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03-28钟慧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钟慧(浙江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钟慧
(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性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研究视角,从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原因、影响等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针对性的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
1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
首先,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阻碍新农村建设,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使得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投入更大的精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大了资源分流程度,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其次,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这使得农村不得不将建设的方向转向农业生态治理方面,比如防护林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等;再次,新农村建设必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这是新农村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后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是一个体系的两个部分,二者缺一不可.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宏观上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时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通常表现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这些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发展到目前阶段,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与之并不相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并且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给农村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造成目前农村人口与资源关系紧张.并且人口的增加并未展现出人口素质的明显提升,其所带来的人口问题势必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产生“连锁式”反应,使新农村建设遇到新的发展难题.人口的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得农村可再生资源过度开发,农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引发其供给能力不足,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水资源不足或水资源污染问题.
其次,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并且污染源头多,面源污染广,尤其是近些年,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造成城市污染转移现象产生.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自农用物资的污染,比如农药、化肥等;来自生活来及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污染;来自乡镇工矿企业的污染;来自城市转移的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使得农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显现、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化损失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
再次,不断变化的全球生态环境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尤其在特殊地形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化损害等问题增加了自然灾害、生态灾害发生的几率,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新增压力.比如泥石流、暴雨、虫灾等显现给农村带来了不可预测的灾害.
2.2主要原因
从上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可看出,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具有多方面的表现,说明其是有多方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农村基层政府,其环保意识淡薄,过于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情况,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使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农村人口众多,历史遗留因素造成目前农村人口素质整体较低,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村环境建设的负担,比如人口增加带来自然环境的压力,农村参与环保建设程度低等;再次,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政府过渡重视经济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粗放式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重了环境污染状况,比如乡镇工业经营粗放且分散,面源污染严重且治理困难;最后,由于农村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较低,并且近几年来农村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的环境问题累积,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城乡基础设施建筑投资水平差异、公共教育与科技环保差异等城乡社会断裂显现都使得农村环境治理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3 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无论是从新农村建设理论来看,还是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来看,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符的,如不及时治理,必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态环境经问题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其中人口问题是导致其他问题出现的根源.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的增加必定出现资源与自然的过度开发,进而造成自然资源破坏,而自然资源减少或枯竭必定阻碍人类社会发展,这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即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又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人们为了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与生活舒适度,必然人为的去改变自然;另一方面,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反作用于人类.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之间存在一个均衡点,即我们所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状态,一旦这种和谐状态被打破,必定会对双方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从我国农业国家定位来看,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指导方向.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使得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一方面,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规模经营生产水平较低,这造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生产力水平低.并且缺乏规模化经营也使得现代农业技术很难大范围普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不强,对土地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降低了农业土地利用效率,严重阻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缺乏规模化生产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是,农民散户生产经营只能通过农药、化肥、农膜等人为化学手段改变农产品产量,缺乏有效的生态调整方式,长此以往,造成农业土地、农业用水大面积污染,土质与水质发生变化,造成土地、水体、空气、植物、动物循环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以及城乡之间断裂现象的逐渐加重,加大了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环境方面的差距,这显然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防治意识与能力较为落后,这必然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差距,进而造成农村资源不断流向城市,而城市污染则转移向农村,这种恶性循环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一方面,农村资源与人才流向城市,给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使得新农村建设面临资源与人才的缺失,这不仅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度与质量,而且还会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产出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城乡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城市大量污染型企业转移到农村地区,这不仅给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会导致农村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的问题,而这些资源又会流入城市,而非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这进一步造成城乡差距的扩大,显然这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最后,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减缓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影响农村农民生活,加重农民贫困的生活状态.并且农民处于自身生活的需要,农村资源的减少必定会引起农村对资源的抢夺,这给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此外,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会以饮用水、食品安全等路径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同样给农村社会带来不安定隐患.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严重的影响,增加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
4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1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快环境保护建设
农村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因此农村环保意识与价值观对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农村基层政府应相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号召,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建立一种公众参与的环保制度,大力推广环保科普知识,引导农村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使其认识到环保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基层政府还要建立农村环保培训机制,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带动农民建立良好环保体系.
从法律体系方面,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体现有关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因此要制定一个比较广泛的、能够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完善农村生态环保专门法律的配套体系,加强基层环保组织的建设.此外加快推进农村“三农”问题解决的步伐,加强农业、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时特别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节能减排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
4.2构建资源节约型新型农村工业体系,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
基层政府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加快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转变和改革经济发展重心与方式,加大节能减排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节能减排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监督.重视科技投入,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寻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农村工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村居民的现代农业发展意识,以资源节约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构建循环农业体系.此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将科学技术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积极引导农村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现代化农业建设.
4.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宏观层面,政府要转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思路,要把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改变生态环境没有价值的观念.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合理的调整资金投放重点,转移支付目标,建立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进行明确,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融资体系.重视市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集约化经营方式,建立市场化生态环境补偿模式.
从农村人口调控入手,一方面合理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各级政府还应在农村生态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生态环境的检查、监督、检测体系,以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10.
〔2〕郑晓芹.浅谈生态景观林建设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4.6.
〔3〕赵国锋,肖洁.生态环境视角下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
〔4〕吕军,尹伟锋,侯俊东.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
〔5〕吴海燕.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王佳佳.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我国新农村生态建设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9日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