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动机唤醒理论的中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探析

2016-03-28周君华鲁东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培养

徐 天,周君华(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基于动机唤醒理论的中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探析

徐 天,周君华
(鲁东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动机唤醒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中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成效.主要结论:唤醒理论为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进而实现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借鉴与参考.建议:只有个体受到适当的刺激才会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中小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需要学生自身有足够的动机强度,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动机唤醒理论;中小学生;体育习惯;培养

什么是动机?在心理学中,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深渊悠久,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其中,唤醒理论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较为广泛.本文运用唤醒理论,为中小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探求新的路径,并拓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视角,这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 唤醒理论概述

人们往往由于自己的生理需要引起一种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会驱使个体产生某种行为来满足需要,恢复机体的平衡,这种状态就叫做驱力.人们的活动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增加驱力,针对这种情况,赫布(Hebb,1949)和柏林(Berlyne,1960)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1].

环境刺激对人的作用直接来说就是提高唤醒水平,无论令人高兴的还是令人不高兴的刺激,对提高唤醒水平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唤醒在生理上的表现是自主活动的提高,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行为上可能表现为情绪的变化和体力活动的增加[2].

2 动机唤醒理论与中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相关问题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它是构成一个人个性的主要内容,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主要标志.习惯就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所谓习惯,实际上是指“不需要特殊的练习由于多次重复而形成的对于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的需要”[3].由此,我们可以将之引用到体育习惯的概念中,体育习惯就是在特定的情景刺激下,经过多次练习和重复,形成的稳固联系.体育习惯就是要求人们把体育信念变为体育习性,把体育思想转化为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体育习惯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所以,体育习惯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因素之一[4].想要达到养成体育习惯的目标还要面临着种种问题.包括,中小学生本人是否具有足够的动机去进行体育锻炼,又是否能将体育锻炼的行为坚持形成习惯;外部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区是否有总够的认识,去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学生无法坚持体育行为时,外部因素是否可以正确运用理论唤醒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指学生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渴望程度.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只有学生自身拥有体育锻炼的需要,才能真正的拥有坚持体育锻炼的行为,久而久之,达到体育习惯的目标.然而,在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中,大部分内容是枯燥的,如跑步、做操,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身体锻炼并没有达到良好的动机强度,不能在内心中保持对体育锻炼的热情.所以如何使得学生们真正的渴望进行体育锻炼,并保持这种热情,坚持这种行为,在现阶段,成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

2.2 外部因素

主要是指除学生自身因素外,其他的一切外在条件.首先,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考试成绩成为了决定一个学生命运最重要的因素,而体育在高考中并没有得到较高的重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学校、家庭在学生形成体育习惯的关键时期,并没有成为积极因素,有时还会成为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消极因素;其次,学校、家庭等因素是否有足够的认知去帮助学生,唤醒他们进行体育行为,并保持足够的热情,坚持体育锻炼,最终形成体育习惯;最后,唤醒理论要求我们要正确的对学生情绪进行把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任务,在唤醒程度上也要进行区分,来达到最优的绩效.在这个问题上,如何掌控把握这些细节,成为了教师、家长以及体育、心理管理者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3 动机唤醒理论导向下的中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

体育习惯是人们养成终身体育的必要因素,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对于人们身心健康、陶冶情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中小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对于学生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减轻压力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是学校体育行为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用科学的方法逐步的进行指导.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体育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良好动机的建立,而唤醒理论是动机理论中的代表之一.由此可见,体育习惯养成的条件与唤醒理论的本质具有相容性,所以,唤醒理论对于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首先,唤醒理论为体育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导向,使培养方法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其次,唤醒理论为体育习惯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规范,避免了选择过强或者过弱的培养方法,致使培养效果减弱;第三,偏好程度与刺激水平的倒U形曲线,能够指导培养者准确的找到对中小学生最佳的刺激水平,使得其心情愉悦的进行体育锻炼,这有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最后,唤醒理论的作用机理其实就是一个刺激-反应-新刺激-新反应的循序过程,能够不断地强化中小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知,这无疑对于正在成长发育还在不断学习的中小学生来说,是更有利的.

3.1 学生

就学生的个体而言,影响中小学体育习惯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因素和个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年龄因素: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是人们体育运动素质培养的黄金阶段,也是体育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体育教师应该把握好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唤醒水平,加强给予学生自主性和兴趣的刺激,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充满乐趣,这既促进了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个性因素:学生的个体发展以及每个个体发展的不同情况,也会对体育习惯的养成产生影响.就学生对体育认知的情况而言,很多学生会认为体育考试的分数较少,对体育不重视,或因为考试才参加体育应试内容的体育锻炼,忽视了体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生体育认知的刺激,经不断的重复,达到良好的唤醒水平;就情感而言,体育教师通过增强学生的运动技能,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多刺激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情绪,从而达到良好的唤醒水平;最后,就意志品质而言,每个学生体育能力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只要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做出刺激,达到每个学生的最佳唤醒水平即可.

3.2 家庭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童年时期,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孩子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所以家长的榜样作用应该是不可小视的.从家长开始,养成一个良好的体育习惯,对于下一代体育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家长最为了解孩子的情绪特征,把控好孩子体育锻炼的情绪,通过与孩子良好的沟通,并且给予孩子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起孩子体育锻炼的欲望,并通过不断地外界刺激,比如鼓励、批评等方式使孩子坚持这一行为,达到最后体育习惯的目标.

3.3 学校

首先,学校的体育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器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中小学一样如此.在围绕着保证学生安全的主题下,学校应注重体育设施的完善和娱乐性,这样才能使得体育设施对学生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唤醒水平,从而让学生充满乐趣的进行体育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体育习惯.其次,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学生对于体育认知的直接引导者,只有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体育教学方法合理,才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刺激,达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最佳唤醒水平,促使学生拥有良好的体育习惯.最后,学校管理者以及班主任.在学业压力日益繁重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很多管理者以及班主任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进行不正当的干预和刺激,这对本来正在树立各方面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强烈的负面影响.学生达不到对体育该有的正确的唤醒水平,这让体育习惯对这部分学生而言更成为天方夜谭.

3.4 社区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公共体育设施的水平,影响着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点,进而影响着中小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于体育健身的投入还相对较少,这也成为影响中小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养成的因素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把习惯当做心理学概念,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趋势,其研究更具解释与应用价值.唤醒理论从动机角度出发,研究人们的内部心理活动,通过多方面刺激,调动人们行为的欲望.将唤醒理论与体育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将有助于中小学生将健身运动变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5].

中小学生的体育习惯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产生的结果.动机的唤醒理论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些科学的培养体育习惯的方法.在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着手,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林传鼎,等.心理学词典[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李薇,李进.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英.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3(6).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24-02

收稿日期:2016-01-11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4022)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培养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中小学生视力状况分析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