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修身“四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2016-03-28

关键词:儒家价值观道德

周 宏 宇

(重庆师范大学 宣传部,重庆 401331)



儒家修身“四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周 宏 宇

(重庆师范大学 宣传部,重庆 401331)

本文通过分析孟子修身“四端”学说的基本内涵,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传统视角并提出相应建议。

修身“四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用

修身作为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命题,在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孟子提出的“四端”说,既明确了儒家理想人格所包含的目标和内容,又揭示了如何形成这一人格的步骤和策略。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1]84意思是,同情心是施仁的起源,羞耻心是行义的起源,辞让心是礼的起源,是非心是智的开始。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这四种情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就像人生来就有四肢一样。在孟子看来,仁义礼智是人基本的道德准则,每个人都具备这种向善、为善的本能。从“四端”扩而充之为“四德”的过程是作为个体的人不断进行自我修养形成道德规范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表述了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践目标,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中优秀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局势凝练出来的全党全社会认可的价值共识,表达的是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仁义礼智”作为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体现了道德至上的基本特性,在推动中华民族社会道德进步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修身“四端”的基本内涵,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的内在联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传统的德育视角。

(一)以仁为精神内核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

传统儒家思想认为,“仁”的本质是“爱人”。《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孔子对仁的界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所谓“爱人”,是要有真诚恻隐之心,设身处地体察他人的感受,以实际行动使他人感受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关爱,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爱。可见,仁爱是发源于人的恻隐之心,经过有意识地灌溉栽培,不断通过道德实践所形成的重要道德规范。仁爱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具有最高价值的核心理念,有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包含“恭宽信敏惠”和“温良恭俭让”诸德。可以说,有着全德之名的“仁”,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德思维的特点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根本途径。这种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思想,对如何在当今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所体现的爱是博爱,是对一切生命无私的爱,这种爱首先体现在对父母的爱上面。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1]205说的就是仁的首要内容是侍奉自己的父母,这是古人道德伦理体系的基石,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继承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孝顺父母要赡养他们的身体,遵从他们的想法,竭尽全力侍奉他们,建立起良好的代际关系。在爱父母的基础上,将爱外推到他人和万物,对他人的苦厄抱有不忍之心,对其他生灵抱有顾念爱惜之心,对待一切生命怀善念、做善举,既是作为个体人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作为社会人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上的表述,其中对公民个人提出了诚信、友善的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也将“团结友善”作为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之一,明确了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基本规则,要求人们友善待人,做到与人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建立起和睦关系。友善爱人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每个人作为社会大群体中的一分子,友善相待,互相关心,社会才能进步。今天,要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承担的历史任务,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实现这个目标,在人与人之间营造和谐、友爱、善良的道德文化氛围十分重要。

达到“仁”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待人如己,推己及人”。孟子曾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347意思是说,一个人反躬自省,自己能够以至诚立身立事,那就是最大的快乐。能尽力按照推己及人的恕道来做事,没有比这更近的寻求仁的方法。可以看出,要提升道德修养,先修身正己。通过自我反省、正心诚意、存心养性等方法,保持并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然后从内求到外推,以己量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利益,从共情的角度出发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物质利益关系。同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3]125,要想自己站得住,首先要使别人也站得住;要想自己获得成就,也要帮助别人取得成就;自己想要的,必须允许别人也能得到。简言之,就是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

这种从“不做什么”到“要做什么”的儒家“求仁”思想,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构建人与人和谐共处关系的行为范式,更为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思路。儒家将“仁”的学说运用于政治实践活动并提出仁政说,提倡当政者爱人民、施仁政,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1]84推行仁政者之所以能够称王天下,是因为他能够以百姓幸福为准则,所以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拥护。由此可见,政权的取得和维持,是以能否得民心为民计为前提的。当前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继承并坚持宽厚待民,改善民生,富民而后教民。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也是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要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衡量标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公平正义,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进程。

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我们在当今世界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也提供了参考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外交场合引经据典,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的国际格局中,提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是对儒家“仁”的精神内涵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见,“仁”不仅仅是古代知识分子个人修身的守则,更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的准则。

(二)以义为评判尺度弘扬正确价值导向,实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最高原则是道德原则,道德原则衍生出来的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标准则是“义”。孟子曰:“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也,义也。”[1]400说的就是人人都有不肯干的事,进而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义被用来判断何事该干何事不该干,要求人们以道德原则为准则做出正确合宜的行为举止。符合道义的就有价值,应当选择,反之,则应该舍弃。可见,“义”作为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基本含义是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准。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1]84,有羞愧和荣辱心理感知,是人具备最基本道德价值观的起点,是人之为人的依据,体现的是人的尊严,是构建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凡是为恶之念,都是由于人的羞耻感丧失。当前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党内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特别是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症结所在就是一些人不知耻明义,做事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正确的荣辱观。要把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旗帜鲜明地指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通过榜样引领、潜移默化等方式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道德基础。

在儒家看来,每一个人都有仁义之心,“义,人之正路也”[1]191,顺应而行可以提升人格品质,成为“君子”。每一个人同样有货利之欲,不加节制必将损人益己,成为追名逐利的“小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道德和利益何为第一性。孔子曾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3]69意思是人都有求利的欲望,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实现它,作为君子是不会接受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77,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儒家把仁义道德看成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比衣食住行、富贵功名甚至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3]269,在利益面前,首先应当考虑是否符合道义,符合道德规范的利益才能去获取。否则,“不义且富与贵,于我如浮云”[3]137。而且,一个人只有遵循道义,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获得更多的“利”。“德者,本也;财者,末也”[2]32,道德为根本,财富是末枝,就像一棵树一样,树的根是本、叶为末,财富就是德性这棵大树的枝叶,有多大的德,就会获得多大的财富,不可本末倒置。否则,就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2]32,不义之财来得快也去得快。由此可见,儒家传统义利观所提倡的是“先义后利”、“义利统一”,认为道义是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同时不否认合理之利。在道义和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应该遵从将道义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两者关系,达到相对协调和有机统一。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对利益的诉求,追求合理的利益回报是人之常情,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运用合法的手段和辛勤的劳动去创造、积累财富,不能贪求非分不义之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市场化倾向增强,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和行为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肯定。在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法制不够健全的现阶段,一些商家和个人用坑蒙拐骗的方式不择手段去获取利益最大化,或是不考虑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这种见利忘义的做法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既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建成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个个“知礼节明荣辱”的全面小康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义”的规则前提下追求“利”,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既考虑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又考虑中华民族未来的永续发展需要。这也是我们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在原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基础上,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扩展为“五位一体”建设格局的内在原因。建设良好的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三)以礼为行为规范提升公民道德修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礼,作为中华民族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和“仁”高度统一的。仁是内心的德性,礼是外在的规则;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仁是礼的品德表现,礼是仁的行为规范。从伦理道德层面上看,“礼”主要指的是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是将“仁”所包含的道德内容秩序化为现实生活中遵循的伦理规范的手段,体现的是道德情操与道德规范的统一,包含了孝、忠、悌、恭、顺、敬等多方面内容。从治国理政层面上看,“礼”指的是国家的典章制度,是维护上层建筑运转和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规章条例和礼节仪式,反映了社会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多次论礼,说明了礼在立身治国方面的重要性。

孟子曾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1]84可见对于个人修身来说,要符合礼的规范,首先是从谦让开始。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强调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必须谦让恭敬,要懂礼貌,知进退,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通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3]226,强调的就是君子做事谨慎认真,对人态度恭谨合乎礼节。这种待人接物的态度,放到当今社会,仍然值得大力提倡。不少现代人都有骄矜自大的毛病,难于待人谦恭忍让,才会出现家庭里子不孝弟不悌,社会上尊卑无序争强好斗等道德失范的问题出现。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加强公民道德修养,培养谦恭礼让的社会风气势在必行。一个人只有发自内心的谦和,虚以处己,礼以待人,才能成为一个道德境界高尚、人际关系和谐的人,才有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完满。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4]3礼是用来区分人与人关系亲疏,判断事情的嫌疑,分辨物类的同异,辨明道理之是非的规则。荀子曾说过礼以定伦,说的是要根据礼制来确定人与人的等级关系,反映每个人在尊卑长幼中的次序和地位,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并按照身份地位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4]3。可见,在传统儒学思想体系中,“礼”规定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中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并根据不同的角色地位确定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这一思想落实到当今社会,意味着每个人要成长为社会人,必须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根据自身的角色身份,按照社会对其提出的道德规范要求,承担、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只有人人都遵守这种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做到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为友诚、为官廉,才能“礼达而分定”[4]65,社会秩序规范,国家长治久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借鉴传统礼学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用现代社会发展的目光重新审视儒家“礼”的思想,发挥礼的德育教化功能,提高公民素质和修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体系,用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和处事态度,使之能够做到尊重他人、道德自律、行为适度,从而进一步维护社会和谐、保障国家秩序稳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儒家的“礼”侧重要求人们发挥道德的自律和自觉性,强调的是教化、规范作用而非惩罚、强制作用,这对于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来说还不够,因此,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教化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以智为思维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84,其意是智者首先要能明是非、辨真伪,识微见远。因此,“智”作为儒家思想中认为人生而有之的“四端”之一,其实质是一种认识境界和判别能力,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分辨能力和对万事万物及道德本性的理性把握。它与“仁”、“义”等德性相比,更多地体现了判断和实践的工具性。人们之所以能守仁重义遵礼,前提在于对他们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儒家看来,智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智是对“德性”的认识。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对自然知识的认识,而在于对自我和与他人关系的把握,以及对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追求。因此,儒家的首要、根本之智是德性之知,是对仁义道德的认识、理解和辨别,也是将他们转化为内在道德精神的重要手段。一个人有了“智”,才能认识万物本性,把握自己的良心,明确价值追求,进行道德实践,促进道德完善。二是“智”和“仁”关系紧密,修身成圣缺一不可。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181智、仁、勇是“天下之达德”,是君子追求达到的道德境界。“仁”是“智”的内核,“智”是达到“仁”的手段和条件,主张智、仁相辅相成,“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1]70。可见,仁和智是塑造儒家圣人理想人格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能辨是非、博学多识的智者,才能认识仁德的意义,自觉进行道德实践,达到圣人境界。三是智的来源,既来自于天生,更强调“学而知之”。“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3]318,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聪明的人,经过学习而知道的人,是次之的人。但同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而是经过学习之后才通晓各种道理。人生来具有“智之端”的“是非之心”,后天加以保存和扩充,就能成为智者。通过广泛地学习,每天进行自我审视,就会变得聪明有智慧,行为得当没有过失。可见,儒家的智既来自天性,更注重后天勤学习得。

儒家传统以德为本,注重道德教化的“仁智合一”的人格培养模式和追求圣贤道德境界的道德培养目标,对当代人才培养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指导意义。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因为“一个人越是伟大,就越能有利于他人,固然也愈能有害于他人”[5]559,有才无德的人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还可能对社会和他人造成巨大危害。同时,儒家的“智”不仅是对德性的认识,还是将这种认识内化为道德精神的行为,这种将认识能力和道德原则相结合,通过知行合一、勤学善思来进行道德实践,从而获取知识、完善人格的方法, 对推进当代公民道德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启示。[6]另一方面,儒家这种强调德性价值的“智”与我们当今社会的“智”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现代社会智的含义更宽泛,主要指聪明、智慧、有见识,有严密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系统知识,具备思考、辨析、判断、探索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能够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7]除了传统意义上对道德认识和人伦秩序的认识和理解,更增加了对自然和万物规律的理性把握。可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要拓展儒家“智”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要继续发挥道德价值理性对健全个体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还要认识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现代生产力、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8]

[1] 王刚.孟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 樊东.大学·中庸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3] [春视]孔丘.论语[M]. 学之译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09.

[4] 陈莉.礼记(精选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 陈国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6,(4).

[7] 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6,(3).

[8] 沈婷,甄月桥,朱茹华.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践启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6,(3).

[责任编辑:陈 忻]

The Effect of Confucian “Four Sources” Thought on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ou Hongyu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ity,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Confucian“four sources” thought, discuss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fucian core values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n provides a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and makes recommendations on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fucian“four sources” thought; socialist core values; effect on cultivation

2016-09-06

周宏宇(1981-),女,重庆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

201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儒学实干兴邦伦理思想体系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 YBZX 019)。

G41

A

1673—0429(2016)05—0098—05

猜你喜欢

儒家价值观道德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