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2016-03-28郑金林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郑金林

(莆田学院 基础医学部,福建 莆田 351100)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郑金林

(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福建莆田351100)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推动了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我国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认证标准要求中涉及诸多的人文素质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包括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师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等.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照认证标准,探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认证作为一种外部质量保证制度,推动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和《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到2020年完成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截至2015年底,已有45所医学院校接受了认证.莆田学院于2015年6月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进校现场考察评估.

1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项标准、35条亚标准;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10项标准、44条亚标准.这些标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校友、医疗机构等多个主体,这些主体中学生是重中之重,学生不仅是认证的被评估者和参与者,更是目标利益的维护者和受益者.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认证,不断内化认证标准精神,把自己培养成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标准》中涉及思想道德、职业素质、人文与伦理、沟通技能、批判研究思维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评价.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的重要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但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对病人缺乏同情、尊重和关怀,甚至违法犯罪.对照认证标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

2.1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观念

我国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临床医学专业接收只是理科生,这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医学教育过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学生评价等方面,一直处于重专业轻人文的失衡状态,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后天营养不良”.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所占比例总体偏低.[1]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关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注重专业和临床技能的课程,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使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知识的支撑.

2.3师资力量匮乏和教育质量不高[2]

医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它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不是可有可无的外部要求,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3]医学的人文属性,医学本质决定了医学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相比更有多学科特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目前医学院校教师基本多为“单一”型教师,而“复合”型很少,又教育模式陈旧,基本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差,不能使医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精神内涵,坚定职业精神,笃信职业信仰.

2.4重显性影响,轻隐性渗透

长期以来,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多采用显性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类型以其目标明确、系统性强、信息量大、便于操作、效率较高等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显性教育相比,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情感体验性和道德践履,不能转化内在道德品质和高尚行为.[4]

3 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探讨

医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体,是疾病、存在和文化的精神哲学生态.[5]医学的人文和人性的复归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对疾病、人的存在、技术和医学文化的解读者,是医学人道性的维护者.医学生人文素质高低是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全面成长和医学科学发展.从医学教育角度出发,对照《标准》,探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3.1树立专业与人文兼顾的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医学生要集“精术”与“仁心”于一身.医学教育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必须坚持医学专业与人文兼顾的理念,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均衡发展.《标准》明确提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人才,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必须始终抱有科学的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必须具有训练有素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尊重病人的意识、责任;必须在掌握精湛临床技能的同时,构筑厚实的医学人文知识,充分涵养浓郁的人文情怀.

3.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标准》将全部教育课程指导性设置为6个模块,即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总计约60门课程.涉及人文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等.在这些有限的课程中,规划人文核心课程与体系,其他一些人文课程可以通过选修、课外专题讲座、课外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体现,扩展医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刚性强,只需认真贯彻落实.《标准》所列“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约10门,加上“文学艺术类”的展开课程,在有限的学时数中不可能全部开设.因此,在所列课程范围中划出“核心”课程,对于贯彻《标准》要求、增强教育实效、体现学校特色和医学特点,更切合实际.“核心”课程应当是:实用性强、紧贴医疗实践需要;涵盖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形态的学科内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产生的学科课程特点;具有动态性.[6]参照国外的做法,结合国内高校医学教育的实际,可考虑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医患沟通列为“核心”课程.[7]《标准》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的数量更少.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为例,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是必修课,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沟通是任选课,其他都没开设课程.因此,在“渗透”上下功夫,适当可挖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的无形影响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使医学生把外在人文知识内化为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形成敬畏生命、关心他人的品格和行为.

3.3加快推进师资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标准》提出医学院校必须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医学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要求医学院校教师具有复合知识结构.但现实不尽如此,较为单一,学文的教师医学知识浅薄,学医的教师人文知识欠缺.虽然,近几年,我国有些学校培养一些具有医学背景的,与人文专业相关的研究生,但总体这种“复合”型教师是欠缺的,不能充分满足教学和学生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这种“单一”型教师状况,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人文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走进医学课堂,旁听一些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原理.第二,把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医学专业中,这要求医学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教师多阅读人文书籍,多参加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扩充自身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临床教学医师都必须参加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适应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的需求,满足病人健康的需要.[8]特别可聘请临床一些资深教师兼上医学人文课或专题讲座、讨论等,对于当前一些社会医疗热点中法律、伦理等问题进行解读,让医学生早接触临床,了解临床中的法律、伦理等问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人文教学质量提升.

3.4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9]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能力和批判研究思维等人文素质培养,既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的显性教育作用,又注重发挥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4.1发挥人文学科课程群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的育人作用应选择医学人文课程作为突破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基础知识课、人文基本技能课为辅助,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和需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前提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部署.特别要注重关注医学与人文交叉性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等),这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关注医学发展、医学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同时,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伦理观念、法律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等,培养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

3.4.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成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的医学校园人文气息浸透入医学生的身心,对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充分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如开展医学生仪式教育,进行医学生宣誓仪式、解剖课程向遗体捐献者致敬、献花仪式等;开展以医德医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到医院当义工和导诊,让他们更早接触临床,了解病人等.通过开展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仁慈心,提高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学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提高沟通能力,真正做到尊重患者、服务患者和社会.

3.4.3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

见习活动和实习过程是医学生从校园走向临床、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为患者服务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问题不仅有医学判断和决策,也包含伦理判断和决策.医疗技术应用,不仅是医疗技术应用,也涉及法律、伦理和道德等问题,防止技术滥用和异化现象.让医学生体悟“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医学生在以后行医过程中树立尊重病人的人道思想,把职业精神外化到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3.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就是从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效果的角度把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修养,成为稳定的内在品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特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重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合理运行机制,让医学生从管理和被管理中感受人文氛围,宣扬人文精神的价值魅力.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精神,对于一直探讨着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以及生命本质的问题的医学而言,它的基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就是维护生命,实现生命最高的价值.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10]实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体现.如果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实践就容易背离仁、善的要义,就可能变成没人性的医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生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今后管理病人、服务病人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医乃仁术”.

医学人文属性是医学的内在属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专业认证是对办学能力和教学的评估、对管理的规范,是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应对照《标准》,查找差距,探寻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

〔1〕刘春雨.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2013(1):18.

〔2〕鲍文华,杨晓东.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40.

〔3〕胡涵锦,顾鸣敏.医学人文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75.

〔4〕卢秀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16):92-94.

〔5〕孙慕义.医学伦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6〕张新华.基于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1-82.

〔7〕王雁菊,等.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2013(12):74.

〔8〕汤军.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58-59.

〔9〕刘明,徐玉梅.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51-53.

〔10〕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G642

A

1673-260X(2016)08-0264-03

2016-05-22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视角(JAS14261);莆田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医学人文课程构建研究(JG201428)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教育医学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