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施黄瓜霜霉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2016-03-28谢艳梅沈明利

上海蔬菜 2016年1期
关键词:绿色防控霜霉病

谢艳梅 沈明利

(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睢宁221245)



设施黄瓜霜霉病的绿色防控技术*

谢艳梅沈明利

(江苏省睢宁县梁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睢宁221245)

摘要:黄瓜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绍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与发病条件,并提出采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调控大棚内温湿度、适时适量浇水排湿、高温闷棚、化学防治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从根本上控制霜霉病发生,同时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生产无公害黄瓜。

关键词:设施黄瓜;霜霉病;绿色防控

1 发病症状

黄瓜霜霉病俗称跑马干,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危害茎、卷须和花梗等。苗期发病,子叶正面发生不规则褪绿及黄褐色斑点,病斑直径0.2~0.5cm,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褐色霉状物,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叶片背面出现水浸状淡绿色小斑点,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斑点逐渐变黄绿、黄色,最后转为褐色,但病斑边缘仍为黄绿色,病、健部交界不明显,叶片正面可见许多黄色褪绿的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背面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全部枯黄,植株结瓜少而小。

2 发病条件

黄瓜霜霉病是1种流行性病害,其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假双霉属真菌,菌丝体无隔无色,在寄主细胞间生长发育,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温湿度对霜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影响较大,7~13℃最适该病菌孢子囊的产生与萌发,侵入寄主适温为16℃,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生长需20~24℃。因此,低温高湿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当气温在16~22℃、相对湿度在85%以上,遇阴雨雪天气、叶片上有水膜时,病菌迅速蔓延。设施内,生产活动为霜霉病主要传染源。

3 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如防治不及时,会造成大幅减产,严重时甚至绝收。防治黄瓜霜霉病,必须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全面做好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生态防治。

3.1选用抗病品种

设施栽培黄瓜,应根据环境条件、茬口和市场需求选用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如津优36、德瑞特79等。

3.2培育壮苗

嫁接苗根系发达,抗逆性强,不易发生霜霉病,最好采用黄瓜嫁接苗,用南瓜作砧木。

3.3调控大棚内温湿度

温度、湿度、光照是黄瓜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也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可通过通风调节大棚内的温湿度,使棚内环境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从而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白天25~ 30℃时黄瓜光合作用最旺盛,此时湿度低、叶片干燥,病菌受到抑制不易发病;下午~上半夜植株由叶片向瓜条输送养分,此时棚温降至16~20℃,为最适发病温度,若棚内湿度大有水滴,易发病;下半夜棚内温度为10~15℃,黄瓜呼吸消耗小,不易发病。根据生态防治的温湿度指标要求,上午温度保持25~ 30℃、湿度60%~70%,棚温达30~32℃时放风散湿,25℃时闭棚保温;下午温度保持20~25℃、湿度60%左右,20℃时加盖保温材料,以利于养分输送;上半夜温度保持15~20℃、湿度不高于85%;下半夜温度保持12~15℃、湿度90%左右。实际操作中,晴天早晨在温度允许的情况下,揭开草苫放风排湿30min,湿度降至75%左右紧闭棚室,使棚室温度迅速提高到28℃以上,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病害发生;上午温度超过30℃时放小风,下午可加大通风,使温度降到20~25℃、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这样有利于黄瓜光合作用,实现湿度不利的单因子控制病害。入夜后,通过温湿度交替变化来限制病害,前半夜相对湿度小于75%,温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湿来控制病害;后半夜,虽然相对湿度可达到90%以上,但温度只有10~15℃,利用低温来控制病害。

3.4适时适量浇水排湿

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情适时浇水。阴雨天、午后和夜间不浇水,防止增加棚内湿度。在晴天中午前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既可节约用水,又可提高地温、降低棚内湿度,较好地控制霜霉病。浇水后马上关闭棚室,将室温提高到32℃,维持1h后降温排湿。棚温低于25℃时,应再闭棚升温至32℃,1h后再通风降温排湿,避免湿度升高,以利控制病害。

3.5高温闷棚

霜霉病病菌在30℃以上受到抑制、42℃以上病菌与孢子囊死亡,因此可采用高温闷棚控制病害。为防止黄瓜受害,可在闷棚前1d或当天早晨浇透水、落秧,使黄瓜生长点处于80cm高度,在黄瓜生长点附近悬挂温度计,棚内温度上升到40℃时,再缓慢上升到45℃,保持2h(温度不宜低于42℃,但不可超过47℃,否则会灼伤生长点),然后由小到大放风,待温度降至28~30℃进行正常管理。闷棚宜在上午进行,一般10d后可再进行1次,以有效控制病害发展。

3.6化学防治

每次灌水之前,需先细致喷洒防病药液,保护植株不受病菌浸染。发病后,可选用72%杜邦克露600倍液、80%乙磷铝500倍液、72.2%普力克700倍液、70%甲霜灵锰锌500倍液、52.5%抑快净2000倍液等交替喷洒防治,5~7d喷1次,连喷2~3次。以上药剂加入白糖和尿素(每15kg药液加白糖100g、尿素50g)效果更好。选在晴天喷药,做到细致周密,操作时开启风口,促进药液加速蒸发干燥,提高防治效果。阴天棚内湿度大不宜喷雾,每667m2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1000g或45%百菌清烟雾剂300~ 400g熏蒸防治。

(上接P53)

(1)覆盖防虫网育苗:播种前1~2d苗床喷施20%甲氰菊酯乳油(灭扫利)2000倍液,杀灭地下害虫。播种后搭建小拱棚,覆盖30目、幅宽2m、白色防虫网。苗期浇水可直接喷洒于网上,不用掀网。移裁前2d揭网炼苗,喷施吡蚜酮或吡虫啉等农药防治叶蝉,做到带药移栽。覆盖防虫网育苗,成本低,简单易操作,防病效果好。(2)黄板诱杀:利用黄板诱杀叶蝉,降低虫媒基数。莴苣移栽后,每667m2均匀悬挂25cm×30cm黄板20~25片,黄板下端高出莴苣植株10~15cm为宜。(3)杀虫灯诱杀:应用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叶蝉等害虫,可有效减少虫源基数。一般2~3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或1hm2左右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灯距离地面1.5m。频振式杀虫灯每d傍晚开灯,次日天明关灯。

4.3生物防治

保护天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有限度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控制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和喷药时间,交替使用不同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推广应用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

4.4化学防治

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1-9和GB4285-89。(1)苗期:未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的,在第2片真叶展开时,可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g 或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2g加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叶蝉及其他害虫,间隔10d后再喷1次;移栽前2~3d再喷1次药,作为送嫁药带入大田,预防移栽后叶蝉危害传病。采用防虫网覆盖育苗的,仅需移栽前2~3d喷1次药,作为送嫁药带入大田。(2)移栽前期:莴苣移栽7~10d后,可选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5g、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50g、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2g、丁硫·吡虫啉加48%毒死蜱乳油50mL或10%醚菊酯50m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mL或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4g兑水45kg喷雾,5~7d后再喷1次,预防大田前期叶蝉危害传病。(3)生长中后期:莴苣生长中后期应根据田间叶蝉发生情况酌情施药。结合防治莴苣霜霉病、菌核病、潜叶蝇等病虫害,选用上述药剂与烯酰吗啉、菌核净或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或灭蝇胺等农药交替和轮换使用,尽量压低田间叶蝉虫口基数,减轻莴苣褪绿心腐病发生。若9月、10月、11月份持续高温干旱,应加大防范力度,增加喷药次数,严防中后期植原体病害暴发。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5)056]。

猜你喜欢

绿色防控霜霉病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
基于线粒体DNA cox2基因的甜菜霜霉病的分子检测技术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浅谈大白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技术
葡萄霜霉病及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