贫先扶智 治贫先治愚。

——习近平

网民“Desperado”

现在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子女送至全封闭私立寄宿制学校,在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因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对家庭和责任的认知很模糊;私立学校受制于教师素质和盈利目标,很难保障教育水平和健全^格的培养;“朋辈压力”容易导致他们的行为偏离正常的社会规范;请问您如何看待上述问题。

严海蓉

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是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物。农村的衰败,为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输送了廉价劳动力,廉价的产品和服务支持了中国的经济腾飞,也帮助欧美发达国家降低了国内人口的日常生活成本,为其企业节约了工资成本增加了利润。而中国作为全球工场的代价之一,就是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弟)。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造成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身体、情感和心理发展都产生隐患,这种情况在撤点并校政策执行后大规模建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将儿童带在身边的务工父母,因为城市公立学校的排斥,不得不将孩子送到民办学校,或者寄宿私立学校。农民工子弟的就学问题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教育低端市场,为牟利者提供了机会。各大城市公立学校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上差别很大,虽然总体而言已有进步,但农民工子弟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解决的根本办法,是让儿童能够在模范榜样的成人的陪伴下学习成长。如何能够实现?政府要投入,社会力量要辅助,家长也必须投入时间精力。

《记者观察》:目前国务院已出台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实施办法。多渠道关爱留守儿童的问题,尤其是父母要陪在孩子身边也是必须的。

网民“若缘份是一本书,你的痛在哪一页”

为什么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少之又少。

严海蓉

据我观察,一是因为总体上城镇化的进程,导致农村居民人数下降,中国已经进入了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的时代。二是因为农村凋敝,很多适龄儿童的家长选择举家搬到镇上,让小孩在镇上读书。三是农村本身的教育投入长期停滞,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很多学校关闭,再加上国家推行的撤点并校政策,导致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村级小学和乡级初中剧减。

网民“周师傅姓张”

您觉得农村的义务教育怎么样?有没有可能设立专门的农业学校培养具有更高素质、更强生产力的农民?

严海蓉

目前的义务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生活基本脱节,存在严重的问题。少数学生可以升入大学深造,绝大多数学生升学无望,学习内容和生活脱节,造成读书无用论。年轻一代的农村学生很少对务农有兴趣。教育如何能够更好的服务乡村应该是国家的重大议题。开办农业学校当然是一种办法。

农业学校历史上曾经开办过,但根据各国的经验,成功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普通学校升学的诱惑对农村学生更有吸引力,农业学校无法同普通学校竞争生源,一般会改变学校初衷,表面是农业学校,实质课程同普通学校靠近,主要促进学生升学转入普通高中或者大学。

培养高素质、高生产力的农民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在今天,农业正面临历史性的选择,是继续走化肥农药高污染不可持续的道路,或者是走高科技转基因进一步削弱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知识的精英农业道路,还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提高知识技能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的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农业、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需要生态农业,因此也需要培养兼具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农业经验的新一代农民。也许农业学校从成人教育开始更有希望,可以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和试验的基地,对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知识技能的提高。吸引年轻一代从事农业,必须改造农业的内涵,同时改造农业的回报和农村的生活环境。

《记者观察》: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千上万上不了大学的高中生,毫无技能流向城市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2014年,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32%。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申明确,到2020年,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

土地流转要审慎推进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

网民“袁sir”

前段时间我去中部某地,了解到他们在搞土地确权,很多村都挂出条幅,宣传土地确权多好多好的,个人认为,包括土地流转在内的行为,本身有私有制的苗头,或者说,确权后就会滋生新的土地食利阶层。不知道您怎么看?

严海蓉

土地确权设计的初衷是在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更为稳固的前提下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两权(经营权、收益权)更容易成为金融借贷的抵押物。且不论这一初衷能否得以实现,我们在调查中确实发现一些地方干部和农户就认为土地确权就是土地要私有化的前兆,再加上土地价值越来越高,所以在土地确权过程中,许多已经进城、本身不再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纷纷回村进行土地确权。至于土地流转、土地确权是否是土地私有化的苗头,以及是否会出现新的土地食利阶层,暂且不好说。

《记者观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所有制、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承包权、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摘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

网民“梦雪落”

改革开放以来,包产到户让农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远没有达到小康的水平。而坚持走大集体道路的一些村庄如南街村、华西村都成为闻名的“富户”,这是为什么?

严海蓉

包产到户前夕,中央做过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集体经济搞得很好,40%过得去但需要改进,四分之一搞得很糟。只是后来搞了一刀切推行包产到户,才打断了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之路。但对于那四分之一搞得很糟的村庄,也很难说是否就应该放弃集体经济的思路。习总书记“四个全面”之一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本质上就是走共同富裕的路。共同富裕要有共同的集体经济,当今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已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土中国农民农业
耕牛和农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农民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再思20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建设与改造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乡土中国”的审视一种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后乡土”视域下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