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6-03-28郑勇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行为体育锻炼

郑勇(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省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郑勇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作为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不仅担负着自身、社会和家庭的多重负担,还身披着代际相传的重任.因此,在校女大学生健康状况、体育态度、行为对自身事业、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和祖国未来均至关重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四川省在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态度、行为取向及机制和影响因素等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并基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给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行为

随着经济的稳定前行与物质化、休闲娱乐化及信息化的综合轰炸作用,食品及营养摄入的充足与结构偏颇,再加上智力过劳、学习压力沉重与体育锻炼严重缺乏等因素的综合诱导,当代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形势岌岌可危.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升学率和学生成绩的过分、片面追求,忽视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习惯难养成,更难改变,再加上体育设施及课外活动的匮乏,不仅使得体育课流于表面,更遑论课外体育习惯的培育[1].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知识的匮乏、技术的不到位,必然给学生带来身体机能下降、运动能力丧失、肥胖、营养不良、身体协调性差等诸多不利影响.另外,鉴于体育本身特殊的功能性,在强身健体之外,认知能力、自信心、责任心、正面积极情绪等综合素养同样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和提高,同时消除心理障碍、疾病,改善不健全的人格,从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克服挫折与强化意志的内在品质,这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与取代的[2].

有研究表明,优秀女性的价值观形成、事业兴趣培养与终身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及阶段即是高校及其求学阶段,且当下国内普通高校中每届入校的大学生女性占比将近四成.针对如此庞大规模的高素质女性群体,倘若不能在求学关键期形成浓厚的体育意识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与态度,或者在她们中间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或误区,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她们步入社会后,在众多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的干扰下,她们将会很难再扭转错误的体育价值观与人生认识[3].

1 四川省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

在四川省随机抽取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文理学院、阿坝师范学院、泸州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的480名女大学生中,回收有效问卷458份;据统计有38.8%的学生表示可以参加体育锻炼,有32.2%的同学表示想参加体育活动,表示对参加体育锻炼持无所谓态度的有19.3%,还有10.7%的同学表示根本不参加体育锻炼.本研究基于对来自四川省6所高等院校的在校458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调研、分析与归纳,她们年龄在十八到二十五岁之间,现将基本分析、结论与建议陈述、归结于下.

2 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与原则

2.1 课外体育锻炼特点

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具有无法取代与作用,主要体现在其特点上,即区别于常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训练.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四点:(1)丰富的锻炼项目,挣脱了死板的教学大纲和规章条例的制约,脱除了硬性规定与考核指标,从快走、慢跑等单人有氧运动,到足球、篮球等团队项目,再到户外拓展、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形式丰富多样;(2)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个人、三五人小组、班级、年级等形式,私下自组,正式官方的,不一而足,弹性灵活;(3)自主选择性,场地、时段、锻炼内容、手段,室内室外,校内校外,早晨晚上,球类或闲庭信步,毫无疑问,自主性非常大,摆脱了课程与正式训练的固定性,非常有利于日程安排;(4)身体适应性,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和生理周期的长短,自愿选择更加增强了女性基于强身健体出发点的自身适应度.

2.2 课外体育锻炼原则

鉴于上面阐述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特性,一些锻炼的原则是必须把握和遵循的,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1)兴趣至上.兴趣可以带动主体积极的探索和追寻,有兴趣者,事半功倍,其激励与促发不仅需要自我鼓励,各级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与积极性的调动;(2)经常性原则.身体素质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每次刺激后,隔段时间持续施加新的刺激,产生抵抗力痕迹的不断积累,机体结构与机能的不断强化与适应才能使体质增强,一朝一夕与一劳永逸的想法与行为只能带来技能消退、素质减弱与反弹的恶果;(3)全面锻炼.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运转机器,人体各系统相互影响与制约,局部相互促进又相互牵制,单一化的锻炼的内容与方法不仅效果不好,且机体的适应性与协调性也大打折扣,事倍功半,因此身体各部位的综合强化也就显得尤为重要;(4)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鉴于地区经济水平、文化特质、场地设施等客观限制和年龄、体制、需求等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课外体育锻炼切忌一刀切或随大流,而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个人特质与主观意愿、学校设施、季节变换、地域气候等客观情况,掌握项目的选择、方法手段与运动负荷安排的主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3 锻炼意识与态度

体育意识特指人类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大脑对体育活动特有的感应与控制体系,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分为态度与素质两类,包含认识、情感与意志三个层级.同时具有内在性、社会性、主观性、稳定性、指向性、系统性等特点.

体育活动是课堂常规、封闭文化教育的外延,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练,是一项对文化学习有极大促进的特殊项目.作为文化群体的重要组成,女大学生在属于全人类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体验诸如情感、价值、道德、理想等高级精神享受,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更应该积极提倡,且增加自身主动性.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参与课内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主流价值取向主要定位于塑形美容、强身健体、缓压交流等,而对其它价值认识相对不足.整体分析,在校女大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轻视体育锻炼,简单、轻浮的将其定位为跑跳追逐,身体运动,不仅没有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提升身体机能和养成积极运动的重要意义,过分的追逐影视文化、娱乐项目等,造成健康意识薄弱、认识浅显,欠缺西方先进的健康观念与保健知识的不利局面,更遑论体育情感与文化底蕴[4].更有甚者,受过去僵化封闭的重文轻武及男尊女卑思想的腐蚀,她们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忽视,甚至蔑视的心态,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当成野蛮行为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无意义行动.因此,当代体育教育体系及价值观所蕴含的积极精神,就不法传达到她们的内心.

高校求学阶段,对于女生来说,是人生一个黄金时段,可以在知识的海洋肆意徜徉,可以挥洒青春,可以自由的捕捉自身的兴趣与闪光点,为后面的人生、家庭、事业和社会工作储备能量.同时社会压力的增大促使女同学们不得不枕戈待旦,导致学习与生活压力巨大,进而榨干了原本脆弱的身体素质,无法与优秀的工作成绩形成良性反馈,得不偿失,因此劳逸结合,科学合理、按时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必然成为大学求学期不能忽视的课题.

4 行为取向与机制

四川省高校女大学生真正实际参与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者比较少,而参与者也大致局限于跑步、体育舞蹈、健美操和乒乓球等简单的个人或双人项目,其它项目零散分布,剧烈对抗或团体项目则无人问津.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不一而足,但难以避开的一条则是,高校忽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和行动教育,条件创设流于表面且严重不足,领导的关怀与意志占据着很大的影响.另外,根据调查及日常经验,大部分女大学生也参加体育锻炼,但活动时间不固定、无计划、参与时间少,即兴性较高且目的单一,非日常兴趣驱使.大多数意志力薄弱的女生,畏苦怕累,爱美意识导致排斥心理,对于某些出脏汗的体育活动避之唯恐不及,身体锻炼的消极心理随之而来[5].

根据理论分析,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运行机制是包含社会性和心理性双重特征交叉作用的复杂工程,可细致划分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动力机制作用下,其需要和动机所决定的行为兼具多样、多向和多层次的特征;而运行机制调解下,其行为具有鲜明的集群效应、模仿跟随性、被动接纳式等特征,恰恰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社会交往的渴求;而约束机制则限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倾向与行为,心理、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综合作用.现代知识女性应该突显人文与体制双重并行的自然美,健康是美的前提,是创设美好生活与事业的必要条件,因此人文、健康与美丽三者是和谐统一、并行不悖的统一关系[6].

一个好的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福利体系和体育产业的完善,大学生们在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无疑更加面广.结合文献与前人的研究报告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积极创造性已经带动了娱乐、生活、保健、竞技与体育融合的趋势,为课外体育锻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是好的契机与希望.

5 影响因素及对策

通过对四川省高校女大学生的访谈,发现影响女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因素如下几点:对体育锻炼的意义缺乏认识,缺乏兴趣与爱好,学业繁重,组织领导不力,场地与器材限制等因素.鉴于上述分析,发展的对策应该倾向和集中于科学引导体育认知、培养良性运动需求、激发主动锻炼动机、合理科学规划体育活动、营造丰满充裕的空间环境等方面.更具体的指导方针可以从如下几点延伸与强化:(1)传授和培养自主体育锻炼意识;(2)加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针对学生,免费或象征性收费,灵活开放时间;(3)鼓励俱乐部的筹办及其活动,加强学生领导下的组织管理;(4)构建全方位与特色鲜明的校园体育文化;(5)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制定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基础的养成[7].在养成终身体育这一明确规定下,关于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依旧缺乏多方位、系统性的研究与认识,同时相对应的、量化的、可操作的衡量检测与判定标准依旧寥寥无几,国内在这些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6 结语

鉴于现阶段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现状均不容乐观,因此分析影响她们锻炼意识与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促使她们潜移默化的改变习惯和意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方案,使她们奠定终身体育的意识与锻炼习惯,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隋克.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7(3)29-31.

〔2〕熊建萍.我国部分高校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性与“健商”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毕桂凤.体育教学中如何解除女大学生心理障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

〔4〕吴江萍.新角度思考现代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307-308.

〔5〕〔6〕谭业彬,徐启刚.女大学生性格特征对其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6):109-112.

〔7〕关丽萍,戴红燕.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13-02

收稿日期:2016-01-09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CJFO12016)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行为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