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2016-03-28张建强运城学院思政部山西运城044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生管理主体高校

张建强(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张建强
(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校则主要表现在收费和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我国高校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重视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当前广泛提倡“科学发展观”,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因此我国高校管理工作也应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但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然与实然的矛盾依然没有解决,我国高校当中的学生管理还没有真正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来对待.所以,高校要想提高教育水平则应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学生;主体;学生管理;高校

1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学生主体缺失分析

1.1 学生主体性受到预成目的的抑制

个人主体性就是指每一个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特点,是不同主体表现出来的本质不同,对于人来讲就是在思想和行为中显露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

分析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演变可以得到,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高校普遍认为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教性与可塑性,没有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我国自1949年建国至“文革”期间,将政治思想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没有将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对待,而认为学生是可以改造的物,在这种观念下,学生就成为一种物,学生的个人主体性则表现为物的可改造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虽然不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但依然将思想灌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只重视传授给学生那些静态的知识经验,“将那些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形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过多关注存在于知识背后的、产生知识的主体”.这种模式的学生管理抑制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再有,我国高校在实际管理当中,学生不具备参加管理的条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重视学生主体性.

1.2 个性受到整齐划一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就是其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思维方法集中在一起的表现,个性使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都不同.真实的集体形成于不同个体的共生性,表现为一些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因此一个真实的集体会促使人个性的发展,如果人生存在远离集体的实践活动当中,那么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完整的人.异化的集体当中有一种外在约束力量,这些约束不利于人形成个性.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应用“科层式全景监视”,对学生进行强制化管理,制订严格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外在约束学生的目的.学生时刻面临高校的科层制管理,要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强制下生活,离不开存在于高校当中的一个个“班级”与“宿舍”.这些现状表明我国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依据外在约束而存在,对外则表现为严格的纪律与制度,这种管理现状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积极显现.

1.3 价值理性受到工具理性的影响

人不但有自然生命而且有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依靠自然生命而存在,价值生命主导着自然生命的发展.由于科学主义、技术统治和市场经济当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影响,使当前的价值理性不能正确显现.分析我国高校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学生管理可以得到,我国高校还普遍应用着工具理性的管理手段.发生政治事件时,学生就侧重于政治教育,表现为政治人,这一特点在“文革”时期显露无遗,那一时期的学生全部成为政治工具,当时的政治思想主导着学生的行为.当经济发展时,高校学生管理就会为经济服务,学生又变成为经济人,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学生管理中,学生为了以后能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拿到较高的工资待遇,而积极学习各种技能,此时的大学生都将技能学习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希望通过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以后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学生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学习.

2 高校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的必要性

2.1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实现

由于实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激增,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办学与市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需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管哪一所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则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行.而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就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利于毕业于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现在的大学生进入高校都有自己的主观要求.而对于高校来说,要认识到设置的专业就是自己的产品,应该将学生作为顾客来对待.学校的主要责任就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开发出学生需要的专业,同时积极培育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同时重视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真正指导学生学习.因此,只有将“以学生为本”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2 教学的成功有赖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当前,在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知识信息,而此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选择和应用那些有用的信息.此时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不能只传授给学生传统知识与技能,而应该将多种观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同时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要想顺利完成上述工作,学生首先要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学生才能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主体,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2.3 学科的综合化需要学生的主体性

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实现学科的整合,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主要有下面二个表现:一存在于学校内部的各个学科实现融合;二学校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实现融合.这是进行学科改造、建设、以及实现教育知识综合化的主要表现,也就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创建新型师生关系.在过去那种界限分明的学科体系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的一切领导,只能听从教师的指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动性,而学生在学习中则不具备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学科融合以后,不同学科之间不再存在明显的界限,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就会减少,而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增加.掌握存在于不同学科中的知识技能,在实现知识融合的前提下为学业生创造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学生的主动性与自主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由于拥有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从而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真正实现学科知识的融合,选择那些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 高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管理的对策

3.1 坚持以人为本,理顺师生关系

师生顾问体系,就是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就业顾问教师、生活指导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顾问体系.设置这一体系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每个学院都应设置针对性的顾问团队.吸引专职人员和优秀教师参加,这些人员较为了解自己的学生,同时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成长.

在刚刚实行学分制时,顾问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学生随时掌握自己的学分情况,为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利用学分制,学生就会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制订新的学习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帮助学生完成学分达到教学目标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根据设置的教学目标,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顾问团队重视研究学生的生活情况与心理变化情况,主要提供人际关系指导与就业帮助.再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任课教师和校医也应积极参与到学生辅导工作中来.这种覆盖面广的辅导体系有利于保障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学校可以设置专业的顾问人员,再有,为了进一步做好顾问工作,可以吸引小组指导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加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顾问团中吸引高年级学生加入,有利于同龄人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此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这种模式有利于创造和谐、友好的团队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得到来自多方面的帮助,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解决好学生的生活问题,学生才能放下心来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如果具备较好的条件后,则可以考虑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评价打分,等同于学分管理,做到量化评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设计新型教学内容,使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新知识、新信息、新成果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一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做到课程综合.现在世界知识不但重视综合而且也呈分化式发展,所以,在设置课程时学校要做到综合性与融合性,不受传统意义上分科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课程综合教学,创造合理的课程结构与学生素质结构.二课程内容不易设置过多,要以精而少为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逐步删减那些过难、过繁、过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实践教学,发展新的培养方向.课程内容以当前世界上出现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知识发展趋势为主,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问,让学生敢于接触当前世界最新科技知识,并对其作出正确判断,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

3.3 完善学生评估方式

在当前的学生评估中,不再依据单一的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思考,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进行考核时可以结合应用开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的手段,设计多元化试题,不但可以设计知识性与分析性题目,而且可以设计应用性与直觉性题目;也可以应用多种多样的考试形式,如笔试、口试、模拟、操作、写文章等.再有,在设计考核内容时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知识与能力考核,由于学科间实现了融合,因此其基本知识与综合能力考核可以集中在一起进行.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评价,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促进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发展,同时重视和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遇有学生进步时要大力表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难题时,教师要帮助其尽快解决.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认识到鼓励的重要作用,多用鼓励和表扬,少批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4 塑造学校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主要就是指学校的习俗和文化氛围,这些也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人的发展与生存环境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环境不但能够影响学生的成长,而且学生的发展也会影响到环境.在高校中应用班级管理模式,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陶冶学生情操.高校班级管理与办学环境、工作场所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校园环境设计应该合理有序,如果一所高校具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每一个在国家管理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样需要重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广泛提倡素质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假如在当前的高校学习中不能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对于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更好的做好学生管理,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璟.学分制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32).

〔2〕黄厚明,陈·巴特尔.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改革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5).

〔3〕覃翠爱.“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探析[J].求知导刊,2015(06).

〔4〕汤国英,商兰芳.专业文化:高职院校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维度[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5〕胡佩莉,黄芸.精心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48-03

收稿日期:2016-02-20

猜你喜欢

学生管理主体高校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